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1672-5913(2008)10-0046-02
摘要:本文在分析傳統(tǒng)評價體系的基礎上,針對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學習評價的要求,以多元學習評價體系設計作為研究重點,設計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體現(xiàn)素質教育理念的多元學習評價體系。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多元學習;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識碼:B
1 引言
為了全面綜合地對學生進行評價,我們更新評價理念,把多元評價系統(tǒng)引入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課堂,并延伸到課外,使評價體現(xiàn)在教學整體活動的全過程,建立能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評價體系,使學生在計算機基礎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計算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通過對學生的激勵,同時也促進教師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
2 研究現(xiàn)狀
基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論和評價標準都比較完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計算機類課程的課堂教學作為基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和計算機教學相融合的教育新形式,雖在學校正在積極應用,但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做一個全面客觀的、量化的評價,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這方面的研究卻比較少,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對計算機類課程學生評價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在祝智庭教授所編寫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一書中用了一個章節(jié)的篇幅討論教學評價技術,其中包括面向學習過程的評價和面向學習資源的評價,并設計出一些信息化教學評價量規(guī)。北京師范大學的王靜和李葆萍在其研究論文中具體闡述了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指標體系的設計框架以及使用方法等幾個方面的問題,列出了開展評價時制定的具體評價指標體系。
3 多元評價系統(tǒng)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傳統(tǒng)的學生評價往往只關注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發(fā)展情況的評價,造成評價結果的不客觀、不公正。而現(xiàn)代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為了選拔和甄別,而是如何發(fā)揮評價的激勵作用,關注學生成長與進步的狀況,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傳統(tǒng)的評價己經(jīng)不能滿足各專業(yè)修讀計算機類課程學生學習評價的要求,評價的理念需要更新,評價的內容和評價的方法等各方面都要更新,以適應現(xiàn)代環(huán)境下計算機類課程改革的需要。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寬泛,講授的內容涉及網(wǎng)絡、多媒體制作、辦公軟件、網(wǎng)頁制作以及常用軟件使用等內容,學生平時的學習和實驗都需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完成。因此,可結合學生學習特點,建立一套發(fā)展性的多元化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將評價貫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xiàn)尊重與愛護,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突出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引入多元評價系統(tǒng),通過多種評價,如學生自評、他評、教師評價等,可將學習評價嵌入學習過程,將學習過程和評價過程相結合,對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及交流能力進行評價,對完善評價研究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而且提升評價的實用價值。通過評價來激勵、促進學生的學習,實現(xiàn)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3.1鼓勵學生主動學習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評價學生能否積極參加大學計算機基礎課堂教學活動,是否形成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tài)度采取寬松開放式的評價方式。在評價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引入多元學習評價系統(tǒng),為參與評價的學生提供各種評價信息,引導學生逐步地學會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認識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以便調整學習方式,轉變學習態(tài)度,改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未來的學習計劃和學習任務進行修正和補充,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2實施動態(tài)化的評價方式
在評價時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且更關注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過程,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只要學生進行了修訂,就能得到更好的評價。例如,第一次作業(yè)做不好,成績只得“C”,訂正可獲“B”,重做一遍沒錯可獲“A”,這一修訂措施的積極效應是,學生不再被動糾正學習中的錯誤,彌補學習中的不足,而是自愿選擇改進,動態(tài)化評價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3.3關注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應當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評。關注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積極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把學到的計算機基礎知識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實踐做出作品,如班級網(wǎng)頁設計、Flash動畫等,教師也可及時進行評價與鼓勵。在評出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對每一個參與的同學都有不同形式的評價。
3.4引入多元評價方式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自我評價的批判性較差,他們容易更多地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他們比較善于評價別人,不善于評價自己,而且他們的評價又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在計算機類課程的評價中,評價主體具有廣泛性,我們?yōu)榱烁淖儐我坏脑u價主體的現(xiàn)狀,評價過程中增加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溝通和協(xié)商,對學生實行開放性多元評價,引入多個評價者(包括教師、學生、學習同伴等)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中的評價,提高了評價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并且這種評價是在開放、寬松、友好、非正式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成為學生能接受的評價手段和學習方式。而通過引導學生在學會評價別人的基礎上,使學生通過角色變換獲得自尊感的滿足,提高比較鑒別和判斷是非的能力,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學習別人的長處,進而促進自己的提高。
通過多元化評價體系,學生能真正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擴大了評價的使用范圍,對評價體系的改進本身是一種很大的促進;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反饋,對教學工作也是一個促進。多元學習評價系統(tǒng)模型如圖1所示。它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模塊、分類處理模塊、量規(guī)模塊以及評價與反饋模塊等功能模塊。
(1) 信息收集模塊:主要是用于收集學生的各方面相關信息,為客觀、有效的評價學生學習提供依據(jù)。所收集的信息可以是系統(tǒng)以時間順序自動記錄的過程信息,也可以是學習者的信息或教師記錄的信息。
(2) 分類處理模塊:將收集來的各種信息按不同的分析方式進行分類,可分為需教師評價的內容、學生互評內容等,并將不同類型的數(shù)據(jù)信息進行初步整理,為數(shù)據(jù)分析做好準備。
(3) 量規(guī)模塊:學生學習評價量規(guī)的設置。
(4) 評價與反饋模塊:評價信息是有關學生學習評價的匯總,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檔案的反思及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的評價三方面的評價信息。
自我評價: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效果、合作態(tài)度、交互程度等各方面進行自我衡量,將這些衡量信息與學習同伴和教師的評價信息進行對比可以很容易使學生從不同的側面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自我認識與他人評價之間的差距,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學生自我評價的評價指標由共性評價和個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其中共性評價是指所有學習、實踐活動都需要評價的指標,個性評價是對本次學習實踐活動所特有的一些內容進行評價的指標,共性評價和個性評價各項指標得分按不同權重進行相加后,折算成百分制分值作為學生自我評價分數(shù)。
同伴評價:是學習伙伴對該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方法、效果等方面發(fā)表的看法;
教師評價:是在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習伙伴評價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對照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得出的綜合評價結論,最具有指導意義。
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以及教師評價的分數(shù),按一定的權重比例進行計算所得的分值,為學生本次學習活動的綜合評價分值。
圖1 多元評價系統(tǒng)功能模塊圖
由此可見,評價系統(tǒng)各功能模塊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構成一個循環(huán)過程,為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保障。信息收集模塊所收集的信息是學習評價的主要依據(jù),是實施學習評價的基礎和有效保證;分類處理模塊是對所收集信息進行分類、深入挖掘,是得到綜合評價結論的關鍵所在;評價與反饋模塊是學習評價是否有效發(fā)揮作用的必要保證,它能將各模塊的初步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習者、指導教師和系統(tǒng)設計者,以利于學生更好的學習。
4 結論
本課題以多元化在線學生評價系統(tǒng)為載體,為參與評價的學生提供各種評價信息,引導學生逐步學會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認識自己在學習方面的成就和不足,以便調整學習方式,轉變學習態(tài)度,改善學習行為,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對未來的學習計劃和學習任務進行修正和補充。后續(xù)工作的重點將致力于評價指標的選擇和設置上,如采用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篩選指標,確定權值等。
參考文獻
[1] Beverly Abbey. 網(wǎng)絡教育――教學與認知發(fā)展新視角[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1).
[2] 王靜,李葆萍.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J]. 中國電化教育,2003,(8):25-28.
[3] 孫杰遠.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 吳秀玲. 應用元認知理論提高學生學習效率[J]. 當代教育科學,2004,(1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