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教育》:微軟與中國高校的合作,得到了中國教育部的高度認可,雙方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和互信。與高校合作不同,和政府的合作有哪些獨特的方面呢?
張高:微軟亞洲研究院與教育部合作,始于2002年6月27日雙方簽署的《中國教育部與微軟公司合作備忘錄》。在“長城計劃”簽署之前,我們之間就有很多的溝通和交流,并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和互信機制,“長城計劃”標志著雙方開始了比較系統(tǒng)的合作。
在與教育部的合作中,我們充分考慮了教育部在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與IT、計算機相關的導向性政策和熱點主題。這是我們設計“長城計劃”時考慮的重要因素。這種合作并不是單方面地把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想法通過教育部貫徹到學校,而是在項目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哪些是教育部關心的、哪些是高校關心的主題。在這個基礎之上,進一步考慮我們可以提供哪些資源,這是建立長期合作的重要的基礎。在具體的項目設計上也有一些特點,比如,項目的定位和實施努力尋求創(chuàng)新的模式,所以,創(chuàng)新性也是“長城計劃”另一個重要特點。無論是項目設計、期望的效果、項目實施,還是達成目標采用的方式方法,我們都和教育部有深入的探討。
總之,通過教育部的指導和反饋,我們的設計項目更符合高校的需求,可以說,三方都比較容易建立互信,而不是勉強推出一個單方受益的項目。
《計算機教育》:“長城計劃”是微軟與中國高校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項目在中國進展得非常成功,以致成為眾多企業(yè)學習的標桿。這樣一個標志性的項目,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張高:“長城計劃”是在2002年6月27日在微軟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鮑爾默先生訪華期間正式簽署的,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但是它的由來可以追溯到1998年微軟亞洲研究院成立之初和中國高校的項目合作。
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一個基礎研究機構,我們的研究員從事計算機基礎研究,他們要發(fā)明新的技術、寫論文、申請專利、作產(chǎn)品轉換,甚至還要帶學生。研究院就像一所大學,與學校有著天然的共同語言。
1998年成立之初,微軟亞洲研究院就把高校合作作為一個重要的部分。這個合作經(jīng)過了幾個階段的探索。第一個階段是進行校園訪問,了解高校的需求,看我們能夠為高校做什么。同時,介紹我們的研究成果,并和教授溝通,和學生進行交流。這是我們1998年到2000年之間工作的主要的形式。從2000年到2002年在和高校溝通的基礎上,我們逐漸開始有針對性地設計了與高校的合作項目,并將“長城計劃”逐漸擴展開來。
《計算機教育》:在“長城計劃”項目合作中,高校和教師是重要的參與者。在你們與高校合作中,高校教師扮演什么樣的角色,你們之間是如何開展工作呢?
張高:微軟亞洲研究院高校合作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幫助高校。我們認為教師是教育的主體,他們才是教育的專家,我們并沒有認為微軟要替代這樣的角色。我們更多是想要看看微軟能夠幫助高校做什么。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在做事的方法、做什么、如何做方面,都最大程度地聽取老師的反饋,所以我們的方法和模式很容易得到高校教師和教育部的認可。
《計算機教育》:從2002年開始,“長城計劃”已經(jīng)順利地開展了兩期,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建立了科研合作、課程建設、人才培養(yǎng)、學術交流這樣一套非常清晰的項目體系。是什么因素讓“長城計劃”保持著持久的活力呢?
張高:“長城計劃”之所以能保持持久的活力,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沒有流于形式?!伴L城計劃”最重要的基礎就是我們與高校師生保持充分的交流。我們在師生反饋的基礎上,再根據(jù)教育部每年制定的政策性的規(guī)劃,制定出“長城計劃”具體實施的內容。IT業(yè)發(fā)展迅速,每年的熱點、挑戰(zhàn)和思路都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保持快速更新。教育部每年會從學校收集反饋意見,從宏觀上制定政策,能夠及時反映高校需求?!伴L城計劃”項目設計也充分關注這些反饋意見,這也是“長城計劃”能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計算機教育》:相比較過去的兩期,“長城計劃”第三期有哪些新的亮點呢?
張高:該計劃預計在2008年11月與教育部續(xù)簽“長城計劃”第三期的合作協(xié)議。第一、二期中好的項目會在第三期中保留,有些方面的合作將會在第三期中得到強調,比如說加強對青年學者和教師的支持。高校的發(fā)展,師資至關重要。下一代的領軍人物,不管是在研究方面、還是教育方面,都會在未來五到十年從這些青年教師中產(chǎn)生。因此,第三期“長城計劃”會有針對青年教師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規(guī)劃,比如,我們會提供青年教師訪問機會,讓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教師到微軟亞洲研究院作短期訪問和研究,通過切實感受研究院的創(chuàng)新機制和參與一些實際的前沿課題的研究,使他們更快地成長起來。
我們還計劃利用科技手段讓我們的項目幫助更多的學校。過去,由于資源、經(jīng)費、人力的限制,這些項目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那些傳統(tǒng)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們希望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為更多老師和學生服務。比如,我們計劃構建促進精品課件資源共享的課程平臺和遠程授課系統(tǒng)。
在第三期“長城計劃”中,我們還準備進行一些跨學科領域的合作,比如利用計算機來解決環(huán)境、能源、健康、文化遺產(chǎn)保護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等。
《計算機教育》:按照你們的觀察,“長城計劃”的實施對中國的教育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這與你們當初的預期有什么不同?
張高:“長城計劃”為教育事業(yè)開辟了一些新的思路,項目運行幾年來的效果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的預期。我可以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實驗室。微軟亞洲研究院建立的聯(lián)合實驗室在強強合作的基礎上營造了高水平的學術平臺,有許多世界級的專家加入到這個平臺之中。我們建立的10個重點實驗室,已有8個升級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并沒有以經(jīng)費、場地的大小、人員配置作為硬性指標來評價,而是注重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比如最有影響的論文、研究項目在學術界的影響、博士生的學術水平及在相關領域里的影響力。現(xiàn)在,聯(lián)合實驗室每年高水平的論文超過100篇,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博士生有二三十人。
在課程方面,我們也在嘗試新的思路?!敖逃俊④浘氛n程”的理念就是共享精品課程的資源,而不是把這個課程作為某個學校獨享的資源。只有資源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浪費,把大家的智慧放在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部分。
在學生培養(yǎng)方面。我們設立了微軟學生俱樂部,這是一個探索性的工作。我們認為要真正幫助學生成長,就要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去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我們每年支持幾百個學生實踐項目,讓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微軟提供技術、提供指導,讓他們真正去做一個項目。這些項目不一定轉化成新的產(chǎn)品,但真實的項目過程,會使學生受益匪淺。
“長城計劃”在人才培養(yǎng)、如何提高教學的質量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這樣的努力還會繼續(xù)下去。
《計算機教育》:沒有“一勞永逸”的項目,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與高校合作的重要性,也紛紛加入到與高校合作中來,微軟有什么樣的策略讓“長城計劃”綿延發(fā)展呢?
張高:曾有一位美學家用生物學的概念談論他的“共生美學”理念,這很有意思。微軟的高校合作和“長城計劃”,都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長期的規(guī)劃,這樣它才會有生命力。這種規(guī)劃基于幾個重要的原則。第一個是我們定位的高校關系應該是幫助教育,而不是把我們的東西強加給教育;第二是我們在制定具體項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雙贏的原則;第三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合作伙伴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建立。我們所從事的是教育行業(yè),它絕對不是微軟一家企業(yè)可以做的,我們需要很好的合作伙伴,只有把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建立好,微軟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所以,與其說是“長城計劃”的綿延發(fā)展,不如說是通過大家共同努力,使中國的教育在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得到持續(xù)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