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公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沈從文時年26歲,學歷只是小學文化,帶一身泥土氣,闖入上海為時不長,但他以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聲震文壇。
但是,名氣不是膽氣,在他第一次走上講臺時,慕名而來聽課的人很多,而這位大作家竟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終于開始講課了,原本準備好要講授一個課時的內(nèi)容,被他10分鐘就三下五除二地講完了,離下課時間還早呢!但他沒有天南海北瞎扯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我第一次上課,見你們?nèi)硕?,我怕了。課堂上發(fā)出一陣善意的笑聲。胡適知道后,對沈從文的坦言和直率大加贊賞,認為講課成功了!后來,沈從文找到了失敗的癥結(jié),終于使自己講課能揮灑自如。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guān)鍵在于正視失敗并利用失敗,才會變得聰明。如果你在失敗面前凄凄惶惶,自怨自艾,或者對自己的錯誤遮遮掩掩,不敢正視,那就永遠只能陷入失敗的泥沼不能自拔。因為,人們從失敗的教訓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的經(jīng)驗中學到的還要多。
當一個人身處順境時,尤其是在春風得意之時,一般很難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弱點。唯有當他遇到挫折后,才會反省,弄清自身的弱點與不足,以及自己的理想和需要同現(xiàn)實的距離,這就為其克服自身的弱點與不足、調(diào)整自己的理想和需要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因此,不妨這樣認為,失敗是人生的催熟劑,經(jīng)歷失敗、正視失敗是人生修養(yǎng)的一門必修課程。
所以,面對失敗和挫折,既不要文過飾非,也不要委過于人。而只有認真分析,了解失敗產(chǎn)生的原因,正確地采取應付失敗的辦法,才可以變逆境為順境,化失敗為成功。
一位在企業(yè)當老總的同學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他的公司招聘文職人員,過程十分簡單,就是讓每個應聘者講一則生活、工作中失敗的故事。應聘者當中不乏博士、碩士,但他最終只錄用了一位通過自學考試的大專生。
這位大專生講了這樣一則故事。她先前在一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做文秘工作。公司不是很大,只有200多人。老板有一個習慣,每個星期一早上要向員工講一次話。有一次,原先起草講話稿的秘書生病了,寫稿的任務就交給了她。她按照老板交代的思想很認真地寫了,而且在星期一早上準時把講話稿交到了老板的手上??烧l知,老板念稿時讀錯了幾個字,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很生氣,便將她辭退了。
她雖然被辭掉,但沒有立即離開,她想弄明白,為什么老板會念錯字。經(jīng)打聽才知道,老板僅僅只有小學文化。為此,她自責,要是在那些難認的字旁注上同音字就好了。她說,她不怪老板辭退了她,只怪自己工作主動性不夠,對老板的基本情況不了解,這是做文秘工作的大忌,因此犯錯誤是早晚的事。
我的同學聽她講完后,心靈為之一震,認為一個二十幾歲的女孩,在失敗面前,不是一蹶不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去找出原因,為成功作好準備,這樣的人潛力無限。于是決定錄取她。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失敗是一種教育,知道思索的人,不管他是成功或失敗,都能學到很多東西?!?/p>
失敗的滋味是苦澀的,但所包含的道理卻是甘甜的。失敗和成功都有價值,失敗的價值可能更大一些。成功了,一般人疏于思索,易于自滿。失敗了,則須面對挑戰(zhàn),硬逼著你思索,正視失敗,跨越失敗,超越失敗,使人走向成熟和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