中國電影的誕生是在1915年,而中國最早的童星在1921年就出現(xiàn)在了大銀幕上。從但二春到鄭小秋,再到黎鏗、陳娟娟……他們參與并成就了中國電影的輝煌篇章!
還有一位名叫胡蓉蓉的女童星,她被稱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她也生長在一個藝術(shù)氛圍濃厚的家庭里,哥哥從事藝術(shù)工作,嫂嫂龔秋霞是著名影星和歌星。胡蓉蓉5歲就在上海學習芭蕾,長得嬌小玲瓏,能歌善舞,1936年6歲時參加了由她哥哥胡心靈創(chuàng)辦的上海文化影業(yè)公司拍攝的有聲片《父母子女》,與嫂嫂龔秋霞合演,胡蓉蓉在片中表演的歌舞可圈可點,令觀眾傾倒。之后她又在一部由洪深導演的社會悲喜劇《壓歲錢》中擔任主要角色,片中有踢踏舞和足尖舞表演,尤以一曲“賣梨膏糖”格外動聽,被觀眾稱之為“中國的秀蘭·鄧波兒”。全國解放后胡蓉蓉一直任上海芭蕾舞團團長,專事舞蹈藝術(shù)工作,至今健在。
兒童故事片中最著名的要算根據(jù)漫畫家張樂平改編的《三毛流浪記》了,片中的三毛至今仍使不少老觀眾難以忘懷。他形象傳神的表演充分揭露了萬惡的舊社會,是一部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兒童片,該片曾獲得多個獎項。三毛的扮演者王龍基是著名音樂家王云階之子。童年時代還參加過《艷陽天》、《新閨怨》、《母親》等十余新影片的演出。王龍基飾演三毛時,年僅八歲。他酷愛漫畫《三毛》,幼年時也有過近似三毛的經(jīng)歷,這為他理解、體會三毛的心理活動、思想感情提供了不少幫助。三毛的形象,細細的脖子支撐著一個大腦袋,瘦弱的胳臂緊抱著干瘦的身子,稚氣中含著靈敏,迷茫中透著渴求的目光,還有那充滿不在乎的神態(tài),隨時準備自衛(wèi)的警覺和搏斗意識,活靈活現(xiàn)地勾勒出一個過早地獨自在黑暗社會中艱難求生的流浪兒童形象。在導演的指導下,王龍基較好地把握住諷刺喜劇表演風格的特別要求,顯示了自己的藝術(shù)天賦。例如在片中,當三毛把偷來的錢包歸還失主后,失主感激地要給他錢以酬謝時,三毛一面高聲拒絕著:“不要,不要”,一面夸張地舉手過頭,蓮連搖晃,然后背起雙手,昂首挺胸,踱著方步離去。這樣的表演非常夸張,但又十分自然,形象地表現(xiàn)了三毛是非分明、扶危助難的品格,既顯出小孩子做了好事后按捺不住的得意和陶醉,又顯出了三毛長期浪跡街頭渲染的“江湖氣”。這樣動作的神態(tài),確是三毛這一人物所特有的。
1960年他進入上海電影??茖W校電影文學系,畢業(yè)后分配到部隊文工團工作后來,又進入了上海無線電廠,成為了生產(chǎn)戰(zhàn)線的一個標兵。1979年轉(zhuǎn)業(yè)到上海一家無線電工廠負責技術(shù)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生產(chǎn)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