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雅,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是城市生活文明的刻度。上海的老白領(lǐng)、老資產(chǎn)、老精英,坊間俚稱為“老克勒”的優(yōu)雅生活方式,不管你承認(rèn)也好,不屑也好,無形中成為上海生活的一個樣板、一種模式,是上海城市文化一道重要的風(fēng)景線??Х认悖òㄑ┣严悖瑒t是這道風(fēng)景線中很感性的一個符號。
直到改革開放前,咖啡在上海始終還屬小眾消費,不單因為價格,更因為不知如何消費,并且被標(biāo)上很怕人的“資產(chǎn)階級”標(biāo)記。但這些老克勒“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再加上1949年后,我國與非洲國家是同志加兄弟,所以咖啡供應(yīng)一直是敞開的,即使在困難時期,市場仍有咖啡供應(yīng)。為促銷咖啡,還規(guī)定買一聽罐頭CPC咖啡,可奉送半斤食糖券。須知當(dāng)時定量供應(yīng)每人每月只有二兩白糖券。同樣的,那時但凡去喝咖啡,必額外“奉送”四塊方糖。即使那些喝無糖無奶黑咖啡的客人,也必會小心地將四塊方糖帶回去。
要說南京西路是上??Х纫粭l街,一點也不夸張。我自小居住在南京西路陜西北路口,可以講,是聞著咖啡香長大的。上海唯一的一家老牌咖啡廠——CPC咖啡廠,解放后改名為上海咖啡廠,就坐鎮(zhèn)在南京西路上。有如從前沙利文食品廠在南京西路有個門市部Hot Chocolate一樣,南京西路銅仁路轉(zhuǎn)角處的上??Х瑞^,就是上??Х葟S的門市部,迎門一只大金魚缸,里面一個精巧的螺旋形樓梯直通二樓雅座。不同的是,上海咖啡館在上世紀(jì)50年代末期是國營的。當(dāng)時同期國營的有南京西路西康路轉(zhuǎn)角處的“海燕”咖啡館和南京西路黃陂路轉(zhuǎn)角處的“海鷗”咖啡館。少小時,外公常帶我去“海燕”,他喝咖啡我吃冰淇淋圣代,可以講那里都是些老資產(chǎn)和老白領(lǐng)的天下,還是小開與女朋友談戀愛的場所。可見,即使在上世紀(jì)60年代,政府對上海的咖啡館還是支持的,而且市場也有這些需求。
今靜安公安分局對面曾有一家“皇后”,小小的,還都是高高的卡座,燈光幽暗,富有情調(diào),客源多為情侶,公私合營后并遷了。再往西今恒隆廣場對面,是德式“來喜飯店”,它的咸豬腳為招牌。但我記憶中只有它的黑森林蛋糕,那苦中帶甜的巧克力十分純正。與之相鄰的是意式西餐“大來飯店”,各式芝士面是其招牌。上海慣例,但凡西餐廳必有咖啡西點等午茶供應(yīng),所以西餐廳的咖啡、冰淇淋圣代和西點等做得一點也不馬虎。然后就是“飛達(dá)”,這家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位匈牙利籍退伍軍人開設(shè)的咖啡店早就名遐上海灘?!帮w達(dá)”有“行政人員咖啡店”之稱,皆因上海灘有頭有面的“人物”都喜歡約在這里談?wù)隆?“飛達(dá)”的蛋糕特別好,它的蛋糕師傅凌慶祥后來跳槽出來與朋友合股經(jīng)營“凱司令”了。“飛達(dá)”在上世紀(jì)50年代初關(guān)閉了??拷帮w達(dá)”的設(shè)于平安電影院內(nèi)的是“曼德齡”俱樂部,有樂隊有舞池,一應(yīng)侍者都是白俄或菲律賓人,不懂英文的根本就無法進(jìn)去消費,這也是一種層次吧。解放后,“曼德齡”關(guān)閉了,門面并給珠江粵菜館(今ZARA現(xiàn)址)。
再往西就是“凱司令”?!皠P司令”因凌慶祥的加盟,它的蛋糕名威上海灘。從前,“凱司令”以外賣蛋糕和曲奇餅干為主,如今它是南京西路上碩果僅存的一家老字號西餐廳,故而從上世紀(jì)50年代起,“凱司令”成老克勒們的精神家園,“文革”中一度改為“凱歌”,西餐沒有了,但它的咖喱牛肉餃、雞肉餃、栗子蛋糕和泡芙等西點并未因店名改了而走樣。改革開放后,“凱司令”一直為上海老克勒的聚集地,它的雞絲面和奶油蘑菇湯,是老克勒們從小吃到大的。不少已在海外定居的老上?;氐缴虾#傄胤怠皠P司令”坐一坐,吃客雞絲面,來一角栗子蛋糕,重溫舊夢!至今“凱司令”三樓那小巧玲瓏的很有德國農(nóng)舍風(fēng)味的斜頂小雅室,仍是有懷舊情結(jié)的老上海的心頭所好,他們平時買面包蛋糕也總是鎖定“凱司令”。
南京西路上的老咖啡館還有今泰興大樓下的“康生”、現(xiàn)上海評彈團(tuán)貼鄰的DDS(中文譯成甜甜絲,音義兩全)、現(xiàn)地鐵二號線南京西路出口的Hot Chocolate……可惜這些老店只能成為老克勒們的追憶了。
此外,華山路上的“紅寶石”,雖然是上世紀(jì)80年代開出的,但它的鮮奶蛋糕的口味很老派。原因很簡單,“紅寶石”的第一任老總是圣約翰大學(xué)畢業(yè)的英籍老克勒。外灘5號三樓的“Moon Sha”(月影),很紆貴很氣派很懷舊,是一眾老克勒很樂意接受的價位。
老白領(lǐng)們對咖啡的要求很單一,只要夠燙夠濃夠香,環(huán)境幽雅,什么“拿鐵”、“摩卡”、“卡布奇諾”都不是他們的口味。他們更喜歡親自將咖啡豆碾碎再煮。今天他們?nèi)绻谕饷婧瓤Х龋皇菫榭Х缺旧?,而是為了對這個空間的回憶。他們是典型的吃氛圍,所以在上世紀(jì)90年代上??Х瑞^沒有拆除時,他們會聚在那里?!皷|?!睕]有拆遷時,也是他們的孵點——盡管對其素有金牌之稱的“檸檬攀”的口感大為失望,但畢竟那空間是盛載著很多記憶的?!拔母铩逼陂g老西門有家“金鐘”飲食店,雖然設(shè)備簡陋,但有小壺咖啡供應(yīng),一眾老克勒在被“批斗”之后,常結(jié)伴去那里窮開心一番。
隨著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老克勒們習(xí)慣的消費場所大大減少,他們是不肯與他們的孫子輩們一起擠在“星巴克”、“真鍋”這些連鎖咖啡店里的,一般會選擇交通方便的星級酒店的咖啡廊,如波特曼、上海賓館(其第一任的老總是圣約翰大學(xué)畢業(yè)的老克勒,咖啡廊是他一手籌建的),衡山路上的東亞網(wǎng)球中心咖啡廊的甜品是嘴巴挑剔的老克勒們有口皆碑的。上世紀(jì)90年代的“夢咖”,也是老克勒們的孵點和他們黃昏戀最喜歡流連的場所,許是衡山路上彌散的濃郁法蘭西遺風(fēng)吧!
“紅房子”一度作為盛載上海老克勒們最甜蜜回憶的西餐館,經(jīng)遷移和裝修后,反而流失了眾多老克勒。價格不是主要原因,或許是服務(wù)和環(huán)境。
老洋房改建的咖啡廳或餐館,如鎮(zhèn)寧路上的“福1088”、新樂路上的“首席公館”、長樂路上的“藏樂坊”、永福路上的“雍福會”,因為是有歷史的老建筑,故而成為今天兩代老克勒(老克勒的子孫代)常聚之處。
老克勒并不是一味的懷舊,恒隆廣場底層的咖啡廊的“孵客”都為成熟型的老克勒,他們不少就是居住在近段老公寓老洋房里,就近在這里喝一杯,看看“野眼”,也是一種瀟灑?;ㄈ氖猩弦豢椭形魇教撞停偌邮商硪槐Х?,如是從上午十點孵到下午四五點鐘不會有人趕你??上Р痪们斑@家咖啡廊從底層升到四樓,那種通透敞亮的感覺一下子遜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