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邢藝 本期嘉賓:朱俐安(深圳市瑪思威咨詢公司總經理清華大學客座教授)
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認識到自我的能力,得以通過對自我的認識成為人格獨立有能力過著覺醒的生活的人,或者能夠學到一點令自己謀生的技能。這兩條路才是使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真正受益的慈善。
朱俐安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曾經講過人文援助與精神覺醒的話題,她認為自己最終也會選擇作一個慈善公益人。她說她喜歡作義工,策劃,喜歡親臨現(xiàn)場工作或者監(jiān)督執(zhí)行整個過程。她覺得,慈善是行為不是口號,高效有序的組織能力才有慈善的事業(yè)。就此話題,我們開始了這次約訪。
慈善既是道德的境界,也標示了人生行動的高度
邢藝:關于慈善,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一種時尚倡導。因為作為一個走在前沿的人,一定具備公益慈善意識和品德。你怎么看“慈善是時尚”的說法?
朱俐安:具備公益意識和慈善行為的人是一種進步。但說慈善是時尚我認為關乎到對慈善概念的理解。如果慈善的時尚行為僅僅限于一堆千萬富翁搞個明星參加的慈善晚宴,捐助,還要把受資助的對象花錢請到電視現(xiàn)場,讓受助者赤裸裸的接受拷問,這反而是一種冷酷。
一記者多次被邀參加明星慈善夜,看見一些明星闊佬著盛裝皮草參加晚宴,媒體還為晚宴服裝打分,他覺得這象“走秀場”。用明星名人號召慈善本是好事,但慈善若成了走秀場就好比有錢人作秀卻硬是打上慈善的標簽,還有弱者陪著滿足施恩者居高臨下的憐憫。這不是時尚。通過一些形式達到捐助善款的目的,和這種“秀”的概念是不同的。提倡環(huán)保、熱衷慈善活動,是文明時尚生活的倡導之一。
邢藝:這是否是一種表達的誤會?慈善行為是需要有一個“度”去限制。
朱俐安:慈善活動是有意義的,由專有的部門實現(xiàn)援助計劃,但有時候,媒體的某些不負責任的報道和有錢人的膚淺虛榮心驅使,往往起到的是用慈善的名義傷害別人的后果。有錢人最好的出路是能夠享受金錢帶來的自由,而不是在炫耀中暴露自己內在的空虛。試圖讓社會大眾注意到并記住自己的所有企圖都是虛榮心作怪,而這也會令金錢上的過多成為心靈成長的局限。
那些需要救助的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認識到自我的能力,使他們得以通過對自我的認識成為人格獨立有能力過著覺醒的生活的人,或者能夠學到一點令自己謀生的技能。這兩條路才是使需要救助的弱勢群體真正受益的慈善。
邢藝:關于慈善表達,確實有很多“好心沒好報”的例子。有個報道說有好心人把一個流浪兒送到很好的學校,給他很優(yōu)越的生活,但這個孩子卻成了學校的小偷,非常叛逆。
朱俐安:這種事只能事與愿違。我們看過了多少由于施與受的雙方人性的局限從而使一場幫助變成了一種失望和傷害。我們見到多少乞丐不愿或不能工作只是寧愿在街上乞討;多少少年進了收容所又跑出來并不能重新做人?人性的深淵并不能如想象一般簡單。慈善從這個角度上說,非大慈悲和犧牲精神不能達成。這是多么偉大的工程!沒有足夠的勇氣和毅力怎能做到呢?所以大部分人寧愿在小小的試驗中模擬慈善的舉動卻并不能找到慈善的根本。因為慈善既是道德的境界,也標示了人生行動的高度。
慈善是一種行為而非口號,慈善是平等的交流
邢藝:這是否是還是一個執(zhí)行的問題?或者說慈善的施與受者都需要有一種“心理疏導”。可能捐助者并沒有考慮到那么多,組織者也沒考慮,作慈善也需要培訓。
朱俐安:慈善作為一種行為而非一種口號,必然包括施與受雙方。施者如果有愛,寬廣的愛,就不會希求受助者的回報和感恩;從而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施予帶來的滿足;受者如果能夠有能力去看清自己和社會,就會善用捐款,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和他人的命運。這是理想狀態(tài)。
但你又怎能要求一個赤貧的人在無緣無故的天上掉下的餡餅面前保持對金錢的感恩呢?在金錢面前,喚起的是貪欲,他由接受、改變到見了世面,然后更加不平衡,同樣是人,別人怎么掙那么多錢?這是上天的不公。于是,他的心因此不平,何談感恩?一個企業(yè)家贊助了一個少年,并把他送入好學校,這個孩子沒有成為好人,卻成了小偷。她很失望。在這個孩子身上,金錢帶來的傷害和環(huán)境帶來的歧視一定甚于原來貧窮帶來的安寧。
事與愿違的事如此多,正是錯誤地使用了金錢的結果。用金錢行慈善之事,大多只能以失望收場。
因為慈善的本質是平等基礎上的發(fā)心交流。尊重基礎上的真心幫助,不輕言金錢從而使人保持尊嚴的努力。
沒有寬廣的博愛之心,很難從事不求名利的慈善之事;沒有做事得法的堅韌毅力,慈善的活動就會因為曇花一現(xiàn)的炒作變成虛榮的幻影;沒有極大的能量和組織,很難克服人性的弱點給所有人提供行善的機會。
邢藝:似乎有點矛盾,捐助本身也是善心。怎樣才能讓金錢價值最大?
朱俐安:慈善事業(yè)是基于愛的基礎上非大智大勇之人不能為的利他之事。即要求著愛心和慈悲,又要求著無欲的境界使自己不會受到傷害;還要求著組織和奉獻的激情,對施與受雙方都是一種關乎聯(lián)結與關愛的心靈交流。而不僅僅是金錢的施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金錢的消耗和付出還不能夠使其心靈變得滿足。非得有真正心靈的體悟才能使金錢化腐朽為神奇。如李連杰一樣。一個拍電影的武者,從杰出的演員成為壹基金的創(chuàng)辦者,汶川地震李抬著救災物資在現(xiàn)場的照片打動了許多人?;鸬慕M織和救災的行為使李連杰的慈善成為一種利他的事業(yè),從而避免了人為炒作的時尚。這是慈善。
沒有組織支持的公益基本無法達成
邢藝:胡因夢在研究參與公益活動的人群中曾經有過類似說法,大意是說有些人熱衷參與慈善是內心某種缺失的一種釋放。在國外公益人是需要有專業(yè)培訓的。也許公益慈善要成為人的自覺行為就是最好的境界。
朱俐安:中國的慈善公益活動還是初期階段,但發(fā)展已經非常迅速了。在發(fā)展的初期,有一些不當問題也是正常。我們學會愛自己,從而設身處地能為他人著想而不是僅僅有我,我們就能夠行慈善之事,做公益之舉。人人有愛,世界大同,否則,任何證明或逃避自我的善行都有可能收獲難以吞咽的苦果。
除非她只是一場作秀。在來去的欲望幻影中因為“慈善”一詞的道德感提升了欲望的檔次從而使人樂此不疲。繁華過去的空虛又有誰能正視?從愛自己的角度,也要對自己慈善一些。將心看住,才能行善事做真人。
什么時候,我們能將自己的善心化成行動,去做一個真正的義工,在奉獻和服務的組織中去實現(xiàn)自己的幫助他人的夢想。如果每個街道都有義工關注自己附近的居民,每個村委都能為自己的村民提供道德和技能方面的支持,自覺意識自會循環(huán)。
沒有組織支持的公益基本無法達成;沒有擁有慈悲的心靈,慈善不可能傳播。
至于錢多了,又能負責任的利益眾生,又能真正使用組織化的行為實現(xiàn)慈善與公益的理想。那簡直可以成為大德。李嘉誠、比爾#8226;蓋茨就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