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瀚川幼有才藻,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刀槍劍棍皆已習練并頗負盛名。求學清華后,借大成拳藝來寄托自己的興趣和理想,翩翩青年,乃文乃武,大有其父張樹新當年之風采。誠如其授業(yè)恩師王玉芳先生稱贊的那樣:“自少便有拳名,膽力學識逼近前輩,是意拳(大成拳)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好后生?!?/p>
意拳(大成拳)是宗師王薌齋先生在20世紀創(chuàng)立的融養(yǎng)生、健身與技擊于一體的優(yōu)秀拳種,意拳(大成拳)的訓練之法,以站樁、試力、摩擦步、試聲、發(fā)力、推手、斷手實作等訓練方法為主。其中試力的訓練方法極為重要,意拳(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曾指出:“此項練習,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難之一部分工作。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p>
意拳(大成拳)的試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從點、線、面的角度進行思考。由于試力是站樁在空間中勁力和間架及意念等諸多因素的延續(xù),故首先這種延續(xù)應(yīng)是點狀的,即每一個移動的點都有它的運動內(nèi)容。每一點都是渾圓的。在每一個點的完整渾圓的基礎(chǔ)上,將每一個點銜接起來,就形成了線的移動,即人體位移的線是由點來組成的,換句話說,無數(shù)個樁的組合就形成了試力。而每一個試力的停頓都是一個樁。另外,人在試力的過程中,渾身上下有無數(shù)個點,每一個點皆要各在其位且又完整合一的一動無有不動,用筆者的授業(yè)恩師王玉芳大師的話說,是要“車動鈴鐺響、動微而處牽”。這些點的移動軌跡就是線,再將這些線的移動連成片,均合為一,即形成了面。由此可以將此試力分為三種內(nèi)容,第一種內(nèi)容為點試力,第二種內(nèi)容為線試力,第三種內(nèi)容為面試力,面試力所求得的是周身參與的整體力。另外,恩師王玉芳大師曾指出,人體可分為“三段九節(jié)”,即上肢為一段,下肢為一段,軀干為一段,合為三段:上肢又可分為梢節(jié)(手)、中節(jié)(前臂)和根節(jié)(大臂),也可另分為手為梢節(jié)、臂為中節(jié)、肩為根節(jié);下肢也可分為梢節(jié)(腳)、中節(jié)(前腿)和根節(jié)(大腿),也可另分為腳為梢節(jié)、腿為中節(jié)、胯為根節(jié);軀干也有梢節(jié)、中節(jié)和根節(jié)之分,即頭為梢節(jié)、胸為中節(jié)、腹為根節(jié)。合為九節(jié)。當然“三段九節(jié)”僅是概括之說,其實人體的每一個骨節(jié)點都是節(jié),每一個骨節(jié)也都是段。在試力時,人體的“三段九節(jié)”皆要松、和、均,而且要松緊調(diào)配,爭合互為。用宗師王薌齋先生的話說:“渾身之節(jié)、點、而、線,一切法則,無微不有先后、輕重、松緊之別。”故“節(jié)、點、線、面”的訓練,是意拳(大成拳)試力訓練的一大具體內(nèi)容。
意拳(大成拳)試力,又可細分為身內(nèi)爭力訓練與身外爭力訓練兩方面的內(nèi)容。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指出:“習時須使全身均整,筋肉空靈,思念全身毛孔,無一不有穿堂風往返鼓蕩之感。骨骼毛發(fā)都要支撐遒放,爭斂互為。”此段文字所談的主要即是身內(nèi)爭力訓練的內(nèi)容。而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又指出的:“全身能與宇宙之力,起感應(yīng)合否。假借之力,果能成為事實否。欲與宇宙力起應(yīng)合,須先與大氣發(fā)生感覺。感覺之后,漸漸呼應(yīng),再試氣波之松緊,與地心爭力作用。習時須體會空氣阻力何似,我即用與阻力相等之量,與之應(yīng)合,于是所用之力。自然無過,亦無不及。”該文字所談的則主要是身外爭力訓練的內(nèi)容。身內(nèi)爭力訓練與身外爭力訓練是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初學時可以分而習之,一旦掌握了要領(lǐng),就要整體進行訓練,否則,得到的只會是局部力,因為,意拳(大成拳)試力,只有將身內(nèi)與身外合一了,才是完整的試力。
在訓練方式上,意拳(大成拳)又可分為主動試力與被動試力。主動試力是指在試力時,主動的運用意識驅(qū)動身體進行運動。被動試力則是指先將意念建立在身外。然后再通過身外的意念來驅(qū)動身體進行運動的一種試力形式。如引用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的話說:“動愈微而神愈全,慢優(yōu)于快,緩勝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痹谶@里“動”即具有下述的兩種形式:
一、主動的動。即用意識驅(qū)動身體,緩慢運動,在動中體察身體中的各種情境,如阻力感、牽扯感、參與程度、傳導(dǎo)路徑、松空通透與靈動、身體的渾圓一體、動靜互為等諸般情境。
二、被動的動。欲要被動的動,則首先須將意念設(shè)置在身外,如舉最簡單的意念為例:設(shè)想身外被水或云霧所彌漫包裹,而風則徐徐吹來,令水或云霧為之而動。在這里,因水或云霧因風而動,從而牽動身處在水或云霧中的自身也不得不為之而動。此時的身體之動是被動的,自身應(yīng)在不得已而動之中悉心體察自身的變化,調(diào)整及調(diào)配自身的訓練內(nèi)容,如外界與身體是否真實的相應(yīng)和,宇宙之力是否能作用到自身,自身的精神意感是否合于宇宙之神韻。宗師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假宇宙之力波,有神助之勇”,不經(jīng)此被動階段的訓練,難以成為真實的內(nèi)容,這也是宗師王薌齋先生所說的“離開己身無物可求,執(zhí)著已身永無是處”的獨一無二的訓練法。
除此之外,意拳(大成拳)又可分為養(yǎng)生試力與技擊試力。用宗師王薌齋先生在《試力歌》中的話說:“無形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悠悠揚揚舒且暢,一經(jīng)觸覺立時即緊張。如同火藥爆發(fā)狀,炸力發(fā)出意不亡?!庇糜陴B(yǎng)生要以“無形如天地,充實如太倉,悠悠揚揚舒且暢”為主:用于技擊,則要“一經(jīng)觸覺立時即緊張,如同火藥爆發(fā)狀,炸力發(fā)出意不亡”。同時,還要向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所說的那樣:“不論試力和發(fā)力,皆要保持松和自如,發(fā)力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發(fā)。神宜內(nèi)斂,骨宜藏棱,要設(shè)想身外三尺以內(nèi),似有一張羅網(wǎng)包護之感。而包羅之內(nèi),盡為刀叉勾銼,并蓄有萬弩待發(fā)之勢,毛發(fā)筋肉,伸縮撥轉(zhuǎn),全身內(nèi)外,無微不有滾珠起棱之感?!敝挥羞@樣,試力才能具有真實的意義。在技擊試力里,又可細分為掌法試力、拳法試力、腿法試力、步法試力及身法試力;從形式上又可分為單人試力和雙人試力(雙人推手摸勁試力)。
在勁力方面。試力又可細分為多種勁力的摸勁訓練。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指出:“所試各力之名稱甚繁,如蓄力、彈力、驚力、爭力、開合力、纏綿力、撐抱力、惰性力、挺拔力、三角力、螺旋力、杠桿力、輪軸力、滑車力、斜面力等等,自然由試而得?!奔紦粼嚵锏恼品?、身法等試力。及各種勁力的蓄力、彈力、驚力等試力訓練,因篇幅有限,本文不便在此展開,筆者曾專門撰文談到過“開合力”(見《武魂》2008年第7期),其它勁力因具體方法言之太繁,本文暫不在此贅述。
意拳(大成拳)的試力訓練法,可分為五種層次,即:一、動即是動,靜即是靜;二、動中孕育著靜,靜中孕育著動;三、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四、動之非動。靜之非靜;五、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對應(yīng)動靜這五種層次,意拳(大成拳)的其它各種試力形式也是如此,例如在基礎(chǔ)試力中以訓練上下力為主的提按試力、以訓練前后力為主的推拉試力、以訓練左右力為主的揮浪試力等試力形式。也可按此五種層次來劃分,如:第一種層次,提即是提,按即是按;推即是推,拉即是拉;左揮即是左揮,右揮即是右揮。第二種層次,提中孕育著按,按中孕育著提;推中孕育著拉,拉中孕育著推;左揮中孕育著右揮,右揮中孕育著左揮。第三種層次,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推中有拉,拉中有推;左揮中有右揮。右揮中有左揮。第四種層次,提之非提,按之非按;推之非推,拉之非拉;左揮之非左揮,右揮之非右揮。第五種層次,提即是按,按即是提;推即是拉,拉即是推;左揮即是右揮,右揮即是左揮。具體講:
第一種層次
1.提即是提。按即是按。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上抬起,雙腳同時要有徐徐下踩之意,與上抬的雙手產(chǎn)生爭力。雙手向上提起之前,全身先靜下來,然后再向上提,要有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之感,抬到適當高度停下來時(向上高不過眉,向下低不過臍),全身要有一靜無有不靜之感,然后雙手再徐徐向下按下,下按時全身同樣也要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在這里,提就是提,按就是按,全身步調(diào)一致,不要有任何雜質(zhì),此方法主要訓練的是意拳(大成拳)中最基礎(chǔ)的上下力。
2.推即是推,拉即是拉。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前推動,雙腳同時要有徐徐下踩之意。與前推的雙手產(chǎn)生爭力。雙手向前推之前,全身先靜下來,然后再向前推,同提按法一樣,全身要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推到適當處后停下來時(遠不過尺,近不貼身),全身要有一靜無有不靜之感,然后雙手再徐徐向回拉,回拉時全身同樣也要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在這里,推就是推,拉就是拉,此方法主要訓練的是意拳(大成拳)中最基礎(chǔ)的前后力。
3.左揮即是左揮,右揮即是右揮。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掌心徐徐向左轉(zhuǎn)動(左手拇指朝下,右手拇指朝上),然后雙手徐徐向左揮動,腰部隨之旋動,雙腳同時要有徐徐下踩之意,與左揮的雙手產(chǎn)生爭力。雙手向左揮動之前,全身先靜下來,然后再向左揮,同提按、推拉法一樣,全身要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左揮到適當處后停下來時(左手不過尾間,右手不過左腳),全身要有一靜無有不靜之感,然后雙手掌心再徐徐向右翻轉(zhuǎn)(左手拇指朝上,右手拇指朝下),同時雙手徐徐向右揮動,腰部隨之旋動,右揮時全身同樣也要有一動無有不動之感,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在這里,左揮就是左揮,右揮就是右揮,此方法主要訓練的是意拳(大成拳)中最基礎(chǔ)的左右及橫向力量。
此第一層次的試力為最基礎(chǔ)的試力形式,只適用于意拳(大成拳)初學者,此種訓練法的優(yōu)點是,簡單易學,通俗易懂,既實用又易出效果。缺點是容易留下思維單調(diào)、意識執(zhí)著、身形破體、勁力出尖的后遺癥。此種形式只適合于普通及入門前的基礎(chǔ)教育。
第二種層次
1.提中孕育著按,按中孕育著提。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上提起,在上提的同時雙手隨時要有向下按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前推和向后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準備。全身在動中要有靜的想法,抬到適當高度停下來時,全身在靜中要有動的想法,然后雙手再徐徐向下按下,下按的同時雙手隨時要有向上提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前推和向后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準備,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2.推中孕育著拉,拉中孕育著推。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前推動,在前推的同時雙手隨時要有向回拉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準備。然后雙手再徐徐向回拉,回拉時雙手同樣也要有向前推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準備。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3.左揮中孕育著右揮,右揮中孕育著左揮。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掌心徐徐向左轉(zhuǎn)動(左手拇指朝下,右手拇指朝上),然后雙手徐徐向左揮動,腰部隨之旋動,雙手向左揮動的同時要有向右揮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前推和向后拉的準備。左揮到適當處后停下來后雙手再徐徐向右揮動,向右揮時雙手同樣也要有向左揮的準備,并且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前推和向后拉的準備,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在這里,只有做到了提中孕育著按,按中孕育著提;推中孕育著拉,拉中孕育著推;左揮中孕育著右揮,右揮中孕育著左揮,才能使全身具備初步的矛盾爭意。此方法因比第一層次的訓練,從勁力出尖的角度講收斂了許多。在意識內(nèi)容上也比第一層次的訓練復(fù)雜了許多,為此,此等力量在實用中,速度及力量轉(zhuǎn)換明顯優(yōu)于第一層次的訓練內(nèi)容。意拳(大成拳)試力只有進入到這個層次才初步具備了意拳(大成拳)訓練的基本內(nèi)容。
第三種層次
1.提中有按,按中有提。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上提起,在第一階段,在上提的同時雙手要留出三分向下按的意念,即提七按三或是提六按四,在第二階段,雙手的勁力在上提,但意念卻在下按,即“形上而意下”,并且也要有向前推和向后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意念。這可以解釋為初步的“順力逆行”訓練,此種訓練法可使身體具備初步的矛盾爭力。當雙手提到適當高度停下來后,全身要靜中有動,然后雙手再徐徐向下按下,全身要動中有靜,下按的同時雙手要有向上提的意念,以及同時有向前推和向后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意念?!绊樍δ嫘小?,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2.推中有拉,拉中有推。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前推動,在前推的同時雙手要有向回拉的意念,以及同時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意念。同提按試力一樣,可以先“推七拉三”,然后再進行“順力逆行”的訓練,也可直接進行“順力逆行”的訓練,當雙手推到適當距離停下來后,全身要靜中有動,然后雙手再徐徐向回拉,全身要動中有靜,回拉的同時雙手要有向前推的意念,以及同時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左揮和向右揮的意念,“順力逆行”,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3.左揮中有右揮,右揮中有左揮。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掌心徐徐向左轉(zhuǎn)動(左手拇指朝下,右手拇指朝上),轉(zhuǎn)動的同時雙手徐徐向左揮動,腰部隨之旋動,雙手向左揮動的同時渾身的意念要向右揮,并且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前推和向后拉的意念。左揮到適當處停下來后雙手再徐徐向右揮動,向右揮時意念要向左揮,同時也要有向上提和向下按及向前推和向后拉的意念,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在這里,只有做到了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推中有拉,拉中有推;左揮中有右揮,右揮中有左揮,才能使全身具備初步的矛盾爭力。意拳(大成拳)試力只有進入到這個層次才符合了意拳(大成拳)訓練的基本要求。
第四種層次
1.提之非提,按之非按。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上向下做提按。同時前后、左右也均有渾圓開合的意念,此時的狀態(tài)是提之不得不按,按之不得不提,且為無意之意。此種訓練法可使身體具備復(fù)雜的矛盾爭力,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2.推之非推,拉之非拉。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前、向后做推拉,同時上下、左右也均有渾圓開合的意念,此時的狀態(tài)是推之不得不拉,拉之不得不推,且為無意之意,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3.左揮之非左揮,右揮之非右揮。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掌心徐徐向左轉(zhuǎn)動(左手拇指朝下,右手拇指朝上),然后雙手徐徐向左揮動,腰部隨之旋動,雙手向左揮動的同時渾身左揮時不得不右揮,同時上下、前后也均有渾圓開合的意念:然后雙手徐徐向右轉(zhuǎn)動(右手拇指朝下,左手拇指朝上),腰部隨之右旋,雙手向右揮動的同時渾身右揮時不得不左揮。同時上下、前后也均有渾圓開合的意念,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此第四種層次,已接近到無意之意的階段,一切皆自然而然,雖無意而為,但一切勁力卻盡在其中。此等層次的試力在意拳(大成拳)中已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第五種層次
1.提即是按,按即是提。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抬起、徐徐落下。提按及推拉、左右矛盾互為,陰陽一體,而且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全身勁力一觸即發(fā),“周身無點不彈簧”,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2.推即是拉,拉即是推。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向下,手指指向前方,雙手徐徐向前推動、徐徐向后回拉,推拉及提按、左右矛盾互為,陰陽一體,且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全身勁力一觸即發(fā),“周身無點不彈簧”,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3.左揮即是右揮,右揮即是左揮。具體方法是,雙腳平行步站立,也可丁八步站立,兩手平置于胸腹之間。掌心徐徐向左及向右翻轉(zhuǎn),且徐徐向左揮動與向右揮動,左揮與右揮及提按、推拉矛盾互為,陰陽一體,且動即是靜,靜即是動。全身勁力一觸即發(fā),“周身無點不彈簧”,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
在這里要說明的是,基礎(chǔ)試力中的提按試力、推拉試力、揮浪試力等試力形式,雖以訓練上下力、前后力、左右力為主,但其實意拳(大成拳)試力是不單一劃分上下、前后、左右的,本文中的分而論之只是為了表述方便,從根本上講,一切試力都應(yīng)是渾圓的。意拳(大成拳)的其它試力,諸如:“勾挫試力”、“搖轆轤試力”、“空中濾氣試力”、“蜻蜓點水試力”、“珠走玉盤試力”、“揉球試力”、“神龜出水試力”、“猛虎搖頭試力”、“推窗望月試力”、“回龍轉(zhuǎn)臂試力”、“鳥難飛試力”等試力形式,也都是要將勁力的上下、前后、左右之單向力理解后,按綜合渾圓的矛盾爭力的形式進行訓練。意拳(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曾指出:“至于意不使斷,靈不使散,渾噩一致,動微處牽,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非達到舒適得力,奇趣橫生之境,不足日得拳之妙也?!?/p>
意拳(大成拳)試力中所說的第五種層次,納入到中國的文化體系中,可以認為是一種最高的境界,因為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支柱(佛家、道家、儒家)之一中的佛家文化角度來講,認為世界是絕對的,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種絕對觀念。絕對觀念可為中國的最高境界,從意拳(大成拳)的角度來講“動即是靜、靜即是動”,“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開即是合、合即是開”,“吞即是吐、吐即是吞”……進入到這種境界,意拳(大成拳)已達到無意之意,自然本能發(fā)力的境界。
總之,試力是意拳(大成拳)中最為重要也最為復(fù)雜的一項訓練內(nèi)容,試力的過程可分為“有意”與“無意之意”兩個階段。宗師王薌齋先生在《大成拳論》中指出:“總之,具體極細微之點力,亦須切忌無的放矢,然而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否則難得其中之妙。”宗師王薌齋先生所說的“切忌無的放矢”是指在試力的初級階段時要進行“有意”的訓練,而“又非做到全體無的放矢而不可”則可以看成是“無意之意”的訓練。具體講,是指在初級訓練之后,試力要由“有意”過渡到“無意之意”的境界。因為“有意”的訓練容易執(zhí)著,所以,宗師王薌齋先生才又說“非無的放矢而不可”。故只有“無意之意”才是意拳(大成拳)試力最終的正道,用宗師王薌齋先生的話說即是:“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意是真意”,“有形有意皆是假,意到無心始見奇”。
以上文中所言不對之處??险埻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