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刊曾于2004年第2期刊文《中國小口徑步槍誕生內幕》,重點介紹了713會議上小口徑步槍的研制立項以及口徑的方案論證、研制歷程等。本文則特邀輕武器行業(yè)資深專家馬式曾,撰文披露研制歷程中所做的種種艱辛而可貴的探索,首次曝光各種研制方案細節(jié),至此,我國小口徑槍族的研制歷程一覽無余。
“81改”開路,敲定小口徑彈
通過多方論證,1978年最終決定我國的小口徑步槍采用5.8mm口徑。
為了穩(wěn)妥起見,上級決定,我國5.8mm小口徑彈發(fā)展分成兩步走,首先在使用7.62mm彈的81式槍族上改用5.8mm彈,經過試驗、試用后,先將小口徑彈定型;第二步再研制新的小口徑槍械。1982年下半年,工廠開始了81式槍族的變換口徑設計、制造。1984年底制造出了以81式槍族結構為基礎的新5.8mm槍族的樣槍(簡稱為“81改”)。此后,“81改”繼續(xù)前行,一方面按管理要求進入定型程序,一方面用改口徑樣槍與國外小口徑槍進行性能摸底,為開展全新的5.8mm班用槍族研制做好論證準備。
軍方對彈的確立也在加緊進行。1982年12月-1983年1月,在重慶槍彈廠的大力支持下,軍方論證單位在黑龍江呼瑪縣進行了寒區(qū)5.45mm、5.56mm、5.8mm三種小口徑彈外彈道試驗,測試800m內主要距離上的彈頭飛行時間、終點速度、侵徹效果、射彈密集度以及殺傷威力對比。
1983年9月,論證單位又在河北懷來縣對5.56mm彈、5.45mm彈、5.8mm彈進行了持續(xù)三周的常溫外彈道試驗,具體項目是在400m、600m、800m、1000m各距離上測定末速、飛行時間、鋼板加木板的侵徹、肥皂穿深等。由試驗得知:5.45mm彈在600m內的殺傷性能較好;5.56mm彈近距離殺傷性能有所不足,但在遠距離對頭盔的穿透能力較好;5.8mm彈遠距離侵徹最佳。分析認為,三種小口徑步槍彈的性能差異不是口徑引起的,而是由于結構、材料和加工差異造成的。
1984年4月,論證單位將樣槍系統(tǒng)與引進的奧地利AUG槍族、德國HK33、法國FAMAS、比利時FNC及MINIMI輕機槍等當時的國外著名小口徑槍械在寧夏中寧縣進行了風沙對比試驗。1985年1月,論證部門在黑龍江愛輝縣進行了寒區(qū)技術性能對比試驗;6月在河北懷來縣測試了小口徑槍彈在遠距離對美國新式PASGT等凱夫拉頭盔的穿透能力;8月,在云南蒙自縣進行了“81改”步槍與國外小口徑槍的熱區(qū)技術性能對比試驗;10-11月在廣西桂林市進行了“81改”步槍與國外小口徑槍(增加了蘇聯(lián)AK74 5.45mm步槍)的全面戰(zhàn)技性能對比試驗。試驗結果表明,5.8mm彈與國外小口徑彈性能不相上下,但“81改”步槍尚存在一些問題。
81式槍族的生產廠家在“81改”上全力投入,進一步解決了老機構新口徑之間的種種難題。但“81改”于1985年3月和12月兩進國家靶場不過關,繼續(xù)攻關后于次年10月再進靶場,才通過設計定型試驗考核。1987年4月,舉行了5.8mm槍族、槍彈、發(fā)射藥定型鑒定會議,“81改”槍族被定型為1987年式5.8mm班用槍族,簡稱87式5.8mm班用槍族——這就是我國第一代小口徑槍族。
1987年9月研制方得悉,1989年10月1日我國將舉行建國40周年天安門國慶閱兵式。閱兵方隊拿什么步槍呢?56式7.62mm半自動步槍或者81式7.62mm步槍都讓人覺得不夠提氣,拿新的87式5.8mm步槍吧,與81式外形一樣,顯不出小口徑槍彈的特點。經上級研究決定,立即將87式5.8mm步槍突擊改形,以嶄新面貌參加國慶閱兵。具體要求是:在保持87式步槍性能和內部構造不變的前提下,外形要與81式步槍相比有較大變化,顯示中國獨有風格,壯我軍威國威。于是應急從軍內外三個研究所、兩個工廠抽調了16名技術專家集中在一起,組成了“改形攻關小組”,經過80個晝夜的齊心合力、連續(xù)奮戰(zhàn),從6個外形方案中選出了既不同于蘇聯(lián)步槍式樣,也有別于歐美等國步槍式樣,獨具一格的5.8mm新式步槍,并制造出了樣槍。1989年春,在西南一個兵工廠和一個非金屬材料研究所突擊下,經過國家靶場試驗考核,履行完武器定型管理程序,批量出廠了87A式5.8mm突擊步槍。由于種種原因,建國40周年閱兵儀式并未舉行,但87A步槍的研制進一步鍛煉了我們的設計人員。
四家爭先,各顯神通
從1978年6月第一次提出小口徑班用槍族戰(zhàn)技指標,歷經多次反復論證修改后,終于在1989年2月獲得總參謀部和前國防科工委的聯(lián)合批準,從而正式確定了5.8mm槍族的戰(zhàn)技指標。
87式槍族為我國小口徑槍族的研制打響了頭一炮。但由于該槍族的某些戰(zhàn)技指標尚未達到要求,因此緊隨其后上級要求要在新彈基礎上研制出全新的小口徑班用槍族。全新5.8mm槍族的研制全面展開,具體工作分兩步走:第一步為方案論證,競爭投標,在軍方機關指揮下由論證單位承辦;第二步為研究制造,由工業(yè)部門承辦,國家靶場和試用部隊驗收。
1989年5月8-12日,《新5.8mm自動步槍設計方案圖紙評審會》召開。有4個團隊交出了圖紙方案,自動原理采用的都是導氣式原理,因為這種原理是公認的最成熟方式??傮w布局都采用無托結構形式。
來自部隊的槍械設計師唐文烈與浙江廠合作的A方案采用短機頭擺動、回轉式閉鎖機構,平移式擊錘,剛性拋殼挺,采用封閉在機框內的慣性子緩沖撞擊,總體安排上特別注意上下質量的分配均衡,質心居中。整槍能像法國FAMAS步槍一樣倒立,而且槍托長度可調。
華東工程學院與河南廠合作的B方案采用機頭回轉閉鎖機構,機頭上有8個閉鎖齒,開閉鎖的定型槽在機頭上(主要目的是消除“楔緊”),開閉鎖導柱在槍機框上,有兩根復進簧,平移式擊錘,彈性拋殼挺,采用斜面摩擦緩沖對后方的撞擊。
專業(yè)研究所與自貢廠合作的C方案采用機頭回轉閉鎖機構,機匣分上下兩半,上機匣為鋼制,下機匣注塑成型,擊錘回轉擊發(fā),剛性拋殼挺,有3發(fā)點射機構,兩腳架折疊后作下護木,全槍質心力求接近槍膛軸線。
重慶兵工廠的D方案采用短機頭回轉閉鎖機構,擊錘簧與復進簧合二為一,采用杠桿式轉向機構緩沖對后方的撞擊,槍機框平移擊發(fā)方式,槍機框導軌特別加長,剛性拋殼挺,快慢機位于護圈內,護木與前握把為一整體件。
經過20多名專家打分評選,結果是A方案得分79.6,B方案得分83.6,C方案得分66.9,D方案得分84.4。最終評審組建議,4個圖紙方案同時轉入樣槍試制加工階段,一年后進行樣槍方案選型。
在迎接樣槍選型過程中,之前得分最低的C方案奮發(fā)躍進,下決心重新設計,提出了“七心合一”理念、雙活塞和3排彈匣設計思路?!捌咝暮弦弧笔侵溉珮屬|心、活塞受力中心、抵肩作用力中心、槍機框質心、機頭質心、復進機中心、槍管中心都要重合在一條直線上;雙活塞設計是指有兩個對稱的活塞動力系統(tǒng);3排彈匣是指在傳統(tǒng)的雙排彈匣基礎上增加一排。
1990年4月29日,各家單位經過一年的磨刀霍霍,將各自3支樣槍、樣槍設計圖紙、錄像片送達石家莊陸軍學院。4個方案樣槍的全槍質量和全槍長如表1所示。
在石家莊陸軍學院進行了7個隊列操槍動作,15個單兵戰(zhàn)術動作,靶場射擊精度(100m單發(fā)散布、400m單發(fā)散布、100m點射),野戰(zhàn)部隊、訓練場常規(guī)練習射擊,乘車實彈射擊等14個項目對比試驗。接著在北京郊區(qū)進行了新5.8mm槍9項技術性能試驗以及靜態(tài)測量、槍口噪聲、彈頭初速、自動機后坐速度、后坐力、高低溫、揚塵后淋雨、浸河水的可靠性對比等8個項目測試。12支樣槍在試驗中共消耗5.8mm槍彈5萬發(fā)。
1990年5月份的最后一周,“新5.8mm自動步槍樣槍評審工作會議”召開。會上36位專家分3個專家組(結構設計、材料工藝、使用性能),從動作可靠性、射擊精度、機動性、人機工效、維修性、機構新穎可行性、新材料新工藝、外觀造型、槍族性、工藝經濟性等方面對7個單位研制的4種方案樣槍進行打分評議,結果是A方案66.9分,B方案51.7分,C方案68.1分,D方案71.3分,從而優(yōu)選出C、D兩個較好方案,建議就這兩個方案再進行研制,再一次進行選型,定下最終方案。到此,A方案與B方案遭淘汰。
1990年9月8日,前國防科工委下發(fā)通知:任命朵英賢為總設計師并設3名副總設計師共同領導小口徑槍族的研制工作——這一決定標志著小口徑班用槍族的研制工作開始發(fā)揮全行業(yè)的整體技術優(yōu)勢,摒棄以往各家獨自研制的傳統(tǒng)方法,改成了由1個專業(yè)研究所和4家工廠抽調18個人組成研制隊伍。之所以任命朵英賢擔任總設計師,因為他原是輕武器專業(yè)教授,許多研制槍族的專業(yè)骨干都曾是他的學生,個人威望高;加上他組織過67式輕重兩用機槍的研制,而且是此次參選的C方案的設計組組長。由于最后的攻堅戰(zhàn)是集中輕武器業(yè)內優(yōu)勢,多家聯(lián)合,官方組織任命,所以業(yè)界稱5.8mm槍族研制組為“國家隊”。
另外,在研制5.8mm口徑槍族的歷程中,還需特別提到一位專家——這就是我國輕武器前輩程爾康。在5.8mm口徑槍族確立并研制的最初十幾年中,程爾康不僅起到了高度的指導作用,而且在理論上還親自拉計算尺(當時沒有計算器,更沒有計算機)解決了彈道優(yōu)化、坡膛精確設計、極端氣象條件考慮等具體問題。95式槍族已功成名就,后人卻少見程爾康名字,這是他終身圖奉獻淡名利的高風亮節(jié)精神使然。如今,93歲高齡的程老在家過著恬靜的生活,安享晚年。在95式槍族成名的背后還應當記住他們的名字——袁國柱、趙智,他們被業(yè)內“小口徑人”公認為排頭兵。
“國家隊”出征新槍進港壯國威
總設計師上任后,首先打通原來各參研單位的技術封鎖,進行互相補充,并突破行業(yè)局限,在國內尋求相關技術的支撐點。最后以“一體化工程”規(guī)劃設計指標和可應用的技術框架,運用并行作業(yè)和網絡管理的方法開始了工作。
1991年7月,總師帶領“國家隊”,懷揣方案,到石家莊陸軍學院和北京懷柔郊區(qū)一個部隊深入體驗部隊生活,了解部隊官兵對新槍的想法和建議。9月,“國家隊”提出4個方案,召集行業(yè)專家們開會審查。4個方案的情況如下:
方案1:對1990年選型的D方案改進,整體大部件改成3件,加設了第二個小握把,加了緩沖器,明確了彈匣的三點定位,使供彈可靠性增強。
方案2:對1990年選型的c方案改進,長活塞桿變成兩個短沖桿,五心(活塞受力中心、機框質量中心、機頭質量中心、復進機中心、緩沖簧中心)合一,加設了第二小握把。
方案3:對1990年選型的A方案改進,握把變成兩個,槍托改成可伸縮調整。
方案4:新增加一個半自由槍機原理的方案,并采用D方案的緩沖器。
這4個方案與87A步槍的結構參數見表2。
經過會議討論,決定放棄風險大的半自由槍機方案,以方案1所采用的原D方案為保底方案,再出一個新方案,兩個方案都要拿出兩支樣槍,一為無托式,一為折疊托式,兩方案再進行方案評審。
1992年10月,5.8mm槍族樣槍方案評審會召開。在總師的領導下提交了兩個方案,兩個方案的基本情況如表3所示。
經過27位專家實物研究、樣槍射擊、理論分析,認為應當以1方案為基礎,保留其擊錘式發(fā)射機結構,吸收2方案的機匣、外形等優(yōu)點進行優(yōu)化。
與此同時,槍族瞄準鏡的選型也在進行。1992年12月,總師主持了在大連陸軍學院舉行的光學瞄準鏡選型試驗。共有4個光學廠參加,每廠各出兩個方案,每個方案兩具樣機。進行了精度射擊、黃昏射擊、對隱現目標射擊、對地面運動目標射擊、單槍防御射擊、勤務性能等試驗對比。評選結果認為,輕機槍可以采用四川一家光學廠的開普勒望遠式瞄準鏡,步槍可以采用湖北一家光學廠的簡易準直(光點)式瞄準鏡,也可以采用與輕機槍同機構的瞄準鏡。
1994年3月,上級要求5.8mm班用槍族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用槍!科研人員進一步加快研制進度,在當年10月進國家靶場進行設計定型試驗。
1995年1-8月,按照武器研制定型程序,先后在黑龍江、甘肅、廣東、海南進行了寒區(qū)、風沙區(qū)、常溫區(qū)、熱區(qū)和海區(qū)的部隊試驗。隨后的研制中克服了無托結構的燙手、熏煙、噪聲三大難題。
1995年10月,5.8mm槍族闖過方案論證、正樣槍設計、工程研制和技術攻關、設計定型試驗和部隊試驗道道難關,完成設計定型,第二代5.8mm小口徑槍族面世——這就是95式槍族。與之前的國產武器相比,95式5.8mm槍族設計合理、性能先進、結構新穎、使用可靠、操作方便、造型美觀;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最大的優(yōu)勢是以最輕的全槍質量發(fā)射世界上三種小口徑彈中質量最大(4.2g)的彈頭,點射精度好,達到了當時世界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輕武器跨入了國際先進行列。
1996年11月,自貢廠完成95式5.8mm輕機槍152挺試生產任務。1997年2月,5.8mm槍族發(fā)到駐港部隊官兵手中。7月,駐港部隊官兵挎著5.8mm班用槍族,雄赳赳氣昂昂進駐香港,壯了國威軍威。
以朵英賢為總設計師的“國家隊”從1990年開始的艱辛奮戰(zhàn)終于結出了碩果,他本人也榮升為國家工程院院士,成為輕武器界的一榮耀!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