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外資參股中國銀行的現(xiàn)狀做了詳細的分析,認為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yè)中存在開放策略的不平等、中國財富的流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作者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此希望對中國金融的安全問題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 外資并購 金融安全
一、金融業(yè)的地位
“二十一世紀最激烈的戰(zhàn)場將在什么地方?如果一般的軍人都會說肯定是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地方,但我覺得這樣的話已經過時,二十一世紀最激烈的戰(zhàn)爭肯定是在經濟領域,更具體點應該是金融領域?!眹野踩哐芯课瘑T會副秘書長喬良說,“二十一世紀所有的戰(zhàn)爭都將是廣義金融戰(zhàn)?!?/p>
金融業(yè)是一國經濟的“晴雨表”, 是國民經濟的核心。金融不僅是配置社會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調配經濟命脈的供血系統(tǒng),金融安全對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金融產業(yè)安全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國不可避免地會面臨金融產業(yè)的安全問題。
二、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yè)的現(xiàn)狀
從 1996年亞洲開發(fā)銀行(ADB)收購中國光大銀行 3.29%的股權開始,外資入股國內銀行業(yè)的步伐一直就沒有停止過。尤其是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外資入股國內銀行業(yè)的限制得到進一步放松。在簽署世貿協(xié)議的當月,國際金融公司 (IFC)就以2.23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南京市商業(yè)銀行15%的股份。2003年12月,中國銀監(jiān)會發(fā)布的《境外投資人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 》(以下簡稱《管理辦法》)深刻影響外資入股行為。其中規(guī)定:單個外資機構入股國內銀行業(yè)金融機構的上限低于20%;外資累計投資低于25%,被入股機構的銀行性質和業(yè)務范圍保持不變。截至2005年底,共有18家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了16家中資銀行,投資金額近130億美元。2004年初由恒生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和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三家聯(lián)合投資興業(yè)銀行的比例就達到了最高限 24.98%。2004年8月英國匯豐銀行(HS—BC) 以144.61億元收購交通銀行19.9%的股份成為交通銀行第二大股東,更是名列2004年中國“十大并購事件”的榜首。外資入股比例都已逼近《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上限。
三、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存在的問題
在外資入股國內銀行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本文只從開放對等及引進外資戰(zhàn)略投資者的效果上兩方面闡述。
1.開放策略的不平等、不對等
在我國向外資銀行大開國門之時,試問國內的銀行能輕易地在西方發(fā)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獲得他們金融企業(yè)的股份嗎?答案是不能。
歐美等發(fā)達國家一向是倡導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主要國家,然而,根據 Fitch IBCA提供的 Bank Scope數(shù)據庫統(tǒng)計的1996~2003年度世界七個主導性國家的平均外資銀行資產占比, 日本為2.6%、加拿大為 3.94%、美國為6.24%、德國為7.54%、英國為10.21%、意大利為18.19%,最高的法國為21.48%。這表明,上面這些國家從來就是把自己的家門看得最緊的人。
發(fā)達國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對他國金融資本進入設置障礙,如中國建設銀行在紐約和倫敦已設了十多年的代表處,至今還不能升格為分行。還有據新加坡銀行法規(guī)定,如果一個銀行的控制權在外國政府或政府代理機構手里,新加坡政府就不批準這個銀行在新加坡開展銀行業(yè)務,所以中國銀行在新加坡至今沒有領到完整的銀行執(zhí)照。而淡馬錫和星展銀行是新加坡政府控制的金融機構,卻在中國大量購買中國銀行股份和基金管理公司股份,甚至還要在中國控制一家全國規(guī)模的銀行,為什么我們沒有類似于新加坡政府的金融保護政策?
為了兌現(xiàn)WTO的承諾,我國銀行業(yè)對外資開放是必然趨勢。既然我們無法限制外資的進入,就應該采取措施使內資走出去也占領他們的市場份額,改變目前這種單向的、不平等、不對等的開放策略。
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中國金融業(yè)是否必須引進外資才能發(fā)展?我們是否應該保留最后的一個領域的安全。
2.外資所獲取的巨大利潤與中國財富的流失
據學者估計,通過參股交通銀行,匯豐銀行5年左右就可收回在交通銀行的投資,并獲得了對中國第五大銀行的永久控制權。匯豐銀行一位高管仰望浦東的交銀大廈說道:“交銀大廈不久將要更名為匯豐銀行大廈了?!眹H金融公司在短短4年內通過轉讓所持的南京商業(yè)銀行的2/3股份賺取了246%的收益率。
中國建設銀行用15%的股權換來40億美元,中國銀行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中國工商銀行用10%的股權換來30億美元??紤]到這幾個銀行上市的股權溢價,意味著外國投資者幾乎沒有花費任何成本,就可在兩年內得到至少100%的投資回報率??梢娙牍芍袊y行業(yè)給予外國投資者一個極大的共享機會,讓它們可以分享中國金融業(yè)潛在的爆炸式增長。
這三家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上市更讓人匪夷所思,中國政府為了幫助國有銀行改制上市,拿出600億美元清除國有銀行呆賬,使其搖身一變從年虧損幾十億的銀行成為各項指標都符合標準的上市公司,其不良資產全由國民財力來消化。經過中國內地納稅人以萬億計的注資之后形成的“新”銀行,這時邀請外資來入股,實際上是將納稅人的巨額財富拱手送到境外。讓人覺得在這一過程中,外資銀行在“坐收漁翁之利”。
更甚者,建行在上市過程中,為了順利實現(xiàn)IPO,明確承諾高比例派息,派息率達到35%到45%。這種承諾比交行僅在招股說明書上寫明派息策略,顯然更進了一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內地上市的中國公司幾乎從來就沒有向國內投資者承諾派息率。在國內市場惡狠狠地圈錢,在國外市場卻大方送錢,其中國民財富的流向幾乎一清二楚。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進行任何投資、風險和收益都是并存的,并且成正比例變化。為什么對外資銀行的投資,我們要“包賺不賠”?
3.引進外資的實際效果與我們的目標大相徑庭
我國銀行大舉引入外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完善我國銀行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提高金融企業(yè)的經營管理水平,以便減少銀行的不良資產。
而建立一個完善的法人法理結構,需要有一個過程,需要金融機構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也需要法治環(huán)境的配合。中國金融業(yè)的根本癥結在于政府與銀行的關系,因此,改革政府與銀行的關系,遵循市場規(guī)則,明確責權利,就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當務之急,而這些絕對不是外資參股之后就能夠形成的。
目前四大國有銀行改革的關鍵,在于我們的政治制度能否保證金融制度確立的效率性與合理性,改制能否有良好的法律依據和公開的討論渠道,能否通過利益博弈與協(xié)商的方式公平競爭。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研究員易憲容認為,目前四大國有銀行改革之所以困難重重,最大問題在于無法從以往計劃經濟體制的窠臼中走出,在于政府對金融市場壟斷太多、管制太多,干預頻繁,在于國有商業(yè)銀行既企業(yè)又政府機構的“特色”。在這種情況下,有效的市場機制如何才能建立起來?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國家花巨資處理了一批又一批,但又在不斷產生著。如果不打破過去沿襲嚴重而濃厚的官僚本位主義,不放棄行政官僚體系的管理思路或模式,無論怎樣參照國外的經營模式和董事會架構,都將流于形式。
事實上,在目前引進外資的過程中,政府干預色彩并沒有減少。有媒體披露,在蘇格蘭皇家銀行財團入股中國銀行時,蘇格蘭皇家銀行財團獲得了一系列的“保護性條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就是:“中行承諾,在2007年以前,中行每年度末每股資產凈值不低于2004年年底的水平,否則須予以賠償”,類似包賺不賠的“保護性條款”,在入股中行的淡馬錫集團以及與工行達成初步協(xié)議的高盛財團那里都已經出現(xiàn)。這種“保護性條款”,實際上是一種赤裸裸的政府擔保。其中隱含的道德風險一目了然。從向國內儲蓄者提供隱含擔保和向外國投資者提供隱含擔保,中國金融業(yè)的政府色彩絲毫也沒有減少。
改制上市的工行、中行、建行、交行,已經形成了新的公司治理結構,成立了董事會,過去的“行長”也換了名,稱為 “董事長”。但在許多實質性方面仍沒有多大改變,四大國有銀行依然作為副部級單位,屬于政官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國有銀行的高管無一例外均由上級任命。國有銀行的結構改革或上市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銀行業(yè)政企不分、人治大于法治的現(xiàn)狀。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已經建立起從監(jiān)管機構、相關法律到市場主體和市場參與者一個都不少,看似完整的金融體系,但在實際運作中卻暴露出巨大缺口的深層原因。因此,從銀行業(yè)治理的實踐看,公司治理的組織框架只是實現(xiàn)了“形似”,尚未實現(xiàn)“神似”。
另一方面,看看外資銀行所起的作用。從經營管理來看,匯豐銀行入股某銀行后,簽訂了一系列的技術援助協(xié)議。但是,所謂的技術援助,只是搞些有關銀行業(yè)務的入門培訓和掃盲教育而已,從未將其核心管理技術傳授給該銀行,即使像成本分攤方法這些并非核心的技術,外方也不肯透露,對建立法治理結構并未起到實質的作用。中國銀行業(yè)的改革最終還是要靠自身觀念的轉變和管理創(chuàng)新。
3.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應對措施
(1)創(chuàng)造雙向的、平等、對等的開放環(huán)境
中國本土資金“走出去”比“外資引進來”難度大得多,受到重重阻攔。因此在金融領域對外開放過程中,應該把“外資引進來戰(zhàn)略“和“內資走出去戰(zhàn)略”有機結合起來。
銀行業(yè)對外開放勢不可擋,我們應該采取措施使內資走出去,創(chuàng)造公平、對等的環(huán)境。比如,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中國銀行10%的股份,作為對等的條件,中國匯金公司也可以入股蘇格蘭皇家銀行10%的股份,至少應該拿到參股的權利或期權;同樣,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19.9%的股份,作為對等條件,中國匯金公司可以按照市場價格參股匯豐銀行19.9%的股份,具體形式可以通過匯豐銀行向中國匯金公司定向增發(fā)股份的方式來完成。保險、證券、基金管理、信托、租賃、擔保、汽車金融等等金融機構,都可以采取上述方式開展國際間的合資與合作??傊?,應該避免在一窩蜂出賣股權的情況下,陷自己于被動賣、單向賣、賤價賣(是否賤賣,各個學者都有自己的觀點)的境地,改變目前這種單向的、不平等、不對等的開放策略。
(2)加強對外資的監(jiān)管,嚴格控制外資入股比例和改革的主動權
資本的根本特性是追求利潤,而目前持股比例25%的上限,限制了外資的擴張行動。顯然這一比例無法實現(xiàn)絕對控股,因此外資可能在短期內通過增資擴股,達到臨界點,促使銀行上市,在股權分散的情況下使其成為最大股東,獲得實際的經營控制權。從長期看外資很有可能動用政治手段,將持股比例的臨界點不斷提高,從而獲得中資銀行的控制權。非洲和南美洲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從引進了發(fā)達國家的銀行機制和資本,但發(fā)達國家通過銀行系統(tǒng),控制金融資源,從而把經濟資源調到國外,使這些國家長期處于被動地位。
(3)深化金融制度創(chuàng)新,改變改革思路
在對外資大規(guī)模開放的同時,中國同樣應當推進對內資開放銀行市場,在開放過程中保護民族金融業(yè)的利益。中國的金融業(yè)可以探索通過“所有權保持國有、管理權民營化”的方式,以低成本的代價,建立起金融產業(yè)的治理結構。具體的操作方法應進一步探索。
在改革思路上,我們不應寄希望與外資,抱著“外來和尚好念經”的觀念。我們可以利用外資的力量,而絕不能依靠外國的力量發(fā)展中國的金融事業(yè)。應該大力發(fā)展本土的投資銀行,培養(yǎng)中國自己的銀行家,中國金融業(yè)改革的成功最終要依靠一批銀行家的產生。正確處理政府和銀行的關系,這是改革成功的關鍵。在引進外資的具體方式上是否也應創(chuàng)新,是否可以通過引進外國高管的方式來改善國內銀行的公司治理,用薪酬分配代替股權變賣。
參考文獻:
[1]巴曙松:外資入股中國銀行業(yè):如何超越“賤賣”的爭論與分歧[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6.03
[2]申宏麗:引進境外戰(zhàn)略投資者引發(fā)的管理困境思考[J].山東經濟,2007.01
[3]吳興旺: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戰(zhàn)略探析及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J].中國金融電腦,2006.11
[4]余 波:金融全面開放對我國銀行業(yè)的影響[J].宏觀經濟管理,2007.1
[5]李孟剛:金融政策五大缺陷影響中國金融安全.中國證券報,2007.04.16
[6]中國金融安全網: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