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準確理解身份證法律制度,正確使用身份證,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社會誠信危機。(導語)
2008年10月20日的報道《身份證復印件被盜用騙貸2000萬500無辜市民成被告》的“新聞提示”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法官為廣大市民支招,一方面要妥善保管身份證,謹防丟失;另一方面要在身份證復印件上騎角(斜對角線)寫明用途,以防他人二次復印后用作他途。” 法官這一提示有重大偏差,是對法律的誤讀,同時也是對公眾的錯誤引導。
筆者想針對以上事件,就容易被公眾錯誤理解的身份證借用加以說明。
身份證只能本人持有、使用,設立身份證法律制度的核心目的是證明公民身份。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一條規(guī)定“為了證明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的立法目的有四個:其一,證明公民身份;其二,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其三,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其四,維護社會秩序。而核心目的是證明公民身份,通過證明公民身份達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便利公民進行社會活動”、“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而證明公民身份這一職能只有在本人持有身份證的情況下才可以達到。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應當出示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一)常住戶口登記項目變更;(二)兵役登記;(三)婚姻登記、收養(yǎng)登記;(四)申請辦理出境手續(xù);(五)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痹摋l列舉的身份證使用用途也都是為了證明公民身份。
而未經(jīng)書面授權持他人身份證使用為非法。
持他人身份證使用分兩種情況:
一是,冒用他人身份證違法。
冒用身份證是指持他人身份證,自己冒用(未經(jīng)身份證所有人許可)他人名義辦理事務。這種情況屬于冒用實踐中比較少見,只有在持證人與身份證所有人長得比較相像的時候才有可能冒用,冒用是違法的,這個大家都比較認同,也不難理解。
對于冒用他人身份證的處罰,《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第一項規(guī)定:“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p>
二是,使用出借的身份證是不當使用——出借身份證不是民事授權行為,出借行為違法。
出借身份證是指把自己的身份證借給他人,在沒有身份證所有人書面授權的情況下他人以身份證所有人的名義辦理事務。
實踐中這種情況較普遍,在很多情況下這種使用被商家和有關部門認同。如持他人身份證(甚至只是身份證復印件)以身份證所有人的名義辦理移動電話入網(wǎng)、辦理借記卡、取款等等。事實上這種使用也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有此違法行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第十六條第二項規(guī)定:“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并處二百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p>
商家把出借身份證理解為一種授權行為,上述新聞中法官也是這樣誤導媒體、讀者的。因出借身份證行為違法,利用借來的身份證所從事的民事行為也當然無效?;蛘哒f不對身份證所有人產(chǎn)生法律效力。損失和不利的法律后果只能由實際使用人和商家承擔。當然出借身份證的人依法也會受到行政處罰。這種把出借身份證理解為授權行為是對法律的誤讀。
我們應該準確理解身份證法律制度,正確使用身份證,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和社會誠信危機。
談及社會誠信危機,讓筆者想起2008年6月17日的報道《公安部:公民持身份證辦理事務有關單位不得拒絕》中曾提到“最近一段時間,不少群眾不斷反映依法持居民身份證到銀行機構辦理相關業(yè)務時被拒絕的問題?!?,這不能不說是長期以來身份證錯誤使用導致的社會誠信危機。
身份證使用的目的是證明身份證所有人本人身份。其正確的使用方式是:第一,本身持有并使用——證明本人身份;第二,書面授權他人代辦事務,交他人持有證明身份證所有人(委托人)身份。持他人身份證代辦委托事務應有委托人書面授權,這時身份證的作用為確認委托人身份,而不是證明受托人身份。這與無書面授權的借用身份證行為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筆者在2001年的法律業(yè)務中曾接觸過很多被盜用身份證(也包括身份證復印件)辦理事務,諸如移動電話欠費、銀行貸款,最后要求身份證所有人承擔責任的案例。筆者在給當事人解答時明確告知身份證所有人:“沒有你本人簽字,別人用你身份證辦理業(yè)務對你不生效,不必理會?!?/p>
但時至今日還有法官對身份證法律制度誤讀,誤導媒體、公眾,使筆者感覺身份證的正確使用是不得不說的事。
正確理解身份證法律制度,使社會上杜絕盜用、騙用、借用、撿拾居民身份證的使用,更好地維護公眾、商家合法權益,建立和諧的民商關系,是本文成文的初衷,筆者也希望能夠達到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