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厚先生打來電話,問我是否看到李洹在巴黎的演說。那天恰巧有事,尚不知李洹為何方神圣。永厚先生說:“我求你,抽點時間看看?!甭犓目跉?,似乎深深被感動了。
上網(wǎng)一查,才知道李洹是一位中國留法學生,演說,針對的是一些法國人對中國的誤解。李洹用他自己的語言,說了一個中國學生對自己祖國的看法,還誠懇邀請法國人到中國,用自己的眼睛看看,不要為耳食之言所誤。據(jù)說,他的自信,他的誠懇,讓法國聽眾動容。當然,這據(jù)說是據(jù)一些媒體的報道。媒體喜歡夸張,動不動就“一語驚法國”,其實是未必然的。不過他會讓一些法國人感動我是相信的,因為他的演說用的是自己的話語。
記得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共產(chǎn)黨的干部講話都很有個性,即便說的同一件事情,表達的方式也因人而異,活潑潑地,很有生氣。后來漸漸變了。先是基層的干部照本宣科。后來高級干部也照本宣科,講話有如背書。最后,普通百姓也一并照本宣科起來。不信到街上隨便找個人,那些套話似乎個個都會,就是沒有自己的語言。這可能算是實現(xiàn)了“輿論一律”,但我不知究竟是思想工作的勝利還是失敗。
“一律”的語言,讓人感到虛假,就像領導下去視察,看到家家戶戶都一樣的笑容、一樣的感恩,讓人懷疑事前經(jīng)過排演。在大家都說著一樣的話語時,李洹用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感受來講話,自然讓人覺得可信。長久沒有聽到中國人這樣講話,一旦聽到,不免為之動容。
人有什么感受,就有什么表達。中國人在教人如何表達上浪費的心力太多,其實,只要把事情做好,表達是無需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