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原理的“朝三暮四”
一個養(yǎng)猴人養(yǎng)了一群猴子,一只猴子每天要吃8個蘋果,養(yǎng)猴人想給它們減量,就把這幫猴子召集在一起,說每天給猴子早晨3個蘋果,晚上4個蘋果,猴子們一聽就急了。于是他改口說每天早晨4個蘋果,晚上3個蘋果,于是猴子們盡情歡喜。
聰明的人類覺得猴子很可笑,都是7個桃子,早上吃3個晚上吃四個,與早上吃4個晚上吃3個,有什么兩樣?但猴子的效用函數(shù)和人怎么能一樣呢?嘲笑猴子的人的效用函數(shù)可以看成是U=M+N,其中M,N分別為早晨和晚上的桃子消費量,而猴子的效用函數(shù)可以看成U=kM+N,其中k>1。
也許猴子根本不知道跨期消費,不懂長遠打算,只看眼前利益,覺得4個總比3個多。它只能做就近兩個方案的比較,完全忘記了以前自己享受的待遇。假設(shè)猴子由于偶然的機會看了兩頁經(jīng)濟學,決定用未來值來調(diào)整自己的預算。比方說,早餐省下一只蘋果,到晚上的利息大約為1/7300只蘋果的話,猴子最終是否會成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為誰嘆息?
有一片土地,農(nóng)民們有的在上面種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來了幾個人,對放牧牛羊的農(nóng)民說,我們把你們的牛羊全買了,你們到城里去賣牛羊肉吧。于是農(nóng)民沒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給了那些人。這些人在那些土地上面蓋了很多房子賣掉,賺了很多錢。很多瘋子看到可以賺很多錢,就蜂擁而來,從銀行借了很多錢,買農(nóng)民的土地。對農(nóng)民說種地多苦呀,你們也去城里吧。于是農(nóng)民拿著賣地的錢去了城里,發(fā)現(xiàn)那些錢連一套普通的住房都買不起,他們只能住在貧民窟里做苦工。而那些瘋子買到土地也蓋了很多房子,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有人買了,只好閑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債也還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樓的跳樓,把銀行也拖垮了。城里的農(nóng)民活不下去,紛紛跑回來,把荒廢的房子拆掉,該種地種地,該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養(yǎng)雞喂豬。這就是房地產(chǎn)。
選擇
有三個人要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三年,監(jiān)獄長給他們?nèi)齻€一人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后,第一個沖出來的是美國人,嘴里鼻孔里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只見他手里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里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里還懷著第三個。最后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jiān)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lián)系,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斯萊斯!”
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什么樣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的選擇決定的,而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今后的生活。我們要選擇接觸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趨勢,從而更好的創(chuàng)造自己的將來。
付出與得到
辭職者A對B說:“我要離開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不能讓我有發(fā)展!”B建議道:“我舉雙手贊成你!但不能一走了事,要給它點顏色看看。不過你現(xiàn)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A問:為什么?B說:“如果你現(xiàn)在走,對公司的損失并不大。你應該趁著在公司的機會,拼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獨擋一面的人物,然后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公司才會受到重大損失,非常被動?!盇覺得B說的非常在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后,他有了許多的忠實客戶。
再見面時B問A:“現(xiàn)在是時機了,要跳趕快行動哦!”A淡然笑道:“老總跟我長談過,準備升我做總經(jīng)理助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p>
其實這也正是B的初衷,B的想法正應了“聰明反被聰明誤”的道理。其實,只有付出大于得到,讓老板看到你的能力大于位置,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替他創(chuàng)造更多利潤。
分粥
有7個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quán)就會產(chǎn)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但他們常常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法:公平、透明地分粥方法,把7個碗一字排開,一次一勺。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7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lǐng)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曲高和寡”
一只鴿子老是不斷地搬家,每次新窩住不了多久,就有一種濃烈的怪味,讓它喘不上氣來,不得已只好再搬家。它覺得很痛苦,就把煩惱跟一只經(jīng)驗豐富的老鴿子訴說。老鴿子說:“你搬了這么多次家根本沒有用啊,因為困擾你的那種怪味并不是從窩里面發(fā)出來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啊。”
做人也是一樣,有些人會不斷埋怨別人的過錯,指責別人的缺點,他們覺得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處處跟自己作對;或者是認為自己“曲高和寡”,一般人無法理解自己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實際上,他們沒有意識到真正的問題不是來自于周圍,而是來自于他們自己。像這樣的人,必須試著認清自己,試著認真而深刻地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