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花船的改革創(chuàng)新,我想到了舞獅、龍燈、高蹺、跑驢、蚌精、道琴、花鼓……它們不都一樣可以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讓現(xiàn)代人喜歡而發(fā)揚光大,傳之久遠么?
今年,我先后看了兩場花船表演,感慨頗深。
元宵節(jié),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組織花船進城參加廣場調(diào)演。作為評委我必須看完全場演出,一位同事說,除了我們,觀眾很少能看15分鐘不走的。確實如此,廣場上人群不待花船演到一半就走了大半,有的人竟毫不客氣地大聲說:這有什么看頭?不如到處轉(zhuǎn)轉(zhuǎn)看廣告。
說實在的,我們也不愿看這老掉牙且不倫不類的花船表演。一只土里土氣的花船,里面胖墩似的農(nóng)家大嫂做著機械的搖擺船頭動作。船兩旁各有一個男子“搔搭子”,一問一答說著并不俏皮,毫無幽默可言的粗俗笑話。一人拿竹竿,另一人拿破扇,頭戴鴨舌帽,身穿西裝,腳穿白球鞋。另有四個腰間系紅綢的木偶似的農(nóng)村姑娘,臉上紅一塊白一塊,妝化得臟兮兮的,頭也不抬地跨著四方步,唱著五十年代的舊曲:“嗨呀海棠花,嗨呀么茉莉花……”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花船扎得很講究,很美。花船里必是最美的姑娘。船旁的“騷搭子”,挑花擔或舞蹈的演員,個個能說會唱,詼諧風趣,衣著極具民族特色,鮮艷異常。雖然那時是五十年代初,但比現(xiàn)在的花船有看頭。除花船、獅子、龍燈外,還有高蹺、跑驢、蚌精、老漢推車、道琴等等。春節(jié)、廟會期間,精彩紛呈,熱鬧非凡。
眼下,在我們這里,許多民間文藝形式表演已經(jīng)看不到,而能偶爾一見的花船表演卻又這么乏味,來年是否還能有人玩花船,實在令人擔心。
然而,當我看到了第二場花船表演后,卻為之精神一振,拍手叫好。
那是在歡慶“兩會”召開的文藝晚會上,我市城南小學教師新編的舞蹈節(jié)目《歡慶》中,花船上了舞臺。它穿梭在載歌載舞的人群中,蕩出各種姿態(tài),與歌舞者一起,擺出多種很美的象征豐收喜慶的造型,使舞臺異?;钴S、別致、生動,可謂滿臺生輝,上千名觀眾齊聲叫好,掌聲如雷。在那一刻,我心里一熱,我仿佛又回到兒時的記憶里,我悟出了原來怕那許多民間藝術形式失傳的擔心是多余的,有許多寶貴的民族民問文化是可以保護和傳之后世的。為此,我熱淚盈眶.從心里感激城南小學教師的行動,給人以巨大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啟迪,由花船的改革創(chuàng)新,我想到了舞獅、龍燈、高蹺、跑驢、蚌精、道琴、花鼓……它們不都一樣可以通過改革創(chuàng)新,讓現(xiàn)代人喜歡而發(fā)揚光大,傳之久遠么?
推進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一方面要把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種遺產(chǎn),原生態(tài)地保護下來,組織人力物力對遺產(chǎn)進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做好錄音、錄像、記錄等;而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為使寶貴的遺產(chǎn)不致滅絕和失傳,應在原有的形式中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使之為現(xiàn)代人所喜聞樂見,從而讓民族民間文化得以弘揚和發(fā)展。
孫家正指出:“對于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應該保護的都要把它們保護下來。但是,繼承發(fā)展,則應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的方針辦,要本著弘揚先進文化、提倡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精神,處理好保護與發(fā)展的關系。只要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對民族民間文化的精華有深刻的認識,就一定能夠結合新時代的需要,創(chuàng)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文化?!笨戳藘蓤霾煌幕ù硌?,使我對這段話有了深刻的理解。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應該懂得推進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意識到在這一工作重任在肩,要學習城南小學教師編舞的新思維,扎根傳統(tǒng),改革創(chuàng)新,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到實處,做精做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