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自然,滿城風(fēng)景。
——題記
自然,或留于畫,或存于山野叢林,或生于心,或生于美好生活和美好風(fēng)景交錯之時。此余之不能釋懷也。
兒時嘗學(xué)畫,吾師畫街道左右以花樹為自然,余違心從之。望其實鋼筋水泥、街空樹枯,惑而問:“先生,何得滿城風(fēng)景?”師笑曰:“心有自然者為之。在自然中生活,汝可為之?”
“可——為——”眾小兒信誓旦旦。
時光荏苒,年華似水,一聲“可為”余音繞梁,輾轉(zhuǎn)至今。隨閱歷之增,方逐以悟昔日吾師之言。
“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余之家鄉(xiāng),古之絕美陽光水岸;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寄乎于詩。是日也,天朗氣清,卻觀城之自然美景。虹銷雨霽,彩徹區(qū)明;百花爭艷,花壇蔭道新留,歡聲笑語漾于游車,云煙渺茫,枝曲虬龍;纜車盡出行之便,農(nóng)家極夫游之樂……余與學(xué)友,同覽“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之園林,共賞“流韻翠綠,魚躍鷗飛”之湖畔,同入“悄愴幽邃,斗折蛇行”之洞府,共登“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行道。念春日,醉花球之紛紅駭綠、姚黃魏紫;盛夏,小葉榕舒展枝葉,青翠欲滴;金秋,“梧桐夜送雨聲來”,滿地落葉,自然之獎?wù)?;入冬,松蒼柏翠,亭亭如蓋。放眼今城,燦爛花樹間,矗幾幢商業(yè)大廈,濃墨重彩;構(gòu)幾條商業(yè)大街,清新淡雅;架幾座天橋,橫跨際涯。晨云隨心以覽景,晚雀倦飛而知還。
再尋濱江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江畔柳舞,碧玉妝成,絲絳垂綠;三徑未荒,桃梨猶存,暗香浮動?!叭f點嵐光橫爽塏,一泓瀑布凈囂塵”。石梯粼粼,雕欄玉檻,白玉蘭依其而生,半露素心,朵朵凝嬌羞。日光下澈影小橋流水,紅柱翠瓦構(gòu)文化長廊,古色古香筑亭臺軒榭,一處處“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一處處“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羨新景之風(fēng)華正茂,乃于地域美上,平添人工與自然相生之妙筆也。
夕陽西下,獨與學(xué)友緣江行?;漭d途,夾道數(shù)百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盤盤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幾千萬落?!?/p>
如師所言:滿城風(fēng)景,唯心有自然者為之,唯崇自然而愛家鄉(xiāng)者得之。
“兒時承諾,在自然中生活,汝可識乎?”友問。假以時日,燦若畫中花樹,將借“可持續(xù)發(fā)展”之春風(fēng),以政府領(lǐng)萬民,揮“園林建設(shè)”之大筆,畫“自然”于城。
每觀春和景明,花樹睢園,描一方山城之景;每聽錦鱗游泳,百舸泊岸,唱一汪水國之情;每感鄉(xiāng)人“智者樂山,仁者樂水”之自然生趣,余故知那一聲“可為”終不能釋懷。
來年歲月,余定將心中之自然,描繪于所愛之生活,誓曰:在自然中生活!
【簡評】
文章題為“在自然中生活”,作者由此引發(fā)到“自然”的心境上,可謂巧妙至極。開篇點題,以兒時師生的一席對話為后文埋下伏筆。接著作者以對生活的親身體驗和細(xì)致感受,向讀者展示出一種即使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與繁華喧囂之中,但只要“心有自然”,仍“滿城風(fēng)景”的積極態(tài)度。竹影妖嬈,游魚翕忽,岸芷汀幽,錦陣花營,“晨云隨心以覽景,晚雀倦飛而知還”,無不讓人感到生活中輕輕飄散的自然主義,虛實相間,清新淡雅。結(jié)尾部分呼應(yīng)開頭,再次肯定“如師所言”,并深化主題,表達(dá)作者心中的美好愿望:畫“自然”于城,在自然中生活。(周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