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權威的存在是實現法治社會的一個前提。司法權威的構建得益于法官隊伍的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它決定著司法權威存在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司法權威 法官 職業(yè)化
一、法官職業(yè)化的路徑選擇是司法權威的內在要求
(一)司法權威的含義及其價值屬性
一般而言,“權威的本質要求服從,即使我們認為這種服從與行為理由相沖突。”在法律上,對于權威沒有一個非常確切的界定,通常被解釋為一種普遍地認同與非強制性的服從。對于司法權威,我們按照權威的形成和來源不同,將司法權威分為宣告性權威和實在性權威兩種。宣告性權威基于國家權力的分立、協(xié)助與相互制衡,其依賴于憲法的明確授權,是依附于一定組織機體的一種相對獨立、絕對的話語權,其表現為組織機構的相對獨立性、組織地位的相對超然性、組織成員的穩(wěn)定性和精英化趨勢、裁量標準的客觀公正性以及裁量結果的終局性和不可違抗性。其最為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其組織機體于存在之初即被假定為無限接近于真理和客觀事實,因而取得備受尊崇的地位。另一種我們稱之為實在性權威,它建立在合法性基礎之上,強度較大但韌性不足,它與執(zhí)法者的普遍素質和理想信仰息息相關,它表現為公眾對于法官裁決書內容的認可與對法官自身認可的雙向互動,實在性司法權威的形成得益于公眾對于法官裁決書內容所展示出來的公平、公正、客觀、理性以及富有邏輯性的推論的接受以及對于法官超越于群體利益、克服自我偏見的崇高品質的認同,相較于宣告性權威,實在性權威更加接近于司法權威的本質。如果說司法權威的建立取決于權力配置方式以及對于司法權的強調,那么司法權威的維持與鞏固則取決于法官所具備的品質和他們的良心。
(二)法官職業(yè)化的內在要求和表現形式
公民最大的天性莫過于受民主制度保護的“不服從”,然而就司法權而言,排除立法自身的影響因素,司法權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與公民意愿的契合應當是一種常態(tài),即使是因個案因素的影響導致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司法持之以恒的寬容、嚴謹和客觀公正的品質仍將維持司法權威的存在,這也是阿爾·戈爾在競選失敗演說中之所以表述“……聯(lián)邦最高法院已做出了最后裁決。雖然我并不服這個決定,但我會坦然接受它,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的原因。對于法官及其裁決的尊重與服從不是一種無因由的思維慣性和理論假設,它依附并取決于法官的職業(yè)特征,法官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職業(yè)群體,無論是其專業(yè)素養(yǎng)還是道德行為尺度都被嚴格限制在一個超越于一般公眾的高度。司法權威對于法官的另一項基本要求就是法官對于法官職業(yè)要有足夠的尊重的信心。法律應當成為法官職業(yè)生涯的唯一信仰,因為這是法律、司法權在社會公眾中樹立權威的唯一直接紐帶。
(三)法官職業(yè)化對司法權威構建的現實意義
法官職業(yè)化是構建司法權威的一項內在要求。從司法權威的相關構成要素來看,法官對于法律的尊崇與信仰、對于司法權的自我約束和道德謙抑、對于司法程序的恪守與遵循以及對于職業(yè)的忠誠與尊重無不是法官職業(yè)特征的具體體現,對于法官職業(yè)的任何形式和程度的褻瀆都將對司法權威造成致命打擊。對于這種破壞性,約翰·保羅·史蒂文斯大法官在2000年美國大選案中不同意聯(lián)邦最高法院結束手工計票的判決意見書中不無憂慮地指出,“對執(zhí)行司法制度的人們的信任是法治的真正基石,終有一天,時間會治愈由今天的判決造成的對這個信任的傷害。然而,有件事情是確定無疑的,雖然我們不可能絕對肯定地知道2000年總統(tǒng)大選勝利者的身份,但是失敗者的身份是完全清楚的。那就是國家對于法官作為法治的不偏不倚的守護人的信任。”因此,司法權威對于法官提出了非常高的職業(yè)要求和道德要求,這一點在法官的職業(yè)準入和自我職業(yè)道德約束方面體現地尤為突出,而要滿足司法權威的這種需求,法官職業(yè)化是一條必然選擇之路。
二、法官非職業(yè)化因素對于司法權威的制約和影響
雖然支撐我們這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德評判標準作為世俗的正義評判標準其裁決人是社會公眾,但是隨著人類遷徙日益便捷、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溝通日益頻繁,人們面對這個曾經熟知的世界卻呈現出普遍價值觀的差異化表現和行為標準的多重判斷的不適應性。法官這一職業(yè)群體的出現及其存在的必要性是社會發(fā)展的現實需求,法官基于對法律知識和法律技巧的把握,能夠運用現有的合理規(guī)則體系解決實際存在的矛盾與爭議,滿足當事人的訴求,然而問題的關鍵并非是單純的解決問題,而在于法官對于前述問題和爭議的解決不僅僅產生個案效應,在于法官對于問題的處理維持或者促進了公眾對于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尊重與認同,這也是司法權威建立的普遍路徑。法官對于社會價值觀的維護依托于其職業(yè)色彩,因此,法官的職業(yè)行為在某種意義上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司法權威的存在狀態(tài)。
(一)身份獨立與職業(yè)尊嚴對于司法權威的制約和影響
司法的政治化傾向是一種典型的非職業(yè)化表現,政治行為帶有明顯的行為傾向性特征,特別易于受意識形態(tài)和普遍民主的影響。司法權崇尚理性,其運作模式和評判標準要求司法權在行使過程中保持客觀、公正和獨立,而司法政治化則是與司法權的獨立性要求相違背的。2006年9月,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陳水扁在弊案纏身、飽受輿論質疑的情形下,決定出訪南太平洋友邦,為壯聲勢,函請“五院”官員為其送機。司法院長翁岳生雖未親送,但仍派“副秘書長”代表其送機,引起自貶司法尊嚴的責難。
(二)專業(yè)素質對于司法權威的制約和影響
從功能主義角度來看待法律,它是一種定紛止爭、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這個工具得以有效行使的前提就是對于工具秉性的熟知,這也是法官職業(yè)化的一個必然要求。但是我們法官的專業(yè)化之路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走完。一方面,法官隊伍的來源和專業(yè)背景的多元化有利于法官隊伍的多元化建設,但是卻不一定有利于法官隊伍的專業(yè)化建設。另一方面,法官的專業(yè)素質參差不齊,同一事實和證據在不同的法官那里會有不同的判斷結果,嚴謹的法律思維方式通常情況下被常理性的推論所替代。大量的審理結果經不起邏輯推敲和時間的考驗,實踐中太多的案件因證據不足或者適用法律錯誤而在上訴程序中被改判或者發(fā)回重審。導致當事人訴訟成本的增長和訴訟時間的耗費,從而使社會公眾對于司法失去耐心和足夠的信心。
(三)職業(yè)素養(yǎng)對于司法權威的制約
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體現在其行為方式之上,具體表現為職業(yè)行為和非職業(yè)行為兩個方面。就職業(yè)行為而言,法官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應當體現法官的職業(yè)要求。當看著我們的法官集體打著旗幟和標語牌上街掃雪、清洗護欄的時候,我們不禁會反思我們的司法權究竟是如何要求我們法官行事的?非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是法官職業(yè)特征特殊要求的延伸,它不可避免地觸及法官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公眾對于法官的行為評價和道德評價總是比一般的社會公眾要苛刻的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法官的職業(yè)身份象征著法官在涉及行為評判和價值評判時應當成為社會公眾的表率,其行為具有更強的示范作用和社會影響力。
三、構建司法權威的路徑選擇
權威的產生依賴于其所依附的權力、制度或者組織機體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的必要性。司法權威的存在以司法權存在的必要性為前提,司法權由國家權力分解出來,因而司法權威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依托于國家權力,縱然這種權力不全然地表現為強制力。然而就司法權威的本質屬性而言,其存在不僅僅取決于國家強制力的保障,還要求司法機關具備令人信服的品質。因此,樹立司法權威應當具備以下前提:
1、司法權介入的合理性
司法活動是隨著社會糾紛的產生而慢慢產生并發(fā)展、成熟起來的,然而對于糾紛的解決,司法并非唯一的途徑。在法律成為一種公認的糾紛解決途徑之前還存在著大量的非法律的解決途徑,諸如和解、調解、血親復仇等方式,即使是司法作為一種公認的有效解決糾紛的方式之后,大量的我們稱之為“法律的替代物”仍然有著廣闊的生存空間,基于訴訟成本、地緣親緣關系以及各種利益博弈的考量,司法權在某些領域的存在縱然存在合法性,但受自然條件以及人文環(huán)境的限制,其不具有介入糾紛的合理性基礎。只有當非法律的糾紛解決途徑無法發(fā)揮作用最終訴求于司法,或者在成本與效益分析的基礎上將司法作為優(yōu)先選擇路徑的時候,也就是司法權的介入同時具備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礎的前提下,當司法權的行使符合或者超出當事人的預期效果并使公眾信服的時候,才有可能在當事人以及社會公眾中樹立起司法權威。
2、司法獨立
在制度設計上充分考慮司法權的專有性和獨立性。出于對政府權力的不信任和有效制約以及對于公民權利的保護,分權理論要求在國家權力配置過程中強調司法權并尊重司法權。然而考察各國司法權的發(fā)展歷史,其專有性和獨立性地位始終處于或多或少的被侵占和被壓制的境地,完全獨立地、不受任何非法因素干涉的、能夠專門行使司法權的立法機構幾乎是不存在的。司法權在國家權力中的弱勢地位如果得不到其權力行使的專有性和獨立性的彌補,要想樹立起司法權威則非常困難。因此,在制度設計時應當考慮司法權的這種尷尬地位,排除司法領域非司法權的過多干預。從國家權力配置的原則來看,必須確保司法機關享有對于糾紛的最終處理權。通過設置法官的職業(yè)準入門檻篩選符合需求的任職人員,從而確保法官隊伍的精英化和專業(yè)素養(yǎng)。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除了證據事實與法律因素外,不考慮不相關因素。對于裁判結果,司法機關以及承擔相應執(zhí)行或者配合義務的機構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并確保其內容得到有效實現。單一的財政撥付體系是司法獨立的必然要求,在漢密爾頓看來,薪俸固定是除職務固定之外,最有助于維護法官獨立的手段。他認為,“對某人生活的有控制權,等于對其意志有控制權?!?/p>
3、法官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法官隊伍的職業(yè)化
司法權威的形成與法官的專業(yè)素養(yǎng)息息相關?!拔覀儗徱曇环桑蜁l(fā)現,法律中最大的問題并不是出自于法律本身,而是出自執(zhí)法者。優(yōu)秀的法官和良好的法庭,可以使體制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得以完善。即便有最好的體制,如果法官和法庭的素質和水平跟不上,那也只能招致怨言?!眹栏竦乃痉嗜胫贫葘τ诖_保司法權威是必須的,這就要求候任法官應當具備足夠的法律知識和充分而又系統(tǒng)的法律職業(yè)訓練。法官對于其職業(yè)的尊崇與忠誠是構建司法權威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法官內在的正直由法官憑藉自己的內省和對于自己職業(yè)道德的評判來體現,法官的法官是法官對于自己的良知期許和道德要求。美國法哲學家卡多佐曾言:“法官的品格是正義的唯一保障?!痹谒资赖姆秶?,法官往往代表著社會正義的最后防線,這道防線一旦崩潰,只怕再無俗世的力量得以捍衛(wèi)正義。■
(作者單位:東亞銀行合肥分行貸款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