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目本身沒有什么問題,就要考慮是不是溝通者出了狀況。
從外企出來,35歲、自以為創(chuàng)業(yè)項目很成熟的我,卻在風險投資人面前屢屢遭受挫敗。經過了一年半的創(chuàng)業(yè)實踐,以及和VC們的頻頻會面,現(xiàn)在我開始對這個項目的前途感到心灰意冷了,對還要見VC開始有些手足無措了,我不知道我們被拒絕的理由到底在哪里。
其實,我在和朋友描述這個項目時,他們的反應都很積極,我的合作團隊直到現(xiàn)在也很有熱情,因為看到了成績,雖然我們的初期投資用得差不多了。按理說這種項目應該受到VC的青睞,而且很多VC在會上其實并沒有很挑戰(zhàn)我們的想法,結束時很多人都說約時間再談。但是到現(xiàn)在,我也沒有在這個方面有什么作為,作為這一塊的負責人,我感到愧對合作伙伴,更對與VC見面產生了巨大的畏懼心理,我怎樣才能找到合適的方法把項目推薦出去呢?
姚厲濤
MR:透透氣
一個已經35歲,看問題很成熟的外企能人,應該是對自己在見識和能力上有很大自信的,不過反過來說,在諸多成功經驗的束縛和壓迫下,人也是最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的,也最容易躺在輝煌的軸輪上任慣性來推動。
如果項目本身沒有什么大問題,VC們沒有對項目提出很大的挑戰(zhàn),我只能先來猜測是不是你成為了這個項目里最大的問題了,因為畢竟每次都是由你作為這個項目的載體。
也許你的外語足夠好,談判場上身經百戰(zhàn),西裝革履下,無論見國內或者國外的VC都有足夠的場面應對能力,不過在那么游刃有余的自信下面,是不是就容易欠缺一份“受與授”之間必須有的謙遜和謝意呢?
也許VC們的提問都被你邏輯性的條理擋了回去,也許所有的漏洞也被你的應對技巧掩蓋得很不錯,不過這樣一來,是不是也讓VC們覺得你太慣于自圓其說,卻沒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別人話里的深刻含義,欠缺相互探討的回旋余地和真正為項目利益著想而傾注的關切和熱情呢?
因此,是不是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來看問題。首先從這些會議的交談中,如果有會議記錄保留的話,不妨分析出他們所提問題的共性是什么,差異性是什么,他們到了哪個或者哪些問題后,開始變得禮貌或者客套了,然后來看看自己回答的共性是什么,又會有怎樣讓人不快或者消極的反應。
如果你可以通過這樣的探討,琢磨出另外一套溝通的方式,再去和VC們溝通的話,我相信成效起碼比現(xiàn)在這種“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狀況要強得多。
當然,如果你覺得這種挫折讓你實在是有畏難心理,不妨試著和合作伙伴開誠布公的談一下自己的障礙在哪里。畢竟,你的目標是想要大家的項目能成功,而不是顯示個人的融資本領,所以請把自尊心先放在口袋里,和大家探討一下,接下來誰最有可能出來頂替你這個位置。我想以你的能力和經驗,公司應該還有其他合適你的位置吧。
其實VC們不僅是看項目,也是要找對人才敢投資的,同樣道理,你也要找到合適自己的投資人。所以在溝通之前,先去了解一下這些VC們的性格特征和做事方式是什么,知道擁有怎樣態(tài)度和做事方式的VC是和你們般配的也很重要,這是比大海里撈針更為主動有效的方式。
還有,我想你也知道,有些項目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創(chuàng)業(yè)者和創(chuàng)業(yè)團隊,一個好項目,如果創(chuàng)業(yè)團隊不夠理想,也是會讓VC們打退堂鼓的,因此有必要你和團隊再次坐下來分析這個創(chuàng)業(yè)團隊的利弊,拿出解決方法,以增強VC們的信心。
不過話說回來,項目再好,如果競爭者林立,大家吃的都是眼前這一畝三分地,無法迅速擴張起來,VC們給的也就只能是這樣一個無言的結局。
網友評論
網友“追風人”:我曾與VC打過幾次交道,后來眼見沒什么希望就放棄了。不過現(xiàn)在我還在堅持著自己的項目,因為其前景已逐步被市場證明。融資不成功就一定致命嗎?我看更致命的是自身的負面心態(tài)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