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午后,騎車經(jīng)過校園那片密密的水杉林,突然注意到一大片紫色的二月蘭已然盛開,才驚覺春天真正地來了,心里霎時充滿春的溫情。慢慢走在校園里,發(fā)現(xiàn)春天其實已經(jīng)無處不在。一拐彎,一抬頭,一樹爛漫的廣玉蘭美美地開在你眼前,潔白無瑕,滌蕩你那在塵世里早已疲憊麻木的心靈,喚醒你對大自然的珍愛和感悟。記得一位作家說過這樣的話:拐彎,就是為了遇見你。多美的邂逅,多美的情懷!一陣風(fēng)雨過后,滿地落英。傷感固然有之,但生命又何嘗不是如此,華美而短暫。我們能做的,就是讓生命的旅程充滿詩意!
春天的氣息日益濃厚,任怎樣的掩飾也無法磨滅春的痕跡。窗外的草坪仍是枯黃遍地,但白色的廣玉蘭已經(jīng)悄然綻放,沒有綠葉的襯托。似乎是少了很多的意趣,但風(fēng)的私語帶給它莫大的慰藉,無邊的孤獨也隨風(fēng)而逝。從窗外看出去。一樹的怒放恰好盡入眼簾。廣玉蘭把積蓄一冬的激情全然吐露,酣暢淋漓,生而燦爛,死而熱烈。春真的是來了!不過,春豈止是隨著玉蘭花開,它還在鳥兒的啼鳴中,還在林中的綠葉里,還在滿含愛意的清風(fēng)里,更融化在溫暖的陽光下。
我最愛校園里那片水杉林,筆直的枝干。有撼天的氣節(jié),是生命的贊歌。彎彎曲曲的小路,兩旁站滿紫色的二月蘭,陽剛的樹,溫情的綠葉,詩意的紫花,一幅絕美的風(fēng)景。如果陶翁在世,恐怕也會駐足片刻,慨然吟誦?!安删諙|籬下”是令人向往的小隱,“悠然鬧中靜”或許才是大隱吧!在紛紛擾擾的滾滾紅塵之中,有如此清幽的小徑可走,甚幸。在每個人的心里,是否也有這樣一條幽深的小徑。供你療傷除塵?在我心里,真的有這樣一條花間小徑。疲憊時,我會走進(jìn)去,嗅一縷花香,掬一口清泉,與鳥兒私語,跟清風(fēng)對坐。茶一盞,花一朵,那時那刻,感覺自己猶如新生,人生的風(fēng)雨,早已被摒棄于外!
走進(jìn)那片水杉林,感覺非常開心。樹叢里紫色的二月蘭,密密麻麻,恬靜柔美,那種淡淡的紫色,不張揚,不絢麗,但鮮嫩活潑,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沿著石板小徑一路走進(jìn)去,如閑庭漫步,從容而寧靜?;▍怖锊实w,享受著生命的美好:樹梢間偶有云雀掠過,清脆的鳴叫把春天的氣氛渲染得更加熱鬧。我最愛這種隨意的踏青,在陽春三月的綠色原野自由徜徉,享受春光的沐浴和春風(fēng)的愛撫。不需要旅游團(tuán)的安排,更不必去趕飛機(jī)火車,只要有閑,只要有心情,就可以隨時出發(fā),目的地不必是什么名山大川或風(fēng)景名勝。一處無人的曠野,一地爛漫的野花,那就是景,那就是情。精心布置的居室或許有春天的意境,但和真正的春天畢竟隔著一面墻,一簾風(fēng)?!按得娌缓畻盍L(fēng)”,只有它才真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鋪滿無邊的曠野和山林,喚醒所有的沉睡!我喜歡在阡陌間漫步,追憶往事,舒展紛亂的心情,放飛美麗的夢想;或者什么也不做。只坐在原野里,對著一隅春光,享受一份寧靜,讓自己和俗世短暫地絕緣。其實,只要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舉目皆是春風(fēng)春雨春如畫,處處都有好山好水好風(fēng)光。
還記得臺灣作家席幕容的一首詩:“我在佛前祈禱了五百年,才化作一棵樹,長在你每日必經(jīng)的路上。我用生命的熱情換來滿樹盛開的花,虔誠地等著你的到來。你終于來了,我屏住呼吸,熱烈而急切地盼望著。而你,終于無視地走過,在你的身后。是一地飄零的花瓣,還有一顆破碎的心。”記得當(dāng)年。我最愛這首詩,想象自己就是那棵癡情的樹,幽怨而自憐。即使今天,我仍然非常喜歡這首詩,或許其中所蘊涵的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男女之情?!拔鞒鲫栮P(guān)無故人”,“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可謂異曲同工也。滿目的春色,一樹盛開的花,如果無人欣賞,豈不悲哉?演員在舞臺上的盡情演繹,忘我投入,如果沒有觀眾的喝彩。確是一大憾事。人生也需要理解你、欣賞你和贊美你的知己,因為友誼的存在,生命之花就會更加絢麗和燦爛。人生無法長久,古代帝王往往傾盡全力而不得長生之術(shù),何況我輩乎?眼前“一樹一樹花盛開”,但總有“花謝花落時”。而我們不必為此傷感。為此落淚。人生要的就是過程,一路走來,如果你盡了自己的全力,予多于求,為社會,為親人。為朋友,貢獻(xiàn)了你的力,你的心,你的情,足矣。
突然憶起十多年前的三月,正值研究生畢業(yè),一大幫女生,嘰嘰喳喳地穿行在這紫色的花叢,忙著拍照留念。把青春的麗影永遠(yuǎn)定格在這絕美的背景上。兔走鳥飛,轉(zhuǎn)眼十年過去,斯時故人今何在?我很慶幸,今天的我,仍然葆有那份對大自然的感悟,為花開而喜,為月落而悲,這已經(jīng)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是性格的一部分。十年歷程,幾多艱辛,幾多悲歡,但我依舊有著一顆敏感的心靈,對生命依然充滿憧憬和夢想!
春天來了,春風(fēng)在召喚,親愛的朋友,收拾好你的心情,踏春去吧!
把握富有韻律的人生
最近看林語堂《生活的藝術(shù)》一書,頗有感觸。在書中。林先生用一種非常自然純樸的語言把自己對人生、社會和生活的認(rèn)識娓娓道來,在直白詼諧中揭示人性的軟弱和弊端,也唱頌人性的真實和自然。我不是一個喜歡深奧哲學(xué)的人,也不太會欣賞抽象藝術(shù),在那樣的作品面前,常常覺得迷茫和困惑。難以從心底產(chǎn)生一絲共鳴。但可笑的是,當(dāng)你徜徉在某類展覽大廳中時,你那微微蹙起的眉頭,很容易會讓他人肅然起敬,以為你是多么地高雅,競能欣賞如此抽象的藝術(shù)。
林語堂必定是一個崇尚個性同時又絕對真實的人。唯其如此,他的作品才會充滿對人性的關(guān)切、憐憫、同情,同時又沒有掩飾和粉砌的虛偽。在他筆下,有缺點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一個鮮活的人,才更可愛:世界也因為有了這些各有缺陷同時又富于靈性的人的存在,才顯得如此讓我們珍惜和留戀。
人生可以說是一首富于韻律的詩。從單純的生物機(jī)體的變遷來看,也是一首由弱至強,而后平緩、抒情。再后漸漸跌宕起伏,乃至戛然而止奏出最后一個音符的樂曲。從母體中呱呱墜地時的第一聲啼哭,就是這個詩樣人生的開始。從天真純樸的童年到熱情愚憨的青年,旋律逐漸增強,音符越加豐富,音域也越加寬廣;到圓熟穩(wěn)健的中年,已經(jīng)混合成龐大的交響樂曲;及至平和閑逸的老年,音樂再次由強至弱。宛若催眠曲,但仍然可以任由自己的心性去譜寫,去吟唱或指揮。
人生的際遇,其實也如同一首富于旋律的樂曲。生命中有充滿激情的拼搏、奮斗,旋律激越、昂揚。如萬馬奔騰;人生總有坎坷、悲哀和不幸,旋律悲傷、低沉,如凄風(fēng)苦雨;人生有快樂、幸福和滿足,旋律輕快、明亮,如陽春三月;人生有短暫的沉寂、停滯。旋律緩慢、凝重。如秋雨瀟瀟。
我們應(yīng)當(dāng)能夠體驗出人生的韻律之美,像欣賞交響樂那樣去欣賞人生的主旋律。每個人的一生雖然千差萬別,但音樂的開始和結(jié)束并無不同。從與母體中脫離下來的第一聲啼哭是一樣的,最后都會充滿眷戀地離開塵世,結(jié)尾也大抵相似。其實,人生的主旋律也應(yīng)該是一致的,每一個階段該奏起怎樣的樂曲想來差不了太多;就如同什么時候該斷奶,什么時候該上學(xué)讀書,什么時候該娶妻生子,如此等等。只是。奏怎樣的樂曲,配怎樣的樂器,該怎樣指揮。卻是因著每個人的性格、環(huán)境而不同,也由此注定了每個人的別樣人生。我們要明白的只是:我們擁有一個怎樣的主旋律?怎樣才能不讓其他的雜音過多地擾亂它?在某些人的靈魂中,雜音超過了主旋律,他們因此覺出了人生的不可忍受,所以要選擇用自殺的方式提早結(jié)束這場演奏。這是因為他們選錯了曲譜?;蛘吆翢o指揮的才能,把本有一個美好開篇的音樂會搞砸了,無法收場,只有提前謝幕。
其實。正常的人生是該有著嚴(yán)肅的次序,朝著大抵一致的目標(biāo)有序地行進(jìn)。只是,在行進(jìn)的過程中。我們不能一味地急行軍,只顧朝著目標(biāo)前進(jìn),我們需不時眷顧左右。欣賞沿途的風(fēng)光;累了,坐在路邊歇歇。甚至可以暫時離開行進(jìn)的路線,去樹林里攀折幾朵美麗的小花。帶著它們,再踏上更為愉悅的旅程。
自然世界有日月更替,有新陳代謝,一年有春夏秋冬,一日有晨午黃昏;人生亦與之雷同,有童年。有少年,有中年,有老年。如果我們可以像日常那樣快樂欣然地度過一年四季,人生又怎會愁云密布?我們可以抱著這種生物學(xué)的人生觀念,循著季節(jié)去生活。在人生的每一季都踏實勤懇,那么除了偏執(zhí)狂和過分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rèn)人生確實像首詩,像富于旋律的樂曲。
我們的音樂會已經(jīng)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篇,又怎能不盡力去把這個人生的交響樂譜寫得更加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