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把新世紀的中國稱為“新新中國”,既是為了表述中國在經(jīng)歷的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快速發(fā)展,也是為了說明在這樣的劇烈變化中人們在心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上轉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新新中國”在許許多多方面呈現(xiàn)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新面貌和新形態(tài)。中國所經(jīng)歷的這一切既需要歷史闡釋和深入反思,同樣也需要直擊式描述和展現(xiàn),需要一種具有高度現(xiàn)場感的證言。李照興的《潮爆中國》就是這樣一部直擊中國當下的城市文化和生活,給“新新中國”一個新的形象著作,也是一部以一個香港人的身份,敏銳地參與到內地的劇烈文化和社會變動之中的證言。這可以說是為“新新中國”立此存照。這些看起來像是速寫的文章其實具有獨特價值,它是對于新新中國的種種新的狀態(tài)的最生動和最鮮活的回應,也是對于時尚文化和潮流的最好寫照。李照興有一個好的角度,他直接參與了這些年來中國內地的劇烈變化,但他又有一個來自中國香港的獨特觀察角度,這使得他入乎其內同時,也可以出乎其外。旁觀者清的同時也甘苦自知,所以所思所見都能切實生動。
其實,這個“新新中國”營造了一個難以抑制的“中國夢”,一個充滿期望、信心和力量。試圖改變自己也改變世界的新的夢想。這個夢想的中心其實就是李照興所寫出的那一切的含義。雖然目前世界經(jīng)濟的深刻的危機面臨。但“中國夢”依然在延伸,在這個時刻看李照興的這部著作好像有一點勵志的效應,看看我們在這些年里走了多么遠,其實對于我們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是一個鼓勵。是我們自己展現(xiàn)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寫照,其實也是讓我們在回顧中向前方眺望。
這個“新新中國”是一個被三十年來的全球化和市場化潮流所激發(fā)起來的充滿活力和期望的社會。這個社會已經(jīng)在以最快的速度告別過去的封閉和壓抑,李照興首先看到的是城市里正在快速消逝的過去建筑和生活方式。劇烈的城市的改造,既是許許多多地方政府的宏愿,也是公眾強烈的期望。所以,從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流行的用“拆那”來作為“CHINA”的諧音的妙喻,其實確實是中國形象的一個生動的呈現(xiàn)。這當然一面是難以抗拒的必然,另一面留下了許許多多讓人緬懷和留戀的遺憾,但中國這種奮力向前沖動,這種制造摩天樓和令人驚嘆的地標的努力,這種不斷突破城市得到天際線,不斷地向未來借用時間的嘗試正是我們今天在幾乎每一個中國城市中都見到過的。李照興以活潑的筆觸寫到了這種對于空間的“改天換地”后面的精神和心理的依據(jù)。中國過去曾經(jīng)的悲情和挫折讓中國人在新的全球化進程中為自己重新定位的時候需要一種新的對于未來的想象,而這種想象首先需要在自身中得到展現(xiàn),一個“新新中國”所需要的當然也有回憶,但更加急切地追尋未來,通過一個未來來展開今天正是中國當下文化的特色。這里典型的就是北京奧運的鳥巢、水立方這樣的建筑,它們在尚未建成之前就已經(jīng)成為了北京的“虛擬”地標,人們已經(jīng)開始按照它已經(jīng)建成的形態(tài)來描述它們了。未來在這里變成了現(xiàn)在的最真實部分,它比現(xiàn)在更加現(xiàn)在。這種將未來現(xiàn)在化其實正是“新新中國”的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這可能由于保存的歷史記憶太少而讓人惆悵,也可能由于變化太快而讓人眼花繚亂,但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形象。
當然,在空間的變化中所呈現(xiàn)的依然是人的活動,李照興為我畫出了中國都市中的人們的生活,他寫到了“新新人類”在世界觀上的變化,他看到了“70后”“80后”“90后”的快速嬗替所展現(xiàn)的新的生活形態(tài),看到了中國崛起的文化、創(chuàng)意等方面的新的潮流的涌動。他看到了諸如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惡搞”或者新電影的興起中所蘊含的無限生機和活力,看到了在過去歷史深重的悲情以外,中國輕靈和活躍的一面。在中國都市中游走的經(jīng)驗讓他感受了潮爆的中國所具有的能量。他意識到,中國的崛起其實并不僅僅是一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大規(guī)模的社會的變化。中國人的認同和想象的變化其實是其中最具決定性的東西。
李照興通過他所看到的城市人,將中國最有趣的和最前端的一些奇妙事物講述給他的讀者,讓我們感受中國在一個新世紀中所經(jīng)歷的一切意義和價值。李照興是一個生活方式的歷史學家,在若干年后再讀這本書,我們會感受今天這個中國歷史的新的時刻的意義,而對于今天的讀者,李照興告訴我們的一切正在我們身邊發(fā)生。而在這個經(jīng)濟面臨挑戰(zhàn)的時刻。李照興的興致勃勃和樂觀開朗讓我們感受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