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喝酒
天氣漸漸冷了起來,喝酒驅(qū)寒的人也多了起來。我常想,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喝酒呢?喜歡喝酒,說明喝酒并不是只有壞處,還有好處,好處在哪里呢?
喝酒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溝通人的感情,拉近人的距離。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疏離得厲害,互相把心靈的大門關(guān)得死死的,連一丁點兒縫兒也不留,并且還覺不保險,又上了一把大鐵鎖,而喝酒恰是打開這把鐵鎖的鑰匙。喝酒是對“信任危機(jī)”的反抗。幾個人在酒桌前坐定,每人斟滿一杯酒,仰脖一喝,再看對方,就覺得親切了許多,像見到了穿開襠褲時的玩伴。
古人有詩句云:“世事不須求分外,人生何物勝尊前?!边@句詩對酒的評價十分高,認(rèn)為酒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這句詩也透出人面對命運與生俱來的 “無奈”和“哀愁”。蔣坦在《秋鐙瑣憶》中說:“人生百年,夢寐居半,愁病居半,襁褓垂老之日又居半,所僅存者十一二耳,況我輩蒲柳之質(zhì),猶未必百年者乎?!泵鎸Χ虝旱娜松?,以及人生旅途中的坎坷,人會覺得一己之力十分有限和微弱,有時難免借酒澆愁。這就是喝酒的第二個好處:解憂。
喝酒的第三個好處是:避禍。
魏晉時期,有一個名士,叫阮籍,名聲很大,和另一名士嵇康同為“竹林七賢”的領(lǐng)軍人物。晉文帝司馬昭 “欲為子炎求婚于籍,籍沉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鐘會欲置之罪,皆以酣醉獲免?!贝笠馐钦f,司馬昭想和阮籍結(jié)親,阮籍從內(nèi)心里不樂意,又不敢拒絕,于是天天把自己喝得大醉。司馬昭每天派人來向阮籍求婚,來者回去回復(fù)說,阮籍又喝醉了,什么也談不成。這樣連續(xù)60天,晉文帝沒耐心了,只得作罷。小人鐘會為討好晉文帝,想像找楂殺嵇康那樣殺掉阮籍,但每當(dāng)他向司馬昭進(jìn)言時,別的大臣就說,阮籍每天都醉成那個樣子,人家一句話也沒有說,現(xiàn)在不由分說殺掉人家,恐怕難以服眾。司馬昭也覺得不問青紅皂白殺掉阮籍,沒多少道理,所以就沒聽信鐘會的讒言。
對于阮籍這種獨特的“護(hù)身法”,宋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道出了原因:“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其意未必真在于酒,蓋時方艱難,人多懼禍,唯托于醉,可以疏遠(yuǎn)世故。”
飲酒的第四個好處是:識人。諸葛亮的“辨才七標(biāo)準(zhǔn)”這么說: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資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其中第五條說的就是“醉酒識人”。
以上說了飲酒的諸多好處,下面再說說喝酒的“注意事項”。榆林屬寒冷地區(qū),飲酒者多,這幾條注意事項也許還有點現(xiàn)實意義。魯迅先生在《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一文中講到:嵇康在《家誡》中教他的兒子做人要小心,其中有這樣兩條。一條是說喝酒時若有人爭論,你可立刻走開,因為兩者之間必有對與不對,若不走開,總得批評不對的一方,日后就會被被批評者見怪。另一條是說,若在宴飲時有人讓你飲酒,即使不愿飲也不要堅決地推辭,必須和和氣氣地拿著杯子。還有第三條:“請人喝酒一定要將喝醉者送至家門口交到家人手上再離開?!边@第三條不是魯迅先生說的,是我自己總結(jié)出來的。我有一次和一朋友喝酒,他喝醉了,我也微醺。我送他回家,他家在馬路那邊,我送他到這邊分手,他一個人搖搖晃晃過馬路回了家。第二天他見了我淡淡地說:看我昨天喝醉多危險,一個人從車流中穿過馬路!從那以后我就總結(jié)出了這一條。其實這一條也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首創(chuàng)者是作家郁達(dá)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女士。郁達(dá)夫先生一生嗜酒,某年冬天,被樓適夷叫去喝酒,大醉,歸家時竟醉臥在馬路上的冰雪地里,第二天才被路人攙回。他妻子王映霞很生氣,就給郁達(dá)夫規(guī)定了一條:凡有朋友邀郁出去吃飯喝酒,誰邀誰負(fù)責(zé)送回來,否則,就下“禁令”,不準(zhǔn)出去。
郁達(dá)夫先生是一率性文人,畢生好酒。文人喜飲酒,且無節(jié)制,自古而然。陶淵明晚年“飲酒不得足”;陸游認(rèn)為酒比人的性命還重要,他飲酒后寫下這樣的詩句:“尊前作句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此狂”。近日讀從維熙先生一篇散文,知劉紹棠晚年嗜酒,有時甚至搶著喝酒。85歲高齡的謝晉導(dǎo)演近日酒后長逝。這些都在提醒喜歡喝酒者 “飲必止于半醉”,不要“一醉方休”?!耙蛔矸叫荨睂ψ约翰回?fù)責(zé),對別人也不負(fù)責(zé)。同時也要對招人喝酒者進(jìn)一言:勸酒可以,但不要像周作人先生反感的那樣“苦勸惡勸”。我在酒場上也見過不少“苦勸惡勸”者,別人一不喝酒,便放下臉來,甚至勃然作色,何必呢?看看人家李白喝酒的風(fēng)采:“風(fēng)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边@樣的飲酒場面多么和諧,大家一個個面帶笑容,不須任何人勸酒,舉杯不停地往自己嘴里倒(各自觴),喝酒喝到這種狀態(tài),那才叫領(lǐng)悟了喝酒的“真諦”,進(jìn)入了喝酒的“至高境界”。飲酒若此,豈不快哉?!
關(guān)于飲酒的話題,就說到這里??磥?,飲酒總的來說還是好處多,壞處少,難怪中國人的飲酒歷史竟與五千年的文明史一樣悠長。魯迅先生的文章里說,曹操當(dāng)年要禁酒,說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然而這條“政策”卻推行不下去,讓梨的孔融冒死反對他,說也有以女人亡國的,何以不禁婚姻?
孔融后來還是被曹操殺了頭,但卻不是因為反對禁酒,至于什么原因,與“喝酒”這個話題無關(guān),不贅。
關(guān)于喝酒,末了再添一句話: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喜歡微醺時那種“飄飄然”感覺者嗜酒。所以,喜喝酒,或者喝醉了,實在怨不得別人,所謂喝酒圖醉,放債圖利,誰讓你有所“圖”呢?即使“一不小心”喝醉,也只能怪你自己“把不住”。
讀書最多的人
我有時候會“胡思亂想”,比如,最近,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二十世紀(jì)以來的100多年間,在我仰視的那些大師中間,誰是讀書最多的人?
首先,想到了郁達(dá)夫先生。郁達(dá)夫先生為什么被我視作讀書最多的人,原因有二:其一,郁達(dá)夫先生的舊體詩功力深厚,一個舊體詩寫得十分好的人,一定是一個讀書很多的人;其二,郁達(dá)夫先生移家杭州后,在他修建的“風(fēng)雨茅廬”中,曾藏書2萬多冊,后因戰(zhàn)亂被日本人悉數(shù)掠去。郁達(dá)夫先生文章寫得好,原因是他讀書多,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郁達(dá)夫先生生于1896年。在他同時代的作家教授里,有沒有比他讀書更多的人呢?有,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比郁達(dá)夫先生年長15歲,兩人十分要好。讀魯迅先生的雜文及日記,發(fā)現(xiàn)先生與許多同時代的文人如油投水,不能融洽,有時甚至“橫眉冷對”,惟獨對郁達(dá)夫先生“情有獨鐘”。魯迅日記里,僅提到達(dá)夫先生的夫人王映霞女士就達(dá)30多次,可見魯、郁二人確為知己。兩人畢生交好姑且不論,單說誰讀書更多。何以見得魯迅先生就一定比郁達(dá)夫先生讀書多呢?
郁達(dá)夫先生1933年春末從上海搬家到杭州時,魯迅先生曾寫一首詩《阻郁達(dá)夫移家杭州》,詩曰:“錢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凄涼處士林。何似舉家游曠遠(yuǎn),風(fēng)沙浩蕩足行吟”。讀《郁達(dá)夫傳》知,對這首詩首句“錢王登遐仍如在”的典故出自哪一本書里,郁達(dá)夫先生說他一直沒有查到,可見魯迅先生讀書之博雜。
有沒有比魯迅先生讀書更多的人呢?有,錢鐘書先生。
說錢鐘書先生的頭顱是一座 “書庫”,大概不算夸張。解放初期,1950年8月,在清華大學(xué)教書的錢鐘書先生奉調(diào)到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英譯委員會參加毛選英譯。在翻譯毛選的三年中,錢先生常帶幾個年輕人上街,逛舊書店。隨便走進(jìn)一家書店,錢先生興之所至,會指著書店里擺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木€裝書對他帶的研究生黃雨石說:“雨石,你在這兒如能找到一本書我沒讀過,我就不算你的老師?!秉S雨石出于好奇,便在店里專找那種從沒聽說過的冷僻書問錢先生讀過沒有,只要報出書名,錢先生立刻能說出此書為哪朝哪代何人所作,書中講些什么內(nèi)容,屢試不爽,從未錯過。
這就是錢先生的博學(xué)。錢先生生于1910年,當(dāng)時他只有40歲。一個40歲的人,幾乎“讀盡了天下書”,我至今想來,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那么,錢鐘書先生就一定比魯迅先生讀書多嗎?也不一定。錢鐘書先生比魯迅先生小29歲,魯迅先生是他的“師輩”。我“認(rèn)定”錢先生比魯迅先生讀書多,并未做過科學(xué)的考證,算是“姑妄言之”。我是這樣“推算”的:魯迅先生享年55歲,錢鐘書先生享年88歲,錢先生比魯迅先生多讀了33年書,所以,錢先生應(yīng)該比魯迅先生讀書多。錢先生一生也真正做到了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誰又比錢鐘書先生讀書更多呢?在我有限的閱讀視野里,至少還有兩個人比錢先生讀書更多。一位是陳寅恪先生,一位是馬一浮先生。
錢鐘書先生上世紀(jì)三十年代初期在清華讀書時,年長他20歲的陳寅恪先生正在清華做教授。雖然陳先生沒給錢先生上過課,但也可以算作他的老師。老師并不一定就比學(xué)生讀書多,但陳寅恪先生一定比他所有的學(xué)生讀書都多,何以見得?
我是這樣“反推”的:與金庸先生齊名的香港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先生自1954年起,30年時間,共寫作 《龍虎斗京華》、《白發(fā)魔女傳》、《七劍下天山》等武俠小說35部,1000多萬字。梁羽生先生的舊體詩也頗見功力,隨筆也寫得好,知識性、趣味性強(qiáng)。十多年前,我曾買過梁羽生先生所著上下兩冊《名聯(lián)談趣》,受益匪淺,十分欽佩梁羽生先生讀書之多、之廣。近日,讀梁羽生先生所著《筆花六照》,梁羽生先生卻說,若論讀書之多和學(xué)問之博,他與他青年時期在嶺南大學(xué)求學(xué)時的老師金應(yīng)熙先生差遠(yuǎn)了,而金應(yīng)熙先生則說,與他的老師陳寅恪先生比起來,他就算沒讀過什么書。
在同時代的學(xué)人中,陳寅恪先生讀書之多無人比肩,他精通16種語言(一說13種),僅此一點無人望其項背。錢鐘書先生的老師吳宓先生初結(jié)識陳寅恪先生時,就給朋友寫信說:“合中西新舊各種學(xué)問而統(tǒng)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xué)之人?!鄙鲜兰o(jì)二三十年代,陳、吳同在清華執(zhí)教,兩人年齡相仿,又是同事,然而吳宓先生卻始終認(rèn)為與陳寅恪先生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師”在前,“友”在后。吳宓先生畢其一生對陳寅恪先生欽佩有加,心悅誠服,直到1959年9月所作《寄答陳寅恪兄》一詩中,仍有“受教追陪四十秋,尚思粵海續(xù)前游”之句,足見吳對陳內(nèi)心的折服。
其實,“陜西鄉(xiāng)黨”吳宓先生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大儒”。兩年前,我曾在北京和西安購得吳宓日記20冊,每冊40至50萬字,吳宓先生一生光日記就寫了近1000萬字,可見吳宓先生不僅是“著作等身”,而且是“日記等身”。這樣一位名重一時的一代鴻儒,對陳寅恪先生卻畢生“追捧”,一個大師對另一個大師心折若此,足見陳寅恪先生讀書之多和學(xué)問之大。
在同代人中,陳寅恪先生素有“教授的教授”之稱,其威望與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至于比陳寅恪先生大7歲的馬一浮先生讀書之多,不再饒舌,抄一段文章即可說明白?,F(xiàn)代著名畫家、作家豐子愷先生在一篇散文里這樣記述他的老師馬一浮先生:“……我是每小時平均要吸三四支香煙的人,但在馬先生面前吸得很少。并非客氣,只因為我的心被引入高遠(yuǎn)之境,吸煙這種低級欲望自然不會起來了。有時正在閑談,另有客人來參加了,于是馬先生另換一套新的話興來繼續(xù)閑談,而話題也完全翻新。無論什么問題,關(guān)于世間或出世間的,馬先生都有最高遠(yuǎn)最源本的見解。他引證古人的話,無論什么書,都背誦出原文來。記得青年時,弘一法師有天對我說,‘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個人,生出來就讀書,而且每天讀兩本,而且讀了就會背誦,讀到馬先生這個年紀(jì),所讀的還不及馬先生之多?!?/p>
文化底蘊和“文學(xué)積累”
——寫給趙忠祥先生
最近坊間出了一件稀罕事,有一個人自稱他“有扎實的古典文學(xué)積累”,這個人是趙忠祥先生。
先說緣由。趙忠祥發(fā)了一首詩《七律:神七贊》,并將他寫的18首舊體詩發(fā)在博客上。有網(wǎng)友就出來挑剔,說趙先生精神可嘉,但詩寫得實在太差,連基本的“平仄”關(guān)也未過。
趙忠祥寫詩并發(fā)表是他的權(quán)利,網(wǎng)友對他的詩“說三道四”是網(wǎng)友的權(quán)利。作為一個旁觀者和“局外人”,我從未讀過趙忠祥寫的詩,也未瀏覽網(wǎng)友的評論。我一天忙忙的,對趙詩及評論均不關(guān)心。之所以突然“留意”這件與我八竿子也打不著的事兒,偷閑捉筆寫這篇小文,是趙忠祥面對網(wǎng)友批評后說的那些話實在讓我“蹭不定”,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所以索性捉筆一吐為快。
趙忠祥說,他在中學(xué)時遇到了很多國學(xué)功底非常好的老師,對他幫助很大,“我15歲已經(jīng)寫得非常好了”。他認(rèn)為這次出來挑刺的人,根本不懂詩,“杜甫的詩也有平仄問題,寫一首合平仄要求的詩太容易了,但那樣做太刻板,不能以文傷意”。
趙忠祥說,現(xiàn)在家里大約有1500本藏書,其中有很多中國古典文學(xué)方面的,這是他50多年來的收集成果?!皷|單的古典文學(xué)門市部,我是那里的???。”
趙忠祥認(rèn)為,正因為他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積累,才有了后來的主持風(fēng)格,“我的語言完全是詩化的思維;沒有唐詩和宋詞的修養(yǎng),就不會有《動物世界》的這種播法了”。
以上摘抄的幾段話,是我近日在報紙上看到的。初看到時,我不信老趙會這么說話。再溜一遍,真是這么說的,我一下沒忍住:失笑了。
有句話叫“賊不打自招”。老趙說他中學(xué)時遇到很多有國學(xué)功底的好老師,問題是遇到好老師不一定就是好學(xué)生。老趙說他15歲時就寫得非常好了,那怎么現(xiàn)在70歲了還寫不好?“杜甫的詩也有平仄問題,寫一首合平仄要求的詩太容易了”。把自己的詩與杜詩作比,讓我心里怕怕的:怎么一點敬畏之心也沒有??!黃庭堅說,老杜作詩,無一字無來處;老趙作詩,我想怕是無一字有來處。句子寫得再順溜,如果無一字有“來處”,也決不是好詩。舊體詩是否是上乘之作,全看用典。同樣兩首詩,趙忠祥作的,是白開水;杜甫作的,是上好的龍井茶泡的茶水,而且是“明前茶”。所以你作詩可以,萬不可扯出老杜,更不可作比,無可比性。這就相當(dāng)于拿著一件贗品,卻硬說是秦漢前的文物,會讓行家恥笑。
老趙說他50年藏了1500冊書,用孔乙己的話說,多乎哉,不多也!揣摩老趙的意思,是要以此說明他讀了不少書,有“文化底蘊”。我以為,一個人有“文化底蘊”,應(yīng)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藏書過萬冊,且讀之過半;2、除了精通母語之外,至少精通一門外語;3、“主業(yè)”之外,“業(yè)余”對中國書法有研究,能寫一筆好字,不是書法家,勝似書法家。“兼具”以上三個條件的人,才可算有“文化底蘊”。這里聲明,我本人不具有“文化底蘊”,雖然我比趙忠祥藏書多,也不過區(qū)區(qū)二三千冊,離“萬冊”距離尚遠(yuǎn)。我不但不“兼具”以上三條,三條中,任何一條“單摘”出來,我也不具備:我對母語談不上精通,對外語一竅不通,對書法毫無研究,字寫的極丑,所以我沒有“文化底蘊”是鐵定的。趙忠祥先生若有“文化底蘊”,說明他一定 “兼具”了以上三條。
至于趙忠祥說他是東單古典文學(xué)門市部的常客,這一條說不明任何問題。如果說,一個人常去某古典文學(xué)門市部溜達(dá)溜達(dá),就有了“文化底蘊”,能寫出頗具功力的舊體詩,我是不信的。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常去銀行的大廳里轉(zhuǎn)一轉(zhuǎn),銀行的錢也肯定不是他家的。
趙忠祥說他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積累”,更能把人笑倒,真是無知者無畏啊!這話不像央視的趙老師說的,倒像個“二百五”說的。趙忠祥的古典文學(xué)積累到底有多少,底子到底有多厚,翻翻他10年前寫的那本零碎雜亂、淡而無味的《歲月情緣》就曉得了。一個有“扎實的古典文學(xué)積累”的人,是怎么寫出如此浮淺的一本書的呢?周作人先生認(rèn)為婚姻有四個等級:1、可意;2、可過;3、可忍;4、不可忍。我認(rèn)為以此評價一本書的檔次或者層次,也至為恰切?!都t樓夢》屬于“可意”之書,《歲月情緣》則屬于“不可忍”之書。何況一個人有沒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積累”,自己說了不算,那得別人說。在我看來,包括余秋雨、周國平、易中天、于丹等,也不敢說他們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積累,雖然于丹在電視上把唐詩宋詞背誦得溜溜的,連個“格凳”也不打。不信問問余秋雨、于丹等,與梁啟超、王國維比起來,與陳寅恪、錢鐘書比起來,與顧頡剛、俞平伯比起來,他們敢放言自己具有“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積累”嗎?古人論述做學(xué)問由淺入深、“漸入佳境”的三個境界是: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陳寅恪、顧頡剛等大師,差不多已到了第三個境界;余秋雨、于丹等人,至多到了第二個境界;而趙忠祥之類,還不知到了第一個境界沒有,就敢言之鑿鑿說他已到第三個境界,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
至于趙忠祥說他《動物世界》播音播得好,是因他具有“唐詩宋詞的修養(yǎng)”,這句話至少說的不算太過分,把唐詩宋詞的“養(yǎng)分”融入播音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個我信,但你老趙可千萬別像說自己有“扎實的古典文學(xué)積累”那樣,再拍著寬厚的胸脯說你有“深厚的唐詩宋詞修養(yǎng)”,那會讓我再次笑掉大牙的。
一個人,無論他是17歲,還是70歲,還是謙虛一點好!不要自吹自擂。別人若批評幾句,也不要像北京方言說的那樣“急赤白臉”。有句有名的話這樣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你既然把詩公之于眾了,那就得“誓死捍衛(wèi)別人品評的權(quán)利”,即使觀點尖刻一點,也沒關(guān)系,“虛懷若谷”一點不就得了?不要猴急。常言道,人人心中一桿秤,真金不怕火煉,好酒不怕巷子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好東西說不“瞎”,好貨不愁賣,等等,說的其實是一個道理。怕就怕你寫的那幾句詩實在不是什么好貨——壓根兒經(jīng)不起“推敲”。
老趙呀,70歲的人了,悠著點。切記緊閉嘴、慢開言的道理,想好再說,不要信口開河。你那《動物世界》播的是不錯,但丁是丁,卯是卯,這絲毫不能說明你的舊體詩就寫得好。您當(dāng)年那個沸沸揚揚的“性丑聞”,被全國人民“熱議”了好幾年,俺也沒“小看”你,甚至還“力挺”你的清白??蛇@回,你說你有“扎實的古典文學(xué)積累”,硬是讓俺結(jié)結(jié)實實把你“看小”了!■
■欄目責(zé)編/沙人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