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香識女人》(Scent of a Woman)這部電影講述了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一個即將畢業(yè)的中學生,一個雙目失明的退伍軍人。他們兩人,都面臨著一場道德上的嚴峻挑戰(zhàn)。
中學生名叫查理,他就讀的學校叫拜爾德,號稱是“未來領袖的搖籃”。這所聲譽極高的學校,卻有一個人格不怎么樣的當家人。校長是一個愛慕虛榮、心胸狹窄的貨色。學生中有幾個紈绔子弟,給這位小心眼兒的校長制造了一場惡作劇,把校長的豪華汽車和昂貴西服給毀了,讓他當眾出丑。校長不知道是誰干的,但因一個很偶然的因素,他知道查理看見了這些策劃惡作劇的學生。于是,校長拿出了誘餌:說出是誰干的,就推薦他上最好的大學;不說出是誰干的,就不讓他畢業(yè)。
查理面臨道德上的兩難選擇,作為學生,服從校長是紀律要求;但作為成人,犧牲自己的操守又于心不甘。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查理來到退伍軍官弗蘭克那兒去打工。弗蘭克因事故而變成盲人,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憤慨,對人性的墮落已經(jīng)絕望,打算到紐約狂歡后以自殺來告別這個世界。查理阻止了弗蘭克的自殺企圖,兩人也結成了忘年之交。在感恩節(jié)結束后,學校要做出對查理的處理決定。在校長召開的大會上,學校的紀律委員會要對查理的表現(xiàn)進行聽證,進行裁決。弗蘭克闖進會場,以他對道德人生的深刻理解,做了一次震撼心靈的演講,打動了紀律委員會的成員。查理沒有被不公正地處理,而弗蘭克自己也重新煥發(fā)出了生活的熱情。
“誰在破壞規(guī)矩?”是電影中弗蘭克的一句經(jīng)典臺詞。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任何組織都有規(guī)矩。對于拜爾德學校而言,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未來的領袖,規(guī)矩事關重要。在校長眼里,規(guī)矩就是讓學生遵守紀律,就是服從指揮。而在查理心目中,規(guī)矩是一種內(nèi)在的道德良知,是不做告密者的人格約定,是不出賣同學的義氣。在弗蘭克的講演中,規(guī)矩是靈魂的凈化和升華,是做一個健全的人。
拜爾德學校的上上下下,都為這個學校自豪。所有人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要配得上拜爾德人的稱號。長期的積淀,使拜爾德人變成一筆無形資產(chǎn),連心地不算高尚的校長,也為拜爾德的聲譽而驕傲。所以,校長對查理的要求,是從“遵守學校的規(guī)矩”出發(fā)的。然而,在校長身上,遵守學校的規(guī)矩,變成了對校長本人的服從。查理從他自己的道德信念出發(fā),同校長產(chǎn)生對抗。于是,查理以及幫查理說話的弗蘭克,在校長眼里都是破壞規(guī)矩的人。
對此,查理只能以沉默來反抗,而在校長眼里,這種沉默是固執(zhí),是不識時務。弗蘭克作為外來人,則直接把矛頭指向校長,指向學校。他的演講如同雷霆,震耳欲聾。在弗蘭克心中,規(guī)矩是用來培養(yǎng)善良心靈的,如果以規(guī)矩為工具來摧毀人心中的善良,那么這種規(guī)矩就狗屁都不是。所以,他的演講才有了“恨不得拿火焰噴射器把這個學校燒了”的呼喊,才會痛罵校長以及出賣查理的同學是混蛋。在這篇演講中有一個觀點——人可以肢體有殘缺,但心靈不能裝假肢。靈魂被摧毀是不能修補的。規(guī)矩是對靈魂的維護,而不是對靈魂的摧殘。
實際上,“心靈不能裝假肢”,是組織文化建設中最值得重視,但又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組織文化肯定有許多成文的規(guī)范和不成文的習慣,這些統(tǒng)統(tǒng)屬于規(guī)矩。問題是,這些規(guī)矩在制定和形成過程中,是否有利于組織核心價值觀的實現(xiàn),會不會同員工的全面發(fā)展造成沖突,決定了組織文化的成效。因此,管理學的奠基人法約爾在論證組織中的紀律原則和公平原則時,特別強調“善意”和“公道”。他指出,應當在“紀律是軍隊的主要力量”這句箴言的后面再加上一句“紀律是領導人造就的”?!盁o論哪種社會組織,其紀律狀況都主要取決于其領導人的道德狀況?!焙玫闹贫仍O計,可以在領導人稱職時如虎添翼,在領導人出錯時有效防范,在領導人不利于組織發(fā)展時形成不會造成震蕩的更替機制,尤其是在領導人的失誤造成重大損失之前能夠提供救濟途徑。如何既要充分發(fā)揮領導者的積極作用,又能使領導者得到必要的監(jiān)控。合理的外在的約束限制了領導者的權力欲望,讓他得以在欲望膨脹時保持“審慎”。
審慎作為領導者的重要品質,不是在外力壓迫而生的“收斂”,而是從內(nèi)心自然成長的力量,一種保持明智、清醒、清明的力量。它既能提高領導者的個人境界,也是“員工的心靈不裝假肢”的根本保證。
(摘自《21世紀商業(y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