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一個既能打發(fā)無聊時間又可以Shopping的好辦法?!瘪R小姐每天都要乘地鐵上班,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里,她會用手機上網“逛”手機商城,如果有看中的東西便直接用手機支付購買。實際上,如今已經有不少像馬小姐這樣的年輕人喜歡上了移動支付這種新穎的購物方式?!半S時、隨地”的招牌讓移動支付成為了一種時尚。
在移動支付時代,人們只需擁有一部手機,就能解決吃、穿、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對的種種瑣事,這顯然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與快捷。作為一種新興的電子支付手段,從誕生之日起,移動支付便承載了人們對于信息化、數(shù)字化生活的憧憬與渴望,受到了產業(yè)各方的積極追捧。
移動支付在我國的推行并不是近兩年的事情。早在2002年,中國移動重慶分公司就推出了國內第一個移動電子商務平臺,開始試水移動支付領域;第二年8月,中國移動與中國銀聯(lián)合資成立了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聯(lián)動優(yōu)勢,旨在為廣大用戶提供“手機錢包”和“銀信通”等服務。近年來,無論是運營商、銀行還是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紛紛開始發(fā)力移動支付,推出了“小額支付”、“手機信用卡”等諸多品牌,并得到了相應的關注。
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我國的移動支付都沒有理由不火。
手機是移動支付的載體,我國的手機用戶已經接近7億,這個全世界最龐大的手機用戶群是國內銀行卡、信用卡等支付手段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而它將是移動支付的潛在市場。
全業(yè)務運營的口號已經被我國運營商喊了多年,尤其在電信重組之后,三大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愈加激烈,全業(yè)務運營的范疇也隨著3G與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來臨而更加寬泛。有人將移動支付、移動廣告和移動電視(含流媒體)稱之為通信領域繼傳統(tǒng)殺手級應用語音、短信、彩鈴之后的“新三劍客”,而移動支付以其廣覆蓋面占據(jù)首位。
知名分析機構Strategy Ana[ytics前不久發(fā)布的報告對全球移動支付來說是一個值得振奮的消息。報告稱,未來幾年全世界手機支付替代現(xiàn)金或者信用卡或借記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11年,將有360億美元的交易通過移動非接觸式方式進行支付。易觀國際也發(fā)布了一個針對我國移動支付的報告:2009年中國手機支付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19.74億元,從2006年到2009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0.40%;此外,手機支付用戶規(guī)模在2009年也將達到8250萬人。未來移動支付巨大的市場空間,從這些數(shù)字中可窺一斑。
不過,相比美好的愿景,現(xiàn)實顯得有些殘酷。事實上,即使今年移動支付能夠實現(xiàn)8250萬人的目標,在近7億人的潛在市場中,與僅支付寶一家就擁有過億用戶數(shù)的網上支付相比依然相距甚遠;聯(lián)動優(yōu)勢推行的“手機錢包”雖已全線運營,但其業(yè)務范圍仍然以數(shù)字化產品為主,比如軟件支付、手機費、游戲點卡等,期待移動支付推動人們對消費模式的轉變,將應用業(yè)務覆蓋到實物交易的距離似乎還很遙遠。
任重道遠
產業(yè)各方都在吆喝,但收到的用戶反應卻并未盡如人意。在這條產業(yè)鏈中,無論作為運營主體的移動運營商、銀行、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商家還是用戶,都存在著諸多阻礙移動支付發(fā)展的問題。
這些問題人們已經不再陌生:運營主體間合作模式的局限,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及存在的安全隱憂,相關配套法規(guī)的缺失,技術與標準的不統(tǒng)一以及用戶使用習慣尚未充分培養(yǎng)等等。其實它們都指向一個關鍵問題:盡管各參與方都把滿足用戶需求作為發(fā)展根本,但實際運作中卻忽視了用戶體驗。現(xiàn)在的情況是,盡管有不少人對移動支付表示出了濃厚興趣,也早已進行了嘗試,然而我國用戶規(guī)模的擴張速度卻始終遲緩。
運營主體間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移動運營商為運營主體、以銀行為運營主體和以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等模式。無論哪種模式都存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顯然,上游利益分工不清晰,將會影響移動支付的收費及業(yè)務的開展,從而影響用戶體驗。
調查顯示,我國只有不到15%的手機用戶完全信任移動支付,約40%的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安全性缺乏信任,而65%的手機用戶拒絕通過移動網絡發(fā)送自己的信用卡資料。安全,是用戶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運營商、銀行與第三方最經常的承諾,但更是制約移動支付普及的重要因素。
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支付寶套現(xiàn)”風波曾向人們警示了信用卡的信用危機,而移動支付卻是將隨身攜帶的手機變成了“手機卡+信用卡”,這使得很多人擔心其丟失與泄密的幾率會大大增加。同時,對于很多習慣了使用現(xiàn)金或信用卡的消費者來說,他們對移動支付的使用習慣尚未培養(yǎng)起來,這也影響了移動支付的市場普及。在互聯(lián)網專家姜奇平看來,“用戶的使用習慣實際上仍然反映了移動支付信用制度的不健全,這需要運營商、銀行及第三方努力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改變人們的意識和觀念。”顯然,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移動支付技術與標準的不統(tǒng)一也是制約移動支付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沒有一家機構和組織能夠提供一個為多方所接受的移動支付技術。因此,移動支付的參與者們紛紛成立各種組織,以期推出自身主導的技術標準或業(yè)務標準。目前看來,基于近距離無線通信NF C功能的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手段,或許將是未來一個趨勢。
我國的移動支付產業(yè)尚在初級階段,由于沒有相關的配套法規(guī)予以保障,至今處于不冷不熱的狀態(tài)。有專家認為,為使運營商、銀行與第三方服務提供商之間協(xié)調互助達到共贏,發(fā)放電子支付牌照不失為良策。
細細分析起來,這個仍在探索中的產業(yè)問題重重,不過這并不能抹殺移動支付作為新興支付方式所具有的商業(yè)前景。所有這些問題不斷得到解決的過程,也將是移動支付不斷被用戶接受、喜愛直到習慣的過程。
移動支付時代終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