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制度要改革,只有改變高考中的全國統(tǒng)一性,社會效益才能最大化,我們基礎教育中的扭曲現(xiàn)狀才能改變,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施。
一
6月7日,中國“最長”的一天
6月6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關鍵性戰(zhàn)役“諾曼底登陸”的紀念日。1944年6月6日曾被稱為“最長的一天”。
6月7日,是中國“最長的一天”。這一天,中國高考。
這一天,數百萬的考生,浩浩蕩蕩開赴考場,經歷一次“生死劫”。十數年的寒窗苦讀就為這一天,未來幾十年的路在這里起點,高考是他們的“成年禮”。
這一天,他們有18條“軍規(guī)”要遵守:不準遲到1分鐘、不準坐錯座位、不準帶入帶出稿紙、不準使用通訊設備、不準……甚至連鉛筆也不能亂用。一個小小疏忽,都可能犯下致命錯誤,以致前功盡棄。
這一天,他們不能睡得太遲,不能起得太早,睡遲起早,沒有精神;不能吃太飽,不能喝得多,因為中途不能離場如廁;不能熱著,不能著涼,不能有小病小災,精神要始終保持高度的興奮,為此有考生吃違禁藥物——興奮劑,有的女生吃避孕藥,錯開月經時間,有的考生求神拜佛,求得心靈慰藉……
全社會“讓道”高考值得嗎?
考場封路、周邊500米內不得有噪音施工、公交車站調走……為了使考生們安靜應考,年年高考都是一次“大陣仗”,一些家長還會親自動手攔車。但是,普通市民們對此也有怨言:“為了一群人影響整個社會的運作,有必要嗎?”我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已有31年,這個大小伙子還需要全社會為他讓道嗎?……
社會“高考焦慮”該休矣
全社會廣泛動員、傾心盡力,為考生營造理想考試環(huán)境的努力,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彌散于全社會的“高考焦慮”氛圍,而這種氛圍又反過來強化了考生、家長們本已高度緊張的心態(tài)。
高考在考誰
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中國開始了“知識決定命運”的時代。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高考愈益成為對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檢驗,成為萬千考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考驗。由此引發(fā)的“高考現(xiàn)象”也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特色……
高考在考誰?當然是考學生,但同時也是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全面檢閱。
關愛考生“過了火”?
考生家長怕車牌號不吉利,出租車公司不安排車牌尾數為4的車輛。7日上午8時多,一輛車牌尾號為“8”的大眾出租車停在了上海番禺中學的校門口,考生小王和他的爸爸走出了出租車?!捌鋵嵭睦镆仓儡嚺铺柎a和高考沒什么關系,但就是圖個吉利?!毙⊥醯陌职掷贤踉谀克托⊥踹M了考場之后告訴記者,自己是特地讓調度員安排了一輛車牌尾號為“8”的出租車。
二
老外眼中的中國:是高考讓他們錯過生活的美麗
在中國,高考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很快便學會了“高考”這個中文詞語。當人們開始向我講述考試,尤其是高考時,我驚呆了,我也許通過不了這么難的考試。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考試:SAT和ACT。這兩種考試雖然很重要,但和高考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實際上,我不止一次地聽見美國學生這樣說:“明天是ACT考試嗎?哦,天哪,我忘了,那我明天得早起了?!边@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許多學生都不怎么為考試做準備。ACT和SAT的考試通常都是在周六,因此,這是他們必須要早起的唯一一個周六,同時也是唯一一個去學校的周六。
許多中國學生告訴我,當他們在上高中,尤其是在準備高考時,家長們會為他們做任何事。在北京,我看見許多家長站在高中門外,等著接孩子回家。在美國,如果我的父母這樣做,我一定會被同學嘲笑。更有甚者,我聽說中國父母在家中打掃、做飯、給孩子送飯,做一切事情為孩子創(chuàng)造時間學習。對我而言這很不可思議,但卻是中國很常見的場景。
我非常敬佩,同時也以一種敬畏的心態(tài)去看待中國學生的勤奮和認真。然而,我同時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在我的文化體系中,他們錯過了生活的美麗。
三
高考關鍵詞
恢復高考:報名人數達570萬
1977年8月8日,鄧小平提出,從本年起,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大學生制度。當年報考人數最終達到570萬!錄取人數是27.297萬人,考試錄取比例只有29∶1。
高校收費:學費從此年年長
從新中國成立到1988年這漫長的數十年中,中國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費的午餐”。到了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軌,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
“3+X”:治療偏科的良藥
為消除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方案。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廣至全國。
網上錄?。耗壳盎酒占?/p>
1999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組織了10個?。▍^(qū)、市)和北京大學等400余所高校進行了網上錄取試點工作。目前,高考網上錄取基本普及。
高校擴招:108萬到599萬
從1999年起,我國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高校擴招,從1998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108萬人,到2002年全國高校計劃招生275萬人,增幅高達154.6%,今年全國高校招生計劃599萬,比去年增加5%。
春季高考:前途不明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開始實行春、夏兩季高考招生。但從誕生第一天起,春考就被考生用一種懷疑的眼光審視。
四
社會品評高考
就看3天純粹的一錘子買賣
古今一樣,考試成本很高。全國統(tǒng)一高考比起古時的進京趕考來,實行統(tǒng)一試卷,幾天集中考完,表面上節(jié)約了成本,但是,青春有限,一年考一次,各地差異又大,一套卷子統(tǒng)一衡量人才,造成了最大程度的人才浪費?,F(xiàn)在高考壓力成為全民壓力,學生怕失敗,不自信,形成心理疾患,將來會對社會造成極大危害。高考的幾天里,所有工作為高考讓路,給社會造成干擾,是巨大的社會顯性和隱性浪費。
在西方,高考制度是谷倉形和梯形結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率都高。
我們是金字塔結構,基礎教育占到絕大部分,爬到塔尖的是少數。這兩者之間差距太大,造成高考成為以淘汰為目的的制度。
高考閱評體系不是為了科學衡量學生成績,而是為了方便成人,方便閱卷的人。很多試題不靈活,答案排他性,是因為成人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作文沒有客觀標準,又成為閱卷爭議焦點。美國對學生注重測評學生平時成績和社會實踐,我們只注重對這3天進行結論性評價,不管這個學生平時多么臭,多么差,只要這3天考好了,OK,當老大!純粹的一錘子買賣。
考試制度要改革,只有改變高考中的全國統(tǒng)一性,社會效益才能最大化,我們基礎教育中的扭曲現(xiàn)狀才能改變,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實施。
發(fā)點雜音
高考制度培養(yǎng)大批機會主義者
觀點一:你看現(xiàn)在的學生,成天學奧數,補習這樣補習那樣,搞得像害病一樣。現(xiàn)行高考制度唯利是圖,培養(yǎng)出大批機會主義者,這才出現(xiàn)高考前“打題”,劃范圍,出現(xiàn)高考前模擬考試。
觀點二:現(xiàn)在一些全國報刊,高考內容好多!交警、政府什么的,扯動了一大串,很麻煩。興師動眾,沒有必要。過去,連高中招生也錯開。現(xiàn)在的高考是國考,相當于過去考進士。有學生復讀四五年也沒有考上大學的,這是很不幸的事。全國統(tǒng)一高考這個做法是錯誤的,沒有好處,這是國家權力干預教育獨立。
觀點三:主張取消全國統(tǒng)一高考,讓各大學自主招考。進大學頭兩年不分專業(yè)先打基礎,這樣才能推動中小學教育改革。全國統(tǒng)一高考是形式上的公平,大城市收分低,恰恰他們的教育條件又最好。高考讓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被排除在高校之外,培養(yǎng)出死記硬背的“精英”,這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古訓有關。(夜子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