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南廟臺子,大人孩娃無人不曉。這土臺子面積有三四畝,高約兩三米,平平整整,像個長方形的大操場。人們說那是一塊“官地”,“官道”旁邊有很多用場:如豎碑啦,許愿啦,送終啦等等,三天兩頭就有人來到這里燒香、磕頭、放炮,日子一長就成老規(guī)矩了,光是“賢良碑”就立了四五座,成了遠(yuǎn)近聞名的一道風(fēng)景。
在我的遠(yuǎn)房大娘二十二三歲時,大爺就因患霍亂病走了。自打沒了男人后,她的臉上常掛著絲絲愁云,但與別的女人相比,那秀氣白皙的臉膛還是遮不住天生的美。她的腳裹得很小,雖算不上三寸金蓮,但在當(dāng)時人的眼里,她的腳小得也怪受看。平素晚輩都喊她“小腳大娘”、“小腳嬸子”,平常而又自然;可平輩喊她“小腳嫂子”、“小腳妹子”時,語氣和目光總是或多或少地夾帶些別的成分——垂涎年輕寡婦的幾分姿色唄。她家里種了五六畝地,如拉糞、耕地、耩地等那些重活兒,自己干不了,就找個短工來幫幫忙、救救急。后來經(jīng)人介紹找了年輕能干的寡漢條大棒,作為她幫工的老主顧。夏秋兩季她家的收割拉打也沒落在人后,一年到頭的吃喝穿用并不比別的戶差。因此小腳大娘嘴上不說,心里常對大棒存著感激。她本來就寡言少語。在大棒幫工后的約兩年光景,小腳大娘一次在大雨中同大棒一起搶收玉米時,因受涼得了一場大病。不久她病好了之后,大棒仍出心賣力地幫工,小腳大娘仍里里外外地忙活,日升月落,一切正常。所不同的是自打她的病好了后,似乎又得了一個隱秘的心病,她變得更加沉悶了。
一天,小腳大娘把心思變成了行動:她花幾十塊大洋到耳帽山買了塊上好的石碑,又托人找東村的高秀才寫了篇碑文刻在上面,再求村里有名望的老莊(圩)主找?guī)讉€年輕壯漢幫幫忙,擇個黃道吉日把“賢良碑”立起來。
可出人預(yù)料的是,小腳大娘的這塊“賢良碑”硬是立不起來,幾個壯漢拉開架勢,石碑先是趴窩不動,后來不是歪就是斜。這是咋回事呢?
就在這時,小腳大娘站出來了。她不動聲色,忍住淚,咬著牙,把悲痛嚼碎咽到肚子里。她抬起小腳走到廟臺子前,那樣沉穩(wěn)踏實,站得像釘在地上一樣。她把挎著的竹籃子放在地上,雙手從中端出一個酒壇,當(dāng)著眾人的面,給每個壯漢斟了滿滿一大黑碗酒,自己又端起酒碗就發(fā)話了:“老少爺們,各位兄弟,多虧你們多年的照應(yīng),俺領(lǐng)情不盡。今兒個,俺這寡婦家還央求大家?guī)鸵r幫襯……我在這里先敬你們了?!闭f完一仰脖,“咕嘟嘟”把一碗酒喝光了。
幾個壯漢也一飲而盡,心里驚詫不已!忽又見她慢慢地踱到大棒面前停住了,瞅著大棒,眼里的淚花射出一種光,亮得逼人,似乎把大棒的五臟六腑都穿透了。大棒不禁打了個冷戰(zhàn),腿一打軟趔趄了一下。
這時,小腳大娘先給自己滿滿地斟上了第二碗酒,接著也給大棒斟了滿滿一大碗說道:“大棒兄弟,今兒個,當(dāng)著老少爺們的面,俺不得不把一句話撂在明處了。兩年前下大雨的那天晚上……”
大伙聽到小腳嫂子的話里有話,就揣摩了個八九不離十,這肯定與大棒有關(guān)。因為大棒為了讓小腳嫂子難看,曾連夜攛掇大伙在立碑時藏力耍奸,才有了今天這個局面的啊。大伙怒目望著大棒,后悔不該聽這個臭小子鼓搗,原來他是想昧著良心存心報復(fù)人哩。
大棒臉紅脖子粗,像霜打的茄子似地低著頭喘粗氣,他心里明鏡似的:那天晚黑下大雨,小腳嫂子得病后,他端茶送藥時一下子碰到了小腳嫂子的手腕子,他像觸電似的一驚,猛一抬眼,又第一次看到了躺在床上的女人,她今晚上是那樣的漂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美,像個水仙似的。他霎時變成了另外的一個人,神差鬼使般地忘記了世上的一切,就像沙漠里饑渴了三天三夜的野狼似的,幾乎想把這個熟悉可人的睡美人一口活吞了,于是……當(dāng)時小腳嫂子火冒三丈,強(qiáng)打精神,起身抄起身邊早就預(yù)備好的搟面杖朝他劈頭蓋臉就打去,他只好捂著血頭血臉跑開了……
這時,全世界仿佛都沉靜下來了。只有廟臺子上的草葉發(fā)出細(xì)微的颯颯聲響。
小腳大娘忽然哽咽著聲說:“大棒啊,你對俺的好,俺也知情。但爹娘生下俺,俺不能敗壞門風(fēng)??!俺只能這樣……大——兄——弟!”說完端起酒碗就喝,那里是喝,簡直是把酒倒進(jìn)了肚子里。忽聽“撲通”一聲,小腳嫂子大折身倒在了大棒面前的石碑上。
大棒比任何人都驚慌,想急忙上前扶起她,但又有些遲疑。只見小腳嫂子滿臉是血,指著竹籃子聲音微弱地對大棒說:“你……那襪……墊子……”
大棒回頭瞥見竹籃里繡好的襪墊子,上面的綠葉襯著一朵大紅花,十分鮮艷奪目。他的心里一下全明白了。他幾乎發(fā)瘋了,把粗粗的牛經(jīng)繩往脖頸上一套,“嗨”地一聲,將高高的石碑立馬頂了起來,不歪不斜,穩(wěn)穩(wěn)地矗立在廟臺子前邊,這塊碑比哪一筒賢良碑都高大顯眼。人們被眼前的這幕壯舉驚呆了,只見鮮血淋漓的石碑上面,清晰而工整的刻著碑文:“吳家王氏,賢良女也……”
責(zé)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