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在兩會中斷近十年之后的首次復談中取得積極成果,確定從7月份起啟動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游。這是兩會迄今為止在兩岸交流方面所做出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安排,因而受到了兩岸同胞及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這預示著作為20多年來兩岸關系發(fā)展中最活躍因素的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將會獲得新的動力,邁向新的階段。
高效多元的交流管道
目前為止,兩岸交流的管道主要由三個層面構成:民間交流、政黨交流與兩會協商。
從20世紀70年代末兩岸關系逐步解凍開始,兩岸民間經貿文化交流一直是推動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最為穩(wěn)定可靠的力量。在兩岸陷入政治僵局甚至處于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兩岸民間交流仍維系著兩岸某種程度的互動,并在各種困難條件下快速成長,扮演著兩岸關系安全閥與減震器的角色。從2003年“臺商春節(jié)包機”到2008年的節(jié)日包機,兩岸相關行業(yè)組織在兩會商談無法重開的情況下,通過“澳門模式”進行溝通對話,務實解決了兩岸交流中許多涉及公權力的問題,為兩岸關系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在兩岸關系發(fā)展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站在歷史與民族的高度,從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超越數十年的恩怨,在2005年4月成功開辟了兩岸交流的新管道——政黨交流平臺。國共兩黨在這次歷史性會談中達成了“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五項共同愿景”,對未來兩岸關系發(fā)展作出規(guī)劃。此后,兩黨一方面聯合舉辦了三屆大型經貿文化論壇,為兩岸的產、官、學界的深度交流搭建平臺;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兩黨基層黨務交流,使兩岸交流向下扎根。
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兩岸各自得到官方授權的機構,海協會與?;鶗欢仍趦砂督涣髦衅鹬种匾臉蛄汉图~帶作用。1993年,當時的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汪辜會談”,并簽署四項協議,對兩岸關系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推動力。但是,此后由于李登輝1995年訪問美國、1999年拋出“兩國論”及民進黨上臺后拒不接受“九二共識”,兩會聯系管道基本中斷,僅在1998年10月一度通過“汪辜會晤”而短暫恢復接觸。2005年,辜、汪相繼辭世,“汪辜會談”遂成絕響。2008年6月,兩會新任負責人陳云林、江丙坤承接了歷史的重任,讓兩會中斷接觸近十年來的首次復談取得圓滿成果。
在當前兩岸關系新形勢下,除了民間交流將繼續(xù)得到深化外,國共之間的政黨交流也因中國國民黨執(zhí)政后身份的變化而出現更為廣闊的前景。吳伯雄主席受邀訪問大陸,兩黨依循“五項共同愿景”,在“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充分利用雙方過去幾年累積的互信,就兩岸關系中面臨的緊迫問題進行廣泛交流,凝聚共識,對兩會復談并取得成功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未來,國共交流管道將會把重點轉向對兩岸關系發(fā)展重大問題的規(guī)劃上,溝通也將更加注重實效,有助于兩岸縮小分歧,避免因公開爭執(zhí)而出現震蕩。
兩會恢復協商后將成為直接處理兩岸事務的主要窗口。雙方在未來協商議題與步驟上已達成“先經后政、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高度共識。未來,兩會不僅通過聯系安排繼續(xù)開放、擴大和完善兩岸周末包機、大陸居民赴臺旅游,不斷增加航點、班次及大陸游客的配額,逐步向常態(tài)包機過渡,爭取在航線上“截彎取直”,而且會進一步商談貨運包機、海上直航、兩岸投資貿易保障及兩岸金融與農業(yè)合作等議題。可以預見的是,兩會在成功跨出復談第一步后,雙方的聯系將更加緊密,接下來的協商節(jié)奏也將加快,從而取得更多成果。
兩岸交流管道的高效多元,對全面推進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岸經貿關系的新格局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兩岸經貿呈現出以臺商投資為主線、投資帶動貿易、貿易促進投資的特點。但是,由于受到臺當局長期以來的政策限制與人為扭曲,兩岸經貿關系目前仍處于“局部、單向、間接、不平衡”的基本狀況,還有著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Α?/p>
未來幾年,隨著兩岸交流格局的變化,兩岸經貿關系將逐步走向正?;?,并有望在產業(yè)界建立策略合作關系,從功能性一體化逐步過渡到制度性一體化。這一切將極大改變目前主要以制造業(yè)合作為主及“臺灣接單、大陸生產、歐美出口”的模式,促使兩岸經貿關系走向深度互相依賴與融合。這一重大轉變至少將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由“不對稱相互依賴”轉向全面整合。近幾年,臺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依存度一直穩(wěn)定在40%左右,兩岸經貿已成為支撐臺灣經濟仍維持一定增長率的關鍵因素。同一時期,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在國際經濟領域地位的迅速提高,對臺灣資金與技術的需求則呈相對下降之勢。未來,兩岸經濟交流中的市場機制將會得到全面發(fā)揮,一方面過去受到限制的產業(yè)能夠得到迅速發(fā)展,更能反應出兩岸產業(yè)結構的變遷,另一方面大陸資金、產品有序流入島內,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必將大大加快兩岸經濟整合進程。
其二,由數量增長轉向結構升級。近年來,兩岸貿易增幅較為平穩(wěn),臺商對大陸投資增速放緩。按照目前態(tài)勢,兩岸年度貿易額至2010年有望接近2000億。相較于大體可預測的數量增長,兩岸經貿的結構優(yōu)化與產業(yè)升級更值得關注。大陸方面將利用兩岸直航的契機,繼續(xù)加緊吸引臺灣高新技術產業(yè)投資,促使兩岸在金融等服務業(yè)領域的合作取得超常規(guī)發(fā)展,鼓勵臺資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推進兩岸產業(yè)合作優(yōu)化升級,同時引導臺商在不同經濟區(qū)域合理布局,提高兩岸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兩岸如能在共同制定產業(yè)標準等問題上取得進展,則會進一步加快兩岸經貿的結構升級。
其三,由民間交流及單方面鼓勵轉向合作機制的建立。過去20多年來,兩岸經貿主要以民間交流的形式存在。大陸方面從發(fā)展兩岸關系、爭取臺灣民心的角度出發(fā),對兩岸經貿采取一系列積極鼓勵與引導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兩岸經濟關系的發(fā)展。馬英九上臺后,一方面島內經濟積重難返,短期內沒有好的著力點;另一方面國際經濟環(huán)境因油價高漲、美國經濟出現衰退而惡化,其有意通過兩岸經貿的開放激活島內經濟,避免在東亞經濟整合過程中“被邊緣化”,為兩岸和平創(chuàng)造條件。大陸方面從2002年1月開始即倡導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并把它寫入2005年國共兩黨“五項共同愿景”。近期,馬英九也提出以有別于自由貿易協定(FTA)和更緊密的經貿關系安排(CEPA)的“第三模式”——“綜合經濟合作協定”為現實目標,作為兩岸解決金融業(yè)登陸、投資保障及避免雙重征稅等問題的機制。未來,在若干經貿議題取得實質進展、雙方互信基礎增加及兩岸經濟關系逐步走向正?;那闆r下,兩岸以雙方均能接受的名稱與形式,逐步建立經濟合作機制將是可預期的走勢。
文化交流受到高度重視
在臺灣政局出現重大變化、“臺獨”勢力喪失政權資源的大背景下,受兩岸關系整體氣氛改善及兩岸經貿交流與人員往來格局變化的影響,兩岸文化交流將會出現新的熱潮。
大陸方面將會從“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戰(zhàn)略高度出發(fā),利用兩岸關系發(fā)展來之不易的戰(zhàn)略機遇期,大力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基礎與民族認同感。臺灣新執(zhí)政當局無論從政黨競爭立場,還是從促進兩岸關系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都會對民進黨當政時的偏激做法進行撥亂反正,以逐步扭轉“去中國化”運動的消極影響。這將為兩岸加強文化交流提供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與過去相比,這一“文化”的內涵將極大豐富:不僅有古代中國、傳統文化與歷史記憶,而且還會特別關注兩岸同胞現時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風貌,富有現代氣息。從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后臺灣各界的表現來看,兩岸同胞“命運共同體”的感覺會在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氛圍中變得更加強烈。隨著兩岸互動的加深、生活方式的拉近,兩岸民眾在交流中將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兩岸青年與教育交流很有可能是最大亮點。過去相當長時間內,兩岸關系波折不斷,島內政治人物的刻意操弄與挑動當然是直接原因,但兩岸民眾之間了解與互信不足,缺乏共同的生活體驗和歷史情感,卻是更為深層的原因。兩岸青年最沒有包袱,也最善于學習。他們既有相似的體驗,也面臨著共同的問題。當兩岸青年朋友通過大規(guī)模的交流增進互信與感情,做到心手相連,兩岸關系的美好明天就一定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