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當代文學(xué),無論從哪個角度展開,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王朔。他的成功及其被普遍認可,說到底是源于他的“俗”。王朔的俗很徹底,無論是語言還是內(nèi)容,完全向北京底層的小市民看齊。他從不避諱北京人日常生活中的市儈氣息和庸俗趣味,既不附庸風(fēng)雅,也不冠冕堂皇,而是以冷眼旁觀的姿態(tài)審視生活在皇城根下的蕓蕓眾生。然而,如果王朔的作品只剩下“俗”,那他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擁有眾多“粉絲”的暢銷書作家而已。王朔的特別之處,在于他可以從很俗的事情中看到很深刻的東西,讓人們體會到一種獨特而真切的人生感受。
《和我們的女兒談話》是王朔近期推出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曾聲稱這是他寫的最用心、最好的作品。小說中,王朔化身為“北京老王”,在遙遠的二○三四年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未來的故事,為我們描繪著那個時候的北京、中國,那個時候的世界。在北京老王看似輕松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他自己無處安放的情短愁長與不安躁動的心靈世界。與此同時,老王通過對自己近百年生活經(jīng)歷的回憶與訴說,也使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身,重新審視被掩蓋在生命軀殼下的真實圖景。
在我看來,作者的寫作目的并非如其本人所言,是“暴露我的隱秘經(jīng)歷別后心情”或是“向咪咪方說出他父親的生死謎底”,甚至也不是對北京老王近百年人生經(jīng)歷的簡單呈現(xiàn)。事實上,這部小說明顯根源于王朔對于普通人生存困境的進一步體驗與思索。透過老王的敘述,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他眼中的現(xiàn)實和未來生活畫面,其中當然有想象和虛構(gòu)的成分,但更多的卻是作者對人類命運的深刻同情與關(guān)注。同時,作家似乎還希望能夠表達這樣的想法,那就是,生活并非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美好,我們對這個時代的迷信依戀,對未來世界的盲目幻想,到頭來可能只是一種虛妄的存在。
小說的前十三章還處于一種正常的敘述狀態(tài),“北京老王”以一個冷眼旁觀者的視角告訴我們身邊世界的種種現(xiàn)象,那些我們雖有所察覺卻又被我們忽視掉了的點點滴滴,都盡收于眼底。在這里,王朔作為一個具有“頑主”氣質(zhì)的另類作家的獨特語言風(fēng)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他那生氣十足的戲謔調(diào)侃,他那睿智輕盈的玩世不恭,他那風(fēng)趣瀟灑的黑色幽默依舊俯拾皆是。當然,《和我們的女兒談話》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原因絕不僅止于此。同他以往的作品一樣,這部小說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可與好評,恰恰在于其中不斷流露出的具有悲觀意味的強烈批判主義精神。躲避崇高,消解主流,抨擊虛偽做作的世道人情,始終是他一以貫之的創(chuàng)作追求。在王朔筆下的二○三四年,人類物質(zh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都已通過高度成熟的科學(xué)技術(shù)得到了徹底解決,人類甚至已經(jīng)不知道“科技”為何物。免疫力可以一針就得到改善,航天飛機可以當做電梯坐……科技發(fā)展對現(xiàn)代人來說,本來就不是無法解決的問題,只是時間、火候是否達到的問題。然而,與科技進步背道而馳的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呈現(xiàn)出極端混亂不堪的景象。“憤青”被設(shè)立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加以重點保護,紙質(zhì)書籍研究成為人類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重要課題,享有盛譽的北京電影學(xué)院搖身一變成為亞洲游戲大學(xué)等等。人性的危機越來越彰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疏遠到不可想象的地步,甚至連“利用”都談不上了。那隱藏于人性深處一息尚存的善良本性,也在時間的流逝中被無情地遮蔽乃至湮滅了。這個時代的人,老的也好,年輕的也好,都如同北京老王這個耄耋老人一樣,冷眼旁觀、老氣橫秋。不管外部世界變成什么樣子,他們只是生活在自己孤獨而百無聊賴的逼仄心靈世界中。世界變得不再親密,不再生機勃勃,不再有家長里短、悲歡離合的愛恨情仇。冷漠,只有冷漠,成為那個遙遠未來的標志性寫照。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得很明白,王朔雖然給他的這部小說罩上了一種貌似未來小說的面具,但他真正想表現(xiàn)的其實也不過是對于普遍人性的一種發(fā)掘與透視。過去也罷,未來也罷,普遍的人性又何嘗能有根本性的變化發(fā)生呢?在這個意義上,王朔的作品甚至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奧威爾的那部名著《一九八四》來。
從第十四章開始,“北京老王”仿佛成了一個“話癆”,一個說帶勁了停不下來的“油嘴子”,他幻想自己陡然間立地成佛,開始沉靜在自己臆想的世界中而不能自拔。于是,他開始大段大段地鋪陳所謂與方言的“死”有關(guān)的種種莫名其妙的現(xiàn)象和奇特怪異的想法。他似乎想通過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敘述和信馬由韁的奇思妙想,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更真實。然而,這種不厭其煩的“迷宮”式敘述方式,給讀者帶來的閱讀感受卻恰恰適得其反。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喝了嗑藥般嘮嘮叨叨、沒完沒了的北京老王,一個缺少生命靈動氣息的胡言亂語者,這不能不說是這部小說的一大敗筆所在。
王朔很聰明。之前的他,一直在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文筆審視他人,洞察社會,剖析人性。不管是《玩的就是心跳》中對青年人殘酷愛情的揭示,還是《我是你爸爸》中對父子親情的拷問,抑或是《過把癮就死》中對人生百態(tài)、世態(tài)炎涼的精細刻畫……王朔總是可以將潛隱在人性深處的邪惡、骯臟和低俗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只有在讀過王朔之后,我們方才恍然大悟:其實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完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溝通始終是有限的,這就是我們生存的現(xiàn)實。王朔似乎一直在力圖為我們還原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告訴我們一個雖然殘酷但卻真實的世界,然而等到他把這個世界的人和事都解剖殆盡之時,最后一個被審視對象恐怕就只能是他自己了。
年近半百的王朔,在體驗了飽含著激情與浮躁的青春歲月之后,終于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活的真正意義。當神采飛揚和囂張無畏褪盡曾經(jīng)的光華,當生命之門為他翻開新的一頁時,他終于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從容姿態(tài)開始尋找對話的可能。于是便出現(xiàn)了《夢想照進現(xiàn)實》與《和我們的女兒談話》這兩部與作者心境極度契合的轉(zhuǎn)型之作。就文體來講,兩部作品的文體形式其實很難界定,好在我們這個時代對文體的區(qū)分早已不再那么苛責(zé)。我們應(yīng)該接受王朔獨特的文體,正如多年前我們接受王朔獨特的語言一樣。而且,沒有了敘述文體本身的要求和束縛,王朔的思想表達也可以更加馳騁開闊,語言敘述也可以更加自由瀟灑。正是從他“寫自己的各種妄想”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王朔如泉涌一般的感情驛動和強烈的傾訴欲求。同時,對生活的深入了解使得王朔思想的深度和穿透性更加令人贊嘆、震驚以致產(chǎn)生某種莫名的“恐懼”。如果他真的是北京老王,我們便很難想象一個把現(xiàn)實看得如此透徹的人又該怎樣生活下去。因為主人公對現(xiàn)實生活早已失去了任何念想,現(xiàn)實也無法為自己的繼續(xù)生存提供任何激情甚至存在的理由,他之所以活下去或許只是順從自然——什么也不為。
王朔說,這是一部“寫給失意中的人們”的書。然而,得意中的人們卻更應(yīng)該去看一看,因為它會讓你看清生活的本來面貌。生活中有快樂,有傷感,有希望,也有失望,而更重要的是,無論我們是失意還是得意,都得活下去,頑強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