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fā)式”教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基礎的,其核心在于充分調動學生心理活動的積極性,不斷引導學生通過思維活動去理解教材,掌握知識和技能。
體育教學和其他學科的教學一樣,是對人腦發(fā)生作用的過程,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學、生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按照大腦活動的規(guī)律,隨時創(chuàng)造條件,有系統(tǒng)地去影響學生的心智和動作技能,使之通過神經活動去獲得體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因此,體育課和其他課一樣,也要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法進行講解。在體育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為要使講解具有啟發(fā)性,就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一、“精講多練”
“精講”的要求是:量少,質精,從多中選少,從博中求精。這就要求教師講解要精確、簡練、有情感、容易懂,并突出重點講深講透,使學生聽了能有所啟發(fā),有所收益,以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性,使其產生對動作有躍躍欲試的心理。如果講解的語言重復、枯燥、長篇大論,只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
所謂“多練”就是實踐,課堂上只有多練才能摸索出規(guī)律,離開“練”的實踐,一切都是空談。不管什么技術動作,要領就是幾條,能否掌握技術全憑練得如何。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在“精講”的基礎上設法調動學生“多練”的積極性,把思路練活,這樣,課堂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靈活運用“啟發(fā)式”教學講解動作要點
在教學實踐中,應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技術水平、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而靈活運用。
1.教授新教材時可采用目標引導法,逐點啟發(fā)。為了克服學生觀看示范的盲目性和欣賞性,糾正學生注意力和視覺容易出現(xiàn)的偏差,教師可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觀看示范動作的目標,使學生隨著教學的進程,一步步的觀察教師的示范,以求對每個動作環(huán)節(jié)都看清、看準。目標愈明確,觀察的愈仔細,頭腦中形成的動作影像就愈清晰、穩(wěn)定,練習的積極性和質量就愈高。
例如,我在教“魚躍前滾翻”時,第一次示范前,先告訴學生要看我的手和腳在空中的部位,讓他們在我第一次示范時觀察我的身體,什么才叫“躍”起來。學生們看過后,基本上都可以回答出“手和腳都離地”。接著我在做第二次示范前,要學生們注意看我的手觸墊時,手臂做什么動作,學生們自然會注意到兩手撐地,曲臂緩沖的動作。當我做第三次示范時,要他們注意看我背部著地時,身體做什么動作,讓學生注意團身抱膝的時機。通過三次示范,學生們逐點觀察后,再講“魚躍前滾翻”的動作要點,這樣教學,直觀性強,學生們對動作要點領會印象深,這就加快了動作技能的形成。
2.復習某一技術動作時,采用提問引導法。運用這一種啟發(fā)式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注意觀看示范動作并積極思考,合理完成動作。
例如,短跑課的基本部分是復習“途中跑”,教材重點是改進“途中跑”技術,而其重點是有效的解決“后蹬”,我就抓住“后蹬”這一動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的放矢地講解,接著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我的示范,并準備回答我的問題——“推動身體向前運動,動力從何而來?”然后我再做示范。此時,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神情專注,思維活躍,我兩次示范后,學生們便可以較為正確地回答我所提出的問題——靠腿蹬地的力量。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講清楚推動身體向前運動,動力主要是通過長肌肉的收縮產生肌肉拉力作用,于地面獲得的支撐反作用力。進而講解“后蹬”動作,首先從伸展髖關節(jié)開始,“后蹬”結束時,髖、膝、踝三個關節(jié)要迅速伸直,使“后蹬”的反作用力,有效地通過身體重心,更快地推動身體向前運動。最后,講“后蹬”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后蹬力量的大小,腿蹬直的程度,蹬直的速度和蹬地的角度,即腳蹬的越直,蹬直的速度越快,蹬地的角度約為50度,則效果越好。我感到,在這種情況下講解,學生們的注意力會比較集中,能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
3.練習跟蹤啟發(fā)。即在課堂上學生反復練習動作時,教師及時用簡短、有力的語言配合,提醒學生注意動作的技術要點。
例如投擲鉛球,學生練習時我會站在投擲線旁,注意觀察他們的練習情況,隨時用有力的語言提示或者是糾正錯誤,如:“蹬地”“送髖”“注意加速”“揮大臂”“出手要快”等等。使用這些簡短有力的語言對學生跟蹤指導,不僅可以協(xié)調其動作,而且能提高學生們的練習興趣,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教學是一門傳授知識的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講課要能像磁石一樣始終牢牢的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并能把教師的“教”轉化為學生的“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啟發(fā)學生的思考,使知識最大程度地溶解在學生的思維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加強語言修養(yǎng),提高語言藝術,這也是貫徹和運用啟發(fā)式教學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