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從娘家出門,父母總是會送到胡同口,而我們的車筐里也會多上一只飯盒,只是飯盒的顏色經(jīng)常變換,這已經(jīng)成為娘家家屬區(qū)一道常見的風景。
俗語說樹大分杈,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家的大樹分出了五個小杈,五個孩子各自結(jié)婚生子,買了房,做了窩,有了自己的小家。
嫁作他人婦,再回到娘家,就有點急匆匆的味道了。匆匆而來,匆匆而去,忙得就像趕班車。只有雙休,大家才能聚在一起,陪父母吃個飯,聊聊天兒,講述一下單位和各自小家庭里面的瑣碎事。
這個時候,沉寂了一周的娘家開始熱鬧起來了,大人笑,孩子鬧,就連貓狗也變得不安分,不停地搖著尾巴,在腿腳邊鉆來鉆去。
人多需要準備的飯菜也多,廚房里的氣氛就像鍋里冒著的蒸氣開始沸騰了。娘家的廚房,吸引人的不是灶臺,不是那紅紅綠綠的菜肴,而是櫥柜里那一排五顏六色的飯盒。每次離開娘家,這些飯盒便派上了用場,只不過里面的內(nèi)容常換常新,有紅燒,也有涼拌,這次里面裝了包子,下次就換成了魚湯,不用問,這都是父母的杰作。
退休在家的父母,閑來無事,做些好吃的,又不肯獨享,于是便把這些吃的東西裝進飯盒里,然后騎著三輪車,給這家送來,給那家送去,在這個小縣城里來回穿梭。春夏秋冬,父母的愛就裝在這一個個五顏六色的飯盒里,熱騰騰地暖著我們的心。每次看到飯盒,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溫暖。生活在親人身邊,從來不會有孤獨感。
時間長了,我們兄妹幾個,也會把自己精心烹制的食物,裝進飯盒里,帶到娘家。大家坐在一起,品味著各自的手藝,戲說哪個廚藝有了長進,哪個還需要繼續(xù)努力,小小的院落不時傳出陣陣歡聲笑語。而所有的幸福,便從這五顏六色的飯盒里溢了出來……■
(汪衡賓薦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