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一戰(zhàn)后 前身是“國際事務協(xié)會”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美國和英國都想依靠戰(zhàn)勝國的優(yōu)勢地位,建立一個由其領導的國際社會體系。同年5月30日,美國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與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在巴黎皇家飯店會晤。經(jīng)過協(xié)商,他們決定建立一個“國際事務協(xié)會”,為其提供外交政策上的支持。英、美兩國分設兩個支會,即“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xié)會”和“國際事務協(xié)會美國支會”。
1921年6月29日,“國際事務協(xié)會美國支會”與紐約的另一個機構“對外關系委員會”合并。為了避免與英國的協(xié)會相混淆,就沿用了“對外關系委員會”的舊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對外關系委員會”。
研究范圍無所不包 研究觀點全面滲透國家政策
1932年,委員會理事埃德溫·蓋伊在《外交》雜志上發(fā)表文章,引發(fā)了對高額關稅、政府控制對外貿易等美國現(xiàn)行政策的批評。次年,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專題小組,意在影響新成立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政府。最后,在委員會的努力下,羅斯福放棄了原先強調進行國內改革以解決經(jīng)濟蕭條的帶有“國家主義”色彩的方案。
1945年4月,杜魯門總統(tǒng)提議,就是否使用原子彈成立一個臨時小組。臨時小組組長是由陸軍部長史汀生擔任,而其本人也是對外關系委員會的重要成員。史汀生從對外關系委員會中挑選了5位主張對日本使用原子彈的人員作為該小組成員,并使總統(tǒng)采納了小組的建議。后來,美國對日本實施了核打擊,其結果是加速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提前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二戰(zhàn)”爆發(fā)前后,對外關系委員會同羅斯福政府的關系空前緊密。1940年,委員會專門成立了“戰(zhàn)爭與和平”研究項目小組,向羅斯??偨y(tǒng)提供各種戰(zhàn)略和政策建議。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基于日本對美國經(jīng)濟和安全利益的潛在威脅,政府采納了委員會提出的“對日本實施禁運”和“對中國進行援助”的建議,這些政策性建議對美國日后參戰(zhàn)產(chǎn)生了決定性影響?!皯?zhàn)爭與和平”研究小組還建議:戰(zhàn)后,美國要同日本、德國簽訂和約,以便將其納入以美國為主宰的世界體系中去。事實表明,該建議符合美國的利益,日本和德國后來都成為美國的主要軍事盟友。
二戰(zhàn)結束后,在籌劃戰(zhàn)后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方面,對外關系委員會表現(xiàn)異?;钴S。為確保美國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美政府接受了委員會提出的“聯(lián)合國”和“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理念。如今,在世界經(jīng)濟和金融體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戰(zhàn)后最重要的國際組織聯(lián)合國,都是在該委員會的建議下,由美國政府主導建立的。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委員會就開始研究中國問題和美中關系的未來前景,并通過民意調查和討論會的形式,擴大公眾對中國問題的注意力。60年代末,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成立,其大部分成員都是對外關系委員會的成員,公開致力于改善美中關系的輿論宣傳和政策準備工作。
委員會的輿論催化作用,為美對華政策轉變做了較為充分的鋪墊,并影響了尼克松總統(tǒng)。1967年,尼克松在《越南戰(zhàn)爭后的亞洲》一書中論述與中國接觸的必要性時指出:“再也不能無視一個8億人口的大國了,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痹撐瘑T會的種種動作為尼克松與周恩來那次歷史性的握手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送出去”與“請進來” “高官會員”是主角
自成立之初,對外關系委員會就成為高級金融機構、大石油商和大公司同美國政府之間的搭線人。政府行政權力在民主黨與共和黨之間倒來倒去,但不管哪個政黨掌權,政府的大部分內閣成員的位置都被委員會成員牢牢把持。
怪哉!委員會怎么就成了“不倒翁”呢?這是因為,委員會為了宣傳、推行其政策主張,千方百計地在政府的重要崗位上安插自己的成員,或將擔任要職的官員吸收入會。通過“送出去”和“請進來”的方法,“高官會員”成為對外關系委員會的當家主角,難怪委員會的建議幾乎總是能夠直接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
作為美國一個大名鼎鼎的智庫,該委員會目前有4000多名成員,其中紐約、華盛頓的成員各占約三分之一,其他各地成員占三分之一,成員都是美國最有權勢、最有影響的人物,包括財團大亨、企業(yè)界知名人士以及著名律師、學者和社會名流。委員會自創(chuàng)建以來,特別是二戰(zhàn)結束后,美國政府的重要職位如總統(tǒng)國家安全事務顧問或助理、總統(tǒng)經(jīng)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中央情報局局長、聯(lián)邦儲備系統(tǒng)管理委員會主席、歐洲盟軍最高司令和國務院的重要官員等大都被該委員會成員所占據(jù)。
具體來說,美國自一戰(zhàn)以來的19位國務卿當中,有15位是該委員會成員;委員會成員中還出了8位中央情報局局長。大多數(shù)總統(tǒng)和總統(tǒng)候選人,如艾森豪威爾、尼克松、卡特、福特、納爾遜·洛克菲勒、老布什和克林頓等,也都是委員會成員。從1940年起,國防部長一職幾乎被委員會成員所“包攬”。此外,絕大部分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顧問也都是委員會成員。
操控媒體 引導國內輿論
《外交》雜志是由對外關系委員會主辦的,該雜志是公認的美國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政治類雜志,被譽為“最能反映美對外政策走向的非官方出版物”。
在美國,無論是左翼還是右翼都承認,如果想了解美國第二年的外交政策,那就必須閱讀今年的《外交》雜志。那是因為,幾乎美國的每項重大政策提議,都會首先在該刊物的文章中勾畫出輪廓。
為了擴大自己在政策和輿論方面的影響力,委員會還對其他重要媒體進行“控制”,并通過“曲線引導”方式來引導公眾的輿論。例如,美國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時代》、《新聞周刊》、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全國廣播公司等媒體都被委員會所把持,因為這些傳媒機構中的相當一部分董事都是委員會的長期會員。
(摘自《兵器知識防務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