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高風險系數(shù)下進行理財,過于激進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但過于保守的策略也未必就安全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下,廣大投資者無疑是其中備受煎熬的人群之一,在這個特殊時刻,投資者應該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理財專家的意見是,在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大環(huán)境下,投資者再按照既往的模式進行投資將會有一定風險,根據自身情況應時而變才能真正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那么,如何求變就成為近來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問題。
股票、基金依然首選
近段時間,我國股票市場表現(xiàn)十分低迷,不少投資者對股市充滿疑問,那么,在選擇資產配置的時候需不需要購入股票呢?張小姐表示可以選擇少量資金配置股票,這是因為,股票有利于實現(xiàn)增值目的,做為理財組合手段之一,它雖然在金融危機中受到的風險偏高,但也可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收益,投資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搭配自己的投資結構。對于沒有時間打理自己資產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將股票換為績優(yōu)的偏股型基金。
同一時期,債券型基金也引起了投資者的關注,9月,央行降低了部分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并下調了貸款利率,這是針對美國金融危機作出的初步反應。而10月份的再次降息讓投資者確信目前中國經濟將處于降息通道之中,而債券市場也將迎來一輪持續(xù)牛市。因此,在這種債市走牛的預期下,投資者可以更多地關注債券,尤其是當前新發(fā)的長債值得重點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債券時,投資者不能僅依照收益率高低來進行選擇,還要看希望購買債券的期限、流動性和債券評級。期限越長債券的風險越大,在收益率差不多的情況下,應選擇期限短的債券投資。此外,投資者還應該關注企業(yè)債的交易活躍程度,有的企業(yè)債成交量比較小,不容易買進,也不容易賣出,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這類債券也應該盡量避免投資。
“外匯理財”與“QDII”
在首只QDII產品在國內市場誕生時,其投資方向也是對準了海外市場,這讓許多投資者很容易將它與之前如火如荼的銀行外匯理財產品相混淆,其實,兩者還是存在這很多不同,QDII理財需要投資者自行承擔投資對象的信用風險,而銀行外匯理財產品主要將個人外匯定期存款與期權等衍生工具結合,從而構建個人外匯結構性存款,投資者承擔的是銀行的信用風險。從產品投向來看,QDII理財是一種綜合理財服務,投資票據、債券等;而銀行外匯理財產品則包括與股票、黃金、石油等掛鉤的各類衍生產品??梢钥吹?,兩種產品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如何取舍取決于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目標以及投資者對市場的熟悉程度。
但在最近,這兩種理財工具的出境卻驚人的相似,外匯理財方面,進入到10月后,中國、建設、招商、光大等銀行的一年、半年期中長線外匯理財產品部分已悄然絕跡,而新發(fā)行的外匯理財產品也開始下調預期收益。
而“QDII”的日子也并不好過,通過對正在運行的252款銀行系QDII理財產品的跟蹤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截至10月10日正收益的QDII理財產品只有3款,中資銀行46款QDII產品中,43款出現(xiàn)負收益現(xiàn)象. 有17款虧損超過40%,其中有6款累計虧損超過50%。而外資銀行206款QDII產品,截至10月10日已全軍覆沒,其中虧損超過40%的有90款,虧損介于40%~50%的26款;介于50%~60%的62款;介于60%~70%的2款,這也是自QDII成立以來首次虧損超過60%。
對于目前銀行外匯理財產品和QDII產品面臨的窘境,專家認為,目前國際投資環(huán)境十分的惡劣情況,全球性經濟危機的蔓延、國際油價的深度暴跌、大宗期貨的集體疲軟,都增加了近期匯率理財投資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外匯理財產品結構比較復雜,匯率、利率等外匯指標的專業(yè)要求也較高,如果沒有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足夠判斷,不宜輕易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