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滅齊
燕昭王“收破燕后繼位”,亡國之恨痛徹心肺。他為了圖強復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他以郭槐為“師”,向他請教招賢之法。郭槐先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說,古時候有位君王,派人以重金去買千里馬。終于打聽到一匹千里馬,去一看,那匹千里馬已經(jīng)死了。那人不惜重金,把千里馬的尸骨買了回來,君王大怒。那人從容回答說,大王息怒,天下人從此都知道您欲求千里馬,連死的千里馬都舍得花重金買下,活的千里馬還用說嗎?您等著吧,很快就會有真正的千里馬送上門來。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得到三匹千里馬。郭槐講完這個故事,話鋒一轉(zhuǎn)說,大王如果想得到天下真正的賢士,你就從優(yōu)待我開始吧!燕昭王求賢心切,“為槐筑宮室以事之”。李白《古風》中有一句詩“燕昭延郭槐,遂筑黃金臺”,指的就是這件事。
這是一個很荒誕的故事,但不排除其真實性。在戰(zhàn)國時,諸侯并起,群雄紛爭,許多治國治軍的人才好比今天跨國大公司的總經(jīng)理,走馬燈似的在諸侯各國間來回穿梭。在本國得不到重用或者遇到麻煩、遭到傾軋、不受重用,就跑到別的諸侯國去干。又不稱心了,又跳槽,再換東家。他們都練就了一套能把死人說活的本事,否則他們無法推銷自己。因此,戰(zhàn)國時期的辯士和辯術,就這樣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這些人往往智謀詭計皆有、雄辯詭辯雜呈。這種情況,促進了戰(zhàn)國時期思維方法的活躍和發(fā)展,也積淀下不少糟粕。
燕昭王廣納賢士的真誠舉動打動了四方才俊,“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他們幫助燕國修法律,振武備,獎耕稼,使燕國很快發(fā)展了起來。隨后,燕昭王任命秦開為大將,討伐東胡,拓地千里,新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等郡。燕國國勢在恢復中得到快速提升,躋身戰(zhàn)國七雄行列。
燕昭王的戰(zhàn)略目標,就是要滅齊復仇。燕昭王的滅齊復仇大業(yè),涉及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蘇秦和樂毅。
蘇秦是戰(zhàn)國時期的著名縱橫家。司馬遷在動筆寫作《蘇秦列傳》前,就發(fā)現(xiàn)蘇秦這位“歷史名人”的事跡已被炒作得嚴重失真,“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為了盡可能弄清蘇秦的生平事跡,司馬遷到民間去廣泛收集求證。他發(fā)現(xiàn)人們對蘇秦的評價不怎么好,說他??俊坝握f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quán)變”,最終“被反間以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司馬遷申明:“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p>
《史記》中除了《蘇秦列傳》一篇外,在《燕召公世家》《趙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等篇目中,也記載有不少蘇氏三兄弟的事跡。蘇秦,洛陽人,以“合縱抗秦”名噪后世,其實他剛出山時,去的第一個國家是秦國,而且是以“連橫”之術去游說秦惠文王“吞并天下,稱帝而治”的。秦惠文王聽罷,手一揮說:“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飛;文理未明,不可以兼并。”連茶都沒有請?zhí)K秦喝一杯,走吧。蘇秦在秦國滯留期間,一連上書十次,秦惠文王都沒有理他。蘇秦在秦國碰了一鼻子灰,口袋里的錢花得一個不剩,最后只好變賣身上的衣服,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只得“大困而歸”。他一路上恨恨然,憤憤然,破衣爛衫、灰頭土臉回到洛陽老家。家里人誰都瞅不起他,夫人不下織機,嫂嫂不給他做飯,弟兄們譏笑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yè)。蘇秦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一本周書《陰符》,懸梁刺股,日夜苦讀。終于揣摩出門道,“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從此,蘇秦決心徹底轉(zhuǎn)變思路,到諸侯各國去游說“合眾抗秦”。他先到趙國,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位,但趙相奉陽君對蘇秦不屑一顧,根本沒有向趙肅侯報告。只好又走,到燕國。這時是燕昭王的曾祖父燕文公在位,燕文公也不肯接見他。蘇秦在燕國苦苦等待,借了一百錢度日,“歲余而后得見”。當時秦惠文王把女兒嫁給了燕太子,燕秦兩國關系較好。蘇秦見到燕文公就說,你們燕國經(jīng)歷的戰(zhàn)爭是最少的,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因為燕國前面有一個強大的趙國在擋著。趙國與秦國發(fā)生了五次戰(zhàn)爭,趙國勝了三次,秦國只勝兩次。秦國要想進攻燕國,中間隔著一個強大的趙國,過不來。如果趙國要想進攻燕國,那就易如反掌??墒牵缃裱鄧恢匾曂貒愫藐P系,卻不重視同趙國搞好關系,這是本末倒置。燕國只有先同強大的趙國搞好關系,才能保證本國的安全。燕文公覺得蘇秦言之有理,就以“車馬金帛”資助他回到趙國去游說,燕國愿意同趙國搞好關系。蘇秦返回趙國時,奉陽君已去世,再沒有人擋駕了,他這一次見到了趙肅侯,直接向趙肅侯提出了“合縱抗秦”的建議。他對趙肅侯說,現(xiàn)在山東六國中受秦國威脅最大的是趙國,實力足以西抗強秦的也是趙國。趙國的上策是同韓、魏、齊、楚、燕等國“從親以抗秦”。山東六國的土地加起來“五倍于秦”,六國兵力加起來“十倍于秦”,六國之力,足可制秦。趙肅侯聽完說,你講得很有道理,你就代表我去做聯(lián)絡各國的工作吧。趙肅侯授予蘇秦相國之印,資助他前往韓、魏、齊、楚等國游說。蘇秦逐個游說山東六國,各國都答應參加以趙肅侯為首的“合縱抗秦”聯(lián)盟。趙肅侯重獎蘇秦,封他為武安君。
秦國很快作出反應,派大良造公孫衍到齊、魏兩國去游說聯(lián)兵伐趙,以拆散山東六國的“合縱抗秦”。齊、魏被秦國鼓動,聯(lián)合攻趙。趙國緊急請求結(jié)盟“合縱抗秦”的韓、燕、楚派兵援助,可是誰都沒有派兵前來。趙國靠自己決水灌退了齊、魏聯(lián)軍。因為這件事,趙肅侯痛罵蘇秦是個“騙子”。蘇秦擔心趙國整他,就向趙肅侯表態(tài)說:“我馬上去說服燕國出兵攻齊國,報滅國之仇?!?/p>
蘇秦回到燕國,燕易王在位。蘇秦在燕國定居下來,他的兩位弟弟蘇代和蘇厲也來到燕國謀事,并娶妻成家。這期間,齊國又舉兵伐燕,取十城。燕易王命蘇秦出使齊國,說服齊國將十座城邑退還給了燕國,算是為燕國立了一功。但在蘇秦出使齊國期間,有人在燕易王面前“惡蘇秦”,說他是“左右賣國反復之臣也,將作亂”。蘇秦出使回來,燕易王連官舍也不讓他進了。蘇秦一通訴苦哀辯,燕易王又將他收留下來。不久,蘇秦與燕文公夫人、燕易王母親私通暴露,蘇秦“恐誅”,表示愿意到齊國去為燕國當反間,在暗中為燕國伐齊復仇效力,燕易王同意放行。這樣,蘇氏三兄弟先后去了齊國。
燕易王于公元前320年去世,太子燕王噲繼立。據(jù)《史記·燕召公世家》,燕文公二十八年“蘇秦始來見”,“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燕文公二十八年是公元前334年,燕王噲是他孫子,繼其兒子燕易王之位是在公元前320年,按此計算,蘇秦在燕、齊共活動十五年就死了。但據(jù)《史記·蘇秦列傳》,“齊宣王卒,湣王即位”時,蘇秦在齊國“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齊而為燕”,齊湣王即位是在公元前300年。司馬遷在這里出了一個漏洞:在《燕召公世家》中說“燕噲既立,齊人殺蘇秦”;而在《蘇秦列傳》中又說“齊宣王卒,湣王即位”時蘇秦又勸說齊湣王為他父親建造宏大陵園,前后兩說,時光倒轉(zhuǎn)二十年,蘇秦又“死而復生”了。
上述例子說明,司馬遷雖然發(fā)現(xiàn)蘇秦事跡十分混亂,曾下了很大工夫去求證,但他在“列其行事,次其時序”上還是出現(xiàn)了問題。1972年馬王堆西漢墓出土戰(zhàn)國帛書二十七章,其中以蘇秦材料為最多,經(jīng)過專家整理后以《戰(zhàn)國縱橫家書》公開出版,有不少是司馬遷寫作《蘇秦列傳》時未曾見到過的佚書。學者們將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帛書與各種古籍對照研究后發(fā)現(xiàn),《史記》中“有關蘇秦的記載錯誤百出”,“等于后世的傳奇小說了”,“最大的問題是把蘇秦活動的年代向前推了四五十年”,使許多歷史事件和人物活動出現(xiàn)“錯位”現(xiàn)象。
據(jù)馬王堆《戰(zhàn)國縱橫家書》中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應將蘇秦活動年代后推四五十年,那么蘇秦去齊國就不是在燕易王時期,而是在燕王噲時期發(fā)生“子之之亂”之后。燕王噲是燕易王之子,在位九年,這九年間蘇秦還在齊國活著,暗中為燕國充當間諜,明里充當齊國的說客,經(jīng)常來往于諸侯各國之間。后來,齊國伐宋,燕國受到齊國脅逼,出兵助齊伐宋。這時,蘇秦從齊國給燕王噲之子燕昭王寫來一封書信,對燕國助齊伐宋表示擔憂,同時訴說了燕昭王誤解他的許多怨屈心情,最后向燕昭王提出了“因禍為?!钡牟呗孕越ㄗh。這封信感動了燕昭王,使他改變了對蘇秦的態(tài)度。燕昭王知道大臣們對蘇氏兄弟都沒有好感,但又不能把蘇秦在齊國為燕國當反間的事公開,只能因勢利導做工作。燕昭王就對大臣們說,“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燕昭王做通了大臣們的工作,“乃召蘇秦,復善待之,與謀伐齊”。燕昭王向蘇秦交底說,我滅齊復仇的決心絕不會放棄。蘇秦向燕昭王建議說,燕國想單靠自身的力量伐齊顯然不行,必須聯(lián)絡諸侯各國“合縱伐齊”。蘇秦還表示,他愿意重返齊國,為燕國的滅齊復仇計劃暗中策應。
樂毅,大將,魏國名將樂羊之后。齊國吞滅燕國時,他正在趙國。他最先向趙肅侯建議聯(lián)合魏、韓、楚等國“伐齊復燕”。燕昭王在趙武靈王扶持下回國繼位,廣招天下賢士,樂毅最先從趙國投奔燕昭王而去。燕昭王重用樂毅,官至亞卿。燕昭王與樂毅謀劃伐齊之戰(zhàn)時,曾對樂毅說,我對齊國抱有深仇大恨,燕國無論多么弱小,也要同齊國決一死戰(zhàn)。樂毅冷靜分析說,齊國有稱霸傳統(tǒng),這些年又四面出擊,攻城略地,打了不少勝仗,兵民善戰(zhàn),余勇尚存。大王要想打敗齊國,必須聯(lián)合諸侯各國共同伐齊,才有獲勝的希望。趙武靈王對其他幾國有號召力,趙軍戰(zhàn)斗力也最強,首先必須聯(lián)合趙國。另外,齊國伐滅了宋國,侵占了大片淮北土地,楚、魏兩國也想得到這些土地,這是可以利用的矛盾。只要燕、趙聯(lián)盟伐齊,就可以爭取楚、魏參加。在建議燕昭王“合縱伐齊”這一點上,樂毅與蘇秦持相同觀點。
這時,秦國看到齊國連年東征西討,國力日益膨脹,也及時調(diào)整策略,主動和韓、趙、魏、楚改善關系,鼓動山東各國把矛頭共同指向齊國。燕昭王眼看齊國已成眾矢之的,“合縱伐齊”的條件已經(jīng)成熟,他采納樂毅的建議,先去會見了趙惠文王(趙武靈王之子),把燕國準備“合縱伐齊”的計劃向趙國交了底,趙惠文王表示全力支持。經(jīng)過努力,燕、趙、魏、韓、秦五國“合縱伐齊”聯(lián)盟終于形成。燕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悉起燕國之兵”;趙、魏、韓、秦也各出一軍,均歸樂毅統(tǒng)一指揮。
但五國“合縱伐齊”,心里卻各有一把算盤。表面上看,燕國是五國伐齊的盟主。但趙、韓卻分別授予樂毅相國之印。這表明,各國早已在為戰(zhàn)后的“分紅”問題作打算。楚國雖然沒有參加這次“合眾伐齊”,但也想乘機謀得本國利益。楚頃襄王派淖齒率領一支楚國大軍提前開往淮南,一則預防五國伐齊得手后移師伐楚;二則一旦出現(xiàn)機會,楚軍可以立即從淮南進入齊國,收復原來屬于楚國的淮北土地。
五國聯(lián)軍在樂毅統(tǒng)一指揮下浩蕩出動,戰(zhàn)旗翻卷,人喊馬嘶,東進伐齊。樂毅作為五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權(quán)力很大,非常威風,其實他肩上、心上的包袱太多太重。
齊湣王集中齊國全部兵力,在濟水以西組織防御。這是戰(zhàn)國時代一次規(guī)??涨暗拇髸?zhàn)。五國聯(lián)軍與齊軍在濟西(今山東聊城一帶)展開決戰(zhàn)。交戰(zhàn)結(jié)果,齊軍大敗,齊湣王率殘軍退守臨淄,遣使向楚國求援。
初戰(zhàn)大勝之后,樂毅在戰(zhàn)略指揮上做出了一個錯誤決策。他對秦、韓兩國的將領說,齊軍大勢已去,下一步深入齊國腹地的后續(xù)戰(zhàn)斗任務已經(jīng)不重,你們兩國軍隊先撤回吧。他重賞了韓、秦兩國軍隊,令其撤出戰(zhàn)斗。五減二,成了燕、趙、魏三國聯(lián)軍。樂毅又將三國聯(lián)軍分兵使用,魏軍去攻取原來屬于宋國的地盤(今豫東及魯西南);趙軍去攻取原來屬于中山國的地盤(今河北中部);他本人獨領燕軍長驅(qū)直入,圍攻齊都臨淄。
正在滅齊之戰(zhàn)的節(jié)骨眼上,樂毅為什么會不合時宜地做出這樣重大的兵力調(diào)整?很顯然,他在為戰(zhàn)后各國的利益分割犯難。樂毅非常清楚:五國聯(lián)兵伐齊,燕國才是東家,其他四國都屬于“借兵”性質(zhì)。如果把這筆賬留到戰(zhàn)后再算,不好辦。乘這鍋肉還沒有完全煮熟,提前把各位支開,肥肉要留給燕國獨家享用。但他過早做出這樣重大的兵力調(diào)整,后來在軍事上釀成了無法挽回的后果。不過,由于戰(zhàn)場上勝利一方的強大攻勢,可在短時間內(nèi)保持一種“沖擊慣性”。因此,最后雖然只剩下燕軍單獨攻入齊國腹地,直指臨淄,仍然顯得銳不可擋。樂毅過早分兵的嚴重后果將會“延時顯現(xiàn)”。
這時,蘇秦為燕國充當間諜的面目暴露,齊湣王將蘇秦車裂而死。蘇秦在暗中幫助燕國伐齊復仇是有功的,但戰(zhàn)國后期有些人顯然把蘇秦的作用夸大了。例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篇》中有一句“燕之興也,蘇秦在齊”。這句話大有問題,明顯是戰(zhàn)國后期有人模仿《孫子兵法》原文“昔殷之興也,伊尹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的句法,狗尾續(xù)貂,又加了一句“燕之興也,蘇秦在齊”。軍事史專家們在整理銀雀山漢簡本《孫子兵法》時刪除了這句話,并加了一條注??墒俏易x到一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中華經(jīng)典藏書·戰(zhàn)國策》,書中仍有這樣的評價性語言: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本《孫子兵法·用間篇》中說“燕之興也,蘇秦在齊”,它證明“蘇秦在齊國心臟里的成功戰(zhàn)斗,已成為間諜活動的典范,載入了不朽的《孫子兵法》”,以訛傳訛,大錯特錯矣!可知孫武是春秋末期人,蘇秦是戰(zhàn)國中后期人,前后相差至少二百年,孫武怎么可能為二百年后出生的蘇秦作評價?這豈不是“關公戰(zhàn)秦瓊”式的古典大笑話!
齊湣王車裂了蘇秦,樂毅率領的燕軍很快攻克齊都臨淄,齊湣王棄都而逃。他逃到衛(wèi)國,逃到鄒國,逃到魯國,最后逃到齊國屬下的莒邑(今山東莒縣)才停了下來,驚魂未定,等待楚國救兵。
樂毅率領燕軍攻占齊都臨淄后,把齊國大量珍寶重器滿車滿箱運回了燕國。燕昭王無比高興,親赴濟上勞軍,封樂毅為昌國君(昌國在今山東淄川東),并“留樂毅治齊”。
歷史上,有過大作為的君王,都會把一生中最大的錯誤留到最后才犯。燕昭王滿以為滅齊勝果已經(jīng)到手,其實尚未完全到手。燕昭王發(fā)動五國“合縱伐齊”時,他在位已是第二十八年了,垂垂老矣。他為滅齊復仇苦苦奮斗了一生,眼看即將“功德圓滿”,這對他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以往一向自知燕國“國小人少”,一向善于借助諸侯強國的力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但這一次他要獨享戰(zhàn)果。把其他四國的軍隊都已支開了,他命令樂毅獨領燕軍“治齊”。
樂毅何嘗不想把滅齊之事徹底辦好?他把燕軍兵分五路,向齊國腹地進攻。短短半年之內(nèi),連下齊國七十余城,戰(zhàn)果輝煌。樂毅把攻占的齊國地盤全部改成燕國郡縣,滅齊偉業(yè)似乎已經(jīng)完成。他下令禁掠、除暴、禮民、寬賦,千方百計安撫齊國百姓。為了拉攏齊國上層,他還親自去祭祀齊桓公和管仲,并把二十多個郡邑、一百多個爵位封賜給了齊人。
但齊國還剩兩座孤城尚未攻下,一座是莒邑,另一座是即墨。就是這兩座孤城,最終成為齊國起死回生的堡壘。
莒邑是齊湣王茍延殘喘之地。楚將淖齒打著“救齊”幌子,率領楚軍入齊,齊湣王在莒邑封楚將淖齒為齊相,想利用他對燕軍發(fā)動反攻。但淖齒的目的是要“與燕分齊地”,不久就把齊湣王殺掉,收復了原來屬于楚國的淮北之地。淖齒殺齊湣王時,齊湣王的兒子法章隱姓埋名,隱藏在莒太史家中,躲過一劫。第二年,齊國舊臣王孫賈在莒邑起事反抗楚軍,又把楚將淖齒殺掉。這時,齊太子法章浮出水面,被王孫賈立為齊襄王。王孫賈以莒邑為基地,以齊襄王的名義號召齊國百姓反燕復齊。
這時,樂毅在軍事指揮上又出現(xiàn)了第二次重大失誤。他再次分兵:一路攻莒邑,一路攻即墨。由于分散使用兵力,兩年未能攻下這兩座孤城。樂毅放棄攻城,下令燕軍撤圍,后退九里筑壘,允許百姓出城,對貧困者救濟,鼓勵城中恢復舊業(yè),美其名曰“攻心”。又三年,兩座孤城仍未攻下。
滅齊這鍋飯已經(jīng)夾生,再難煮熟。
于是,燕國內(nèi)部的矛盾開始“發(fā)酵”。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惡樂毅”,說他握有重兵,久居齊國,是圖謀當齊王。燕昭王一聽火了,大會群臣,當眾斥責進讒者說,樂毅為燕國報了大仇,即使他真的當了齊王,同燕國友好,共同對付其他諸侯國家,這也是“燕國之福,寡人之愿”,有什么不好?他大案一拍,殺!把進讒者拉出去殺了。燕昭王當即下令,重賞在后方的樂毅親屬,并遣使赴齊,正式立樂毅為齊王。樂毅惶恐不安,以死相拒,不受。燕昭王以這種方式來處理這起惡意誹謗事件,他說的這些話,尤其是他干脆正式封樂毅為齊王的過激做法,你說他對誹謗者的話究竟是信也,還是不信?這時候的樂毅,真正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雖然再沒有人敢說樂毅的壞話,但隱患留下了。
燕昭王處理完這起事件后就去世了(共在位三十三年),太子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當太子時曾與樂毅有過矛盾。即墨城里有一位齊國人田單,知道這一過節(jié),立即使出反間計,散布謠言說,燕惠王和樂毅不和,樂毅怕燕惠王殺他,故意拖延攻克即墨和莒邑,目的是等待時機,自稱為王?,F(xiàn)在,齊國百姓最怕的就是燕惠王撤換樂毅,只要換一位新帥來,即墨和莒邑立刻會被攻克。燕惠王本來就對樂毅心存疑慮,聽到這些謠傳,果然中計,改派騎劫替換樂毅。樂毅不想回到燕國去蒙怨受屈,直接去了趙國。趙國封樂毅為望諸君,封地就在趙、燕、齊三國交界地帶,目的是“尊寵樂毅以驚動于燕、齊”。
樂毅在燕軍中是有崇高威望的。統(tǒng)帥含冤被撤,燕軍軍心動搖,士氣渙散,危機來了。不久,田單用“火牛陣”擊潰了燕軍,并乘勢大舉反攻,擊敗了燕將騎劫,收復了齊國全境,史稱“田單復齊”。齊襄王重賞田單,封他為安平君。
以上過程說明,山東六國間矛盾重重,生死不能相容。尤其是齊、魏和齊、燕之間的生死相斗,劇烈程度是空前的?!傲鶉喽非卦趥?cè),六敗俱傷秦得益”,后面就等著秦始皇以席卷之勢將山東六國一掃而平歸為一統(tǒ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