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通過對203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依據(jù)。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研究藥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與患者性別、年齡及用藥情況的關(guān)系。結(jié)果:203例藥品不良反應中,男性多于女性;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最多,其次是抗腫瘤藥物;藥品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結(jié)論: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可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用藥安全。
關(guān)鍵詞 藥品不良反應 分析 監(jiān)測
中圖分類號:R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10-0471-03
Analysis of 203 reports on adverse reaction in our hospital
Zhang Xiaoqing, Li Beihua, Liu Mingz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s, Pulmonar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
ABSTRACT Objective: An analysis on the 203 adverse reaction (ADR) reports in our hospital was made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R.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hree ADR repor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R and the gender, age, and used drugs of the patients was studied. Results: In the 203 cases of ADR, the incidence rate was higher in male patients than that in female patients. The most common ADR was resulted from use of antibiotics, and the second was from anti-tumor agents.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the skin damage and appendix injury. Conclusion: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ADR, improve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 for patien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alysis; monitoring
為了減少藥品不良反應(ADR)的發(fā)生,提高醫(yī)療質(zhì)量,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筆者對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間收集到的我院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ADR發(fā)生的相關(guān)因素及臨床表現(xiàn),為盡可能減少ADR的發(fā)生提供依據(jù),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源于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間臨床醫(yī)生、護士、藥師、患者呈報的門、急診及住院患者的ADR報告,并按照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制定的因果關(guān)系評價標準,剔除資料不全、無法進行評價的報告,篩選出203份報告。
1.2 方法
對203例ADR患者的性別、年齡、所用藥物、藥物品種、不良反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等分別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計算所占ADR的百分比或構(gòu)成比。
2 結(jié)果
性別與年齡:203例ADR病例報告中,男性129例,占總報告數(shù)的63.55%,女性74例,占總報告數(shù)的36.45%,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1.74∶1)。ADR報告中年齡最小的10歲,最大的83歲。各年齡組ADR發(fā)生情況見表1。
用藥情況:引起ADR的藥物共涉及72個品種,抗感染類藥物居首位,其次是抗腫瘤藥物。其中引起ADR前3位藥品分別是阿奇霉素(14例)、左氧氟沙星(14例)、加替沙星(10例)。具體情況分別見表2和表3。
涉及的系統(tǒng)及主要臨床表現(xiàn) :ADR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皮膚及附件損害,其次為全身性損害、消化系統(tǒng)損害(見表4)。
3 討論
3.1患者性別與年齡
203例藥品物不良反應中,男性129例,女性74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這與林燕等[1]的報道不太一致,原因可能是我院為肺部專科醫(yī)院,人群中男性吸煙者較多,感染、患肺部疾病,肺部職業(yè)病患者相對較多,所收患者男性相對較多,因此用藥機會相對較大,ADR發(fā)生的幾率相對較高。各年齡組均有ADR的發(fā)生,17歲以下只有2例,這與我院通常不收兒童病例有關(guān)。其中老年患者(≥60歲)占30.54%。這與楊金玉[2]報道相比相對較高,原因是我院為肺部專科醫(yī)院,老年人生理功能減退,易患肺部、支氣管等慢性疾病,同時合并多種疾病,肝腎功能相對減退,聯(lián)合用藥較多,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較易發(fā)生ADR。
3.2 導致ADR的藥物
引起ADR的藥物中,抗感染類藥物和抗腫瘤藥物居前。這與惲云蕾等[3]的報道一致,可能與抗感染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相關(guān);我院收治的患者大多為肺部感染和肺部腫瘤患者,因此抗感染類藥物和抗腫瘤藥物在臨床上使用最多,范圍最廣;大多數(shù)抗菌藥物有過敏、皮疹、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易被發(fā)現(xiàn);抗腫瘤藥物具細胞毒作用,幾乎所有的抗腫瘤藥物都有毒副作用,因此使用該類藥物的患者容易發(fā)生ADR。
3.3 ADR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
ADR主要涉及皮膚及其附件、消化系統(tǒng)、全身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臨床表現(xiàn)為皮疹、胃腸道反應、過敏樣反應等癥狀。這與楊賽成[4]的報道一致。原因可能是皮膚的反應在臨床上出現(xiàn)較快,易觀察和診斷,且易與其他疾病本身的癥狀體征區(qū)別;大多數(shù)抗感染類藥物和抗腫瘤藥物都會引起過敏性反應和胃腸道的不適,一旦出現(xiàn)癥狀,容易引起醫(yī)護人員的重視。
3.4 減少ADR的發(fā)生
從統(tǒng)計結(jié)果可見,喹諾酮類藥物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例數(shù)最多,這可能與該類藥物優(yōu)點較多、臨床使用頻率高有關(guān),但其毒副作用也很明顯,需要引起重視。臨床上要加強抗菌藥物使用的管理,促進合理用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對于抗腫瘤藥物應實現(xiàn)個體化用藥、預防用藥,盡可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減輕不良反應帶來的損害。
參考文獻
1 林燕,黃海英. 458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中國熱帶醫(yī)學, 2007, 7 (l0):1961-1962.
2 楊金玉,楊琳. 432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實用醫(yī)技雜志,2007,14(19):2569-2571.
3 惲云蕾,繆海均,樊成輝等. 323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 藥學實踐雜志, 2007,25(4):261-262.
4 楊賽成. 197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 安徽醫(yī)藥,2007,11(10):958-959.
(收稿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