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黃永玉招待友朋家宴,席上有碗自己腌制的湖南鳳凰家鄉(xiāng)小山椒。他介紹說:“這東西可香了,吃一口想兩口,下飯。”友朋問:“辣否?”黃答:“看你從什么角度說這個問題了。耐辣的人認為不辣,不善辣的人會認為它太辣,站的高度、起點不一同,立場觀點也就不一樣了?!?/p>
2、侯寶林成為相聲大家后,不忘故舊恩德,每年必去師傅家拜年。當(dāng)年侯在鼓樓賣藝時,一天相聲掙錢勉強吃飯,只得上晁攤上去買“兩面焦”(用棒子面或小米烙的餅),每次只夠買4只,吃不飽,晁就讓他敲面鋪的門買點面,給用?;鹄?,這樣才吃飽。
3、程硯秋隨慰問團赴朝鮮看望志愿軍某英雄連。戰(zhàn)士正在煮菜湯準備就餐,見程來到,大為歡喜,沒有珍貴禮物,就把鍋里正煮的菜湯倒了,然后送與程,因為此鍋是繳獲的戰(zhàn)利品。
4、侯寶林某日用稿費在全聚德請學(xué)生于連仲、于春早嘗烤鴨,上了全鴨席。先把鴨胸最脆的片蘸糖吃;又以鴨脯肉蘸著甜面醬和黃瓜條塞進全聚德特制的小燒餅夾著吃;再將其余削成薄片蘸醬放置在荷葉餅里,和著山東大蔥吃。他介紹說,鴨子先批后批,配以什么佐料,這是全聚德的規(guī)矩。最后,侯請廚師把所剩鴨骨架子熬湯,配以白菜葉黃瓜片,拿回去給妻兒嘗。
5、王永慶吃西瓜、葡萄從不剔籽。他認為,有人吃西瓜要慢條斯理地把瓜籽一粒粒剔出來,這樣好像很衛(wèi)生,其實統(tǒng)統(tǒng)吃下去也不會有問題。吃葡萄要細細地剝皮和剔籽,豈不太浪費時間嗎?引申到辦企業(yè),也要養(yǎng)成不浪費和節(jié)約時間的習(xí)慣。
6、張大千宴客,凡一年四季均有蔥燒大烏參,此菜主料大烏參產(chǎn)自日本北海道,是張家名菜,從不外傳。
7、王永慶一生在公司企業(yè),中午就是吃盒飯。有次他招待朋友吃盒飯,邊吃邊聊,還笑著說:“你也許不知道,今天是我午餐吃盒飯52周年紀念日。”
8、陳省身居住南開大學(xué),餐廳寬大,長方形餐桌可坐十人。
他常在就餐時與客人會談,菜譜主要是中菜,比較清淡,菜盛在盤子里,用公共的西式勺子分食。重要客人來了,也到餐館請客。
9、張大千在九龍時,有家廚名傅海云,川菜技藝高明。張請客,客人如當(dāng)著面贊賞菜肴精美,他便反問:“好在哪里?”如回答不了,還會揶揄對方,表示不稀罕這頂空帽子。
10、上海租界地皮大王周扶九富可敵國,上海居第三,但極吝嗇,凡赴常州探望女兒,總是一包花生米,一包蘭花豆,禮物不會超過一塊銀元。
11、張大千61歲時,在日本東京辦畫展。東京四川飯店廚師陳建民為他設(shè)計了一菜肴:綠豆芽、玉蘭苞、金針菇、韭黃、芹白、香菜梗六種蔬菜,加火腿絲,所謂“六素一葷,眾星拱月”,取名為“六一菜”也。
12、于右任在南京時,有北方人馬祥興在中華門外開設(shè)小吃鋪,擅長烹制牛羊肉菜肴。于偶爾路過,品嘗了馬制作的牛肉原汁湯,大加贊賞,便和老板攀談,知其姓氏。馬見其布鞋布襪布袍,本不在意。不料才隔一天,有人送來店招“馬祥興菜館”,下署“于右任書”,方知為政府監(jiān)察院長,便制作橫匾于門外,不久即成為南京大菜館。
13、黎錦楊1947年于美國耶魯大學(xué)戲劇學(xué)院畢業(yè)后,生活艱苦,每天只能靠吃25美分一碗的陽春面充饑。一日他正在飯館吃面,忽見《世界日報》征稿,當(dāng)即寫去兩篇,不久即得10元支票,還約他每周寫五篇。他掐指一算,每月收入可買陽春面400碗,自此生活不成問題。
14、魯迅在北京時,常親手制作干貝燉火腿以款待友朋,他還開導(dǎo)章川島:“干貝要小粒圓才糯。燉火腿的湯,撇去浮油,功用與魚肝油相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