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學生和家長紛紛忙著準備填報志愿,有的馬上籌錢,有的免不了還得“找人”。大學生只有到了找工作時,大概才會想起“天之驕子”每年有五百萬之多,相當于歐洲一個國家,站到一處,如麻如蟻,何“驕”之有?
人們都把“大學”放在嘴邊說事,唯此為大,殊不知飯碗未必只有一種。能上大學則上,上不了大學未必腳下無路。要生存,想成功,路子多的是。
去年年底看到香港消息:在職業(yè)訓練局舉辦的“最佳學徒比賽”中,巴士維修學徒江偉業(yè)和陳百豪爭得冠軍和季軍。這兩位青年在中學學習成績不好,會考中曾得零分,但四年學徒他們已經練就一身出色的維修技術,現(xiàn)在已經被聘為巴士維修技工。學徒生涯使他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也促進了他們的責任感。陳百豪說:“修理巴士與私家車不同,巴士服務大眾,每項檢查都要十分仔細清楚,否則可能威脅數(shù)以千計的乘客的安全?!?/p>
我抄這些消息,是因為內地很少有這樣的新聞,讀者可能也不太注意這些事。每年高考結束,會有一批批不同級別的“狀元”,伴隨著地方政績、學校形象、高校宣傳和商業(yè)利益“閃亮登場”。而“技術工人”是什么,沒有人宣傳,沒人知道(好多人也不想知道)。在歐洲一些國家,技師的收入比工程師高,有些廚師的年薪比教授高得多,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樣享有社會地位。在一些發(fā)達國家,技工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命脈,很多大公司或是整個行業(yè)的秘密都掌握在他們手中,他們出國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而教授專家則不需要。
去年10月,在日本沼津市舉辦了“第39屆全球技能奧林匹克大賽”,這項大賽每兩年舉行一次,目的是提高參賽國家青年工人的技術水平。2007年的大賽經過嚴格的初選后,來自50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參賽者在48個不同類別的項目競逐。這48個項目有汽車裝配、車工、銑工、烹調等。
比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行家,大公司紛紛贊助,許多企業(yè)家前來參觀。曾靠精工細作享譽世界的日本人對技工比賽備感興趣,很多日本家庭全家出動觀摩,觀者如堵。當看到各國青年技工打開自己準備的工具箱時,觀眾席上不斷驚呼,照相機頻頻閃光,因為許多國家選手攜帶的成套的新式工具不但使用起來得心應手,而且精巧無比。據(jù)說中國內地沒有派團參賽,這好像不太像“制造大國”,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苦衷。
中國社會早就有“行行出狀元”的說法,更不用說當今社會360行,都需要行家里手。只要有學習的意識,有勞動的意識,學習的課堂不只是大學?;乜礆v史,各行各業(yè),出了那么多聰明人,而好多人的成就與上大學真的無關。
趙嚴文//摘自2008年7月1日《揚子晚報》,劉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