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shù)學是一門集數(shù)學知識、藝術、文化等一身的綜合性學科。尤其新課改的教材:圖文并茂,生活氣息濃郁,人文思想滲透其中。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挖掘教材,以數(shù)學特有的魅力來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營造 創(chuàng)新 樂學 激勵
一、營造樂學氛圍
1.以現(xiàn)代化的手段激發(fā)師生興趣?,F(xiàn)代化教學手段,以其鮮明的色彩、形象的動畫以及悅耳的聲音,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的興趣,而且能激發(fā)老師教的興趣。在計算題教學方面,多媒體似乎沒有什么優(yōu)勢,但我們積極開動腦筋,精心設計課件,借助于多媒體巧妙地突破了教學難點,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如758÷8,我們設計了一組課件:(1)用動畫出示這一題的除法算式,讓學生判斷被除數(shù)的最高位夠不夠除,商定在哪一位。(2)確定了商應該定在十位上以后,在商的十位上出現(xiàn)一個不斷閃爍的小紅點,以此強化商的定位的問題。再在豎式的上方出示一個文本框:
讓學生確定()里最大能填幾。再讓()里的9從上部飛入到不斷閃爍的小紅點上,從而完成了試商和定商。
由于以上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并且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配以音樂和“你真棒”的畫外音,不僅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而且輕松地突破了難題,取得了在黑板上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老師也感到了教的樂趣,提高了使用多媒體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2.用新穎的形式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數(shù)學教學也是一個學生活動的過程,小學生天生就喜歡動手,教師在教學中,應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進行自主探索。如教學“銳角和鈍角的認識”時,設計讓學生剪角、畫角、找角、評角、創(chuàng)造角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鈍角、銳角”的認識不是停留在機械的理解和記憶之上,而是經歷了一個親身體驗和不斷反思的認識過程,充分突出了“做數(shù)學”的特點,促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3.在多維合作中體驗教與學的樂趣。課堂上,學生間的差異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構成一個立體的多維的學習共同體,使課堂成為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繽紛世界,他們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賦予課堂教學以獨特的魅力。如計算10+9+8+8+9+10,有學生按從左往右順序計算:解法一,10+9+8+8+9+10=54。有學生認為這樣做太繁了,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解法二,10×2+9×2+8×2=54。這種解法顯然比解法一簡便了一些,有的學生受這種方法的啟發(fā),提出了新的解法:解法三,10+9+8=27,27×2=54。這種解法表明學生的觀察視野更為開闊了,把10+9+8看成一個整體,于是,又有學生對解法三進行了改進:解法四,10+9+8+8+9+10=9×6=54。不少學生有些驚訝,有的學生的臉上流露出困惑的神情,老師則故意面無表情,不置可否。課堂陷入沉默之中,片刻之后,有的學生若有所悟,有的學生舒眉展目,也有的學生興奮的跳起來。老師讓學生講講“你是怎么想的”,學生幾乎個個都能一語中的。
縱觀學生這五種解法,不難看出其中由繁到簡的演進過程,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孩子們相互啟發(fā),他們的思維由淺入深,使理解能力處于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收獲,有長進。孩子們從中感受到了數(shù)學的魅力,都有一種成功的愉悅感。
二、誘發(fā)創(chuàng)新精神
1.認真鉆研教材,大膽突破教材。課本有時并非是一課之本,教材本身只傳遞正確并有結論的事實,沒有形成或有爭論的開放性問題從不在教材上露面。這就要求教者在備課時既要認真鉆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不僅要能不斷突破以往經驗的束縛,甚至有時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縛。如教學《7的乘法口訣》教材中的編排與前面1-6的乘法口訣橫式一樣,一步步學習口訣。其實學生已經有1-6乘法口訣的基礎,沒有必要按部就班地一句句學口訣??梢赃@樣安排:(1)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2)學生自編“7的乘法口訣”;(3)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解決問題,得出結論;(4)結合實際運用口訣,進一步解決問題,實現(xiàn)超越教材。
教師在課后反思中深有體會地寫到: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大膽地嘗試討論、研究,不能硬讓學生的思維納入老師的思維軌道,這就是孔子的“導而弗遷”的本意所在。只有自己發(fā)現(xiàn)并學會的知識才是記得最牢的。
2.設計開放性練習。教學中,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練習,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和較大的思維空間。如教師讓學生求出未標明任何條件的圓形紙片的面積。學生可以想出多種解法:(1)把圓形紙片對折,量出直徑再求面積;(2)把圓形紙片對折兩次,量出半徑,再算出面積;(3)用圓規(guī)找出圓心,量出半徑,再求面積;(4)用線量出周長,再求面積。這種開放的練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興趣和全新意識,而且還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3.提倡各抒己見,鼓勵標新立異。在“20以內的進位加法”練習課上,老師把20以內進位加法的36張磁性卡片打亂了放在黑板上,讓學生找出所有得數(shù)是11的算式,并按順序排成一列。排完表后,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從中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有學生說這些算式排起來象樓梯;有的說橫著看,每一行加號前面的數(shù)是同一個數(shù),加號后面的數(shù)越來越大;有的說豎著看,算式的個數(shù)越來越少。
孩子眼里的數(shù)學是一只奇妙的萬花筒,總有新的發(fā)現(xiàn)引領著他們,令他們驚訝,讓他們激動。
三、開發(fā)學習潛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總是以挑剔的眼光去評價孩子,那將有永遠也挑不完的刺。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上的閃光點,激勵學生發(fā)自內心地想學。教師應以一種賞識的心態(tài)去教,讓學生以一種成功的心態(tài)去學,從而有效的激活了師生雙邊的身心潛力,教師的教和學都富有激情。
1.在問題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在執(zhí)教“面積單位的認識”一課時,新授和鞏固練習已經完成,老師和大家進行了簡單的小結后,教師問:學了“面積單位的認識”以后,你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說:“我想知道有沒有比平方厘米更小的面積單位?!薄坝袥]有最大的面積單位?”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孩子們認真思考的結果。這些問題不必,也不可能當堂解決,重要的是,孩子們思考了,并正在思考著,在進行一種有價值的建構,其間的點點滴滴由于閃爍著智慧之光而顯得彌足珍貴,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2.在問題解決中,發(fā)現(xiàn)自我。數(shù)學源于生活,因此,讓課堂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體會到知識的力量和數(shù)學的價值,能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得以發(fā)揮。如:三(1)班共32人,雙休日到公園劃船,每條大船24元,限坐6人,每條小船20元,限坐4人,你認為怎樣租船合理?這樣一道三年級的能力訓練題,給出的條件較多,內涵很豐富,學生一開始有些無從下手,老師就讓學生反復讀題,學生的思路逐漸明確了一些,老師啟發(fā)學生:這里的“合理”是什么意思?學生答:這里的合理就是最省錢。教師問:那租什么樣的船最省錢呢?學生經過分析和比較,得出方案一:租5條大船和1條小船,24×5+20=140(元)。還有得出方案二:租4條大船和2條小船,24×4+20×2=140(元)。顯然這些安排是合理的,其中保護了最優(yōu)化的數(shù)學思想,而且反映出學生有一定的經濟頭腦。也有學生提出新的看法,認為合理不一定就是省錢,還有考慮到男生比女生力氣大,在每條船上都安排幾名男生,也有的同學提出,可以讓女生劃小船,只要言之有理,就值得肯定。
四、喚起學生美感
數(shù)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和語言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數(shù)學中的幾何知識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而幾何圖形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感到困難,于是我們在教學時,將幾何知識與生活中的物體結合起來,便于學生掌握,激發(fā)學生的美感。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教師繪聲繪色地向學生描繪一個場景:一輛汽車在大路上飛馳,蝴蝶飛舞小鳥歌唱。一會兒車子開到天安門城樓前,教師邊描述,邊貼出汽車標志、樹、小鳥、蝴蝶、天安門城樓的圖片,然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片,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在學生掌握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之后,播放錄像,讓學生欣賞生活中具有對稱美的向日葵、七星瓢蟲、中國結、剪紙等畫面。學生欣賞著生活中具有對稱美的物體,不僅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對稱美,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自身獨特的魅力,能讓老師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讓學生在歡樂和入迷中學,讓課堂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喚發(fā)其應有的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