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北京市民李淑芬是奧運志愿者。當北京申奧成功時她正在家賦閑,興奮之余,忽然覺得應(yīng)該為奧運做點什么。聽說老外們挺喜歡中國的剪紙,她想,剪點紙送給他們或許不錯,剪紙是她唯一的業(yè)余愛好。主意拿定,說干就干。
很快,她就精心剪出了20幅作品,并裝訂成冊,第一份奧運禮品就這么新鮮出爐了。
她打算給每個參賽的國家或地區(qū)贈送一份禮品,北京奧運會將有196個體育代表團參賽,這就意味著,至少要剪出196套剪紙作品。20張剪紙為一套,她每個月能剪出5套,一年下來就是60套,要完成全部任務(wù),至少需要3年多時間。這的確是個浩大的工程,好在當時離北京奧運會還有好幾年,時間應(yīng)該來得及??紤]到自己不懂英語,如果將來當面給外國人贈送禮品,很不方便,她又決定同時學習英語。
為了完成任務(wù),她制定了詳細的作息計劃。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6點收聽英語,8點開始正式工作,一把小剪刀、幾沓紅宣紙、尺子和小酒杯,就是全套工具。
她每天按計劃工作,除了逢年過節(jié),或者客人來訪,雷打不動。四年如一日,到2006年時,她就提前完成任務(wù),共剪出了240套禮品,英語水平也大有長進。2006年底,北京市委書記、奧組會主席劉淇聽到她的消息,深受感動,親自登門拜訪,當即表示,要把她的剪紙作為國家一級禮品!
她身穿大紅色的小馬甲,如果不是她的滿頭銀絲,我根本不敢相信,眼前這個熱情洋溢、活力四射的奧運志愿者,竟已是96歲高齡!
或許,年輕應(yīng)該是一種品質(zhì),它與年齡無關(guān)。毫無疑問,96歲的李奶奶是年輕的??上У氖?,有的人還很年輕,卻過早地失去了這種品質(zhì)?!?/p>
(特約編輯郝佳薦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