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按:劉田夫(1908—1998),四川廣安人,曾任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省長。他長期主持廣東省政府的工作,是廣東對外開放三人小組負責人,參與廣東改革開放初期許多重大決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為廣東全面撥亂反正,落實各項政策,探索改革開放和在全國先行一步做了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從1984年開始至1998年期間,筆者多次對劉田夫進行采訪。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特將經他生前修改審定的采訪記錄,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由來
盧荻(以下簡稱盧):劉老,“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結束后不久,您開始主持省政府的工作,是廣東改革開放初期的重大決策者、參與者和見證者。現(xiàn)在,請您回顧一下廣東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由來。
劉田夫(以下簡稱劉):“春江水暖鴨先知”。廣東得風氣之先,改革開放比大陸內地要早一些,1978年在寶安、東莞、順德等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已引進了不少“三來一補”企業(yè)。我們根據(jù)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這一特點,并且研究了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已醞釀建立大規(guī)模出口基地的設想。我先后到寶安縣和珠海縣調查研究,同時還對干部進行考察,物色并確定張勛甫、吳健民等人分別為兩地區(qū)的領導人。1979年1月23日,經請示中央,為了加強對寶安、珠海地區(qū)生產建設的領導,建立出口基地,發(fā)展對外經濟貿易,省委作出決定,將寶安縣改為深圳市,珠??h改為珠海市,成立兩市市委,任命張勛甫、方苞為深圳市委書記、副書記,吳健民、麥庚安為珠海市委書記、副書記。3月5日,國務院批復省革委會,同意兩縣改設為市。
當時省委、省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人對改革開放意見基本是一致的。當然,改革開放究竟搞到什么程度,各人的看法或多或少是有差異的。
盧:1979年春,對廣東而言,這是值得濃墨重彩大書特書的。特別是4月1、2日,省委常委會議對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劉:春節(jié)過后不久,廣東省委就接到中央辦公廳的通知,說中央準備召開工作會議,要求廣東起草準備向中央?yún)R報的材料。據(jù)此,省委常委、秘書長楊應彬組織班子于3月31日撰寫出《關于廣東經濟工作的匯報材料》(送審稿)。4月1日下午,楊尚昆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討論這個材料。
4月2日下午,在楊尚昆主持下,省委再次召開常委會議。會上,大家對匯報材料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吳南生提議向中央提出如何把廣東搞活的問題。他說:(1)廣東的位置。國家如何在物資、技術、旅游方面為廣東創(chuàng)造條件。臺灣、香港、新加坡為什么發(fā)展這么快?它本身引進了這些條件,才能發(fā)展。從全國看,最有利是廣東。(2)從廣東說壓力很大。搞了30年搞成這個樣子,說人家是反動統(tǒng)治都搞成那樣。這是個壓力,不改變不行。習(仲勛)、楊(尚昆)在這里,還搞不上去,那怎么辦?習仲勛深有感觸地說:“就是,廣東這么好的條件,再不上去,作為一個黨員心也不安?!?/p>
大家認為,廣東發(fā)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很多,但也有它的短處和弱點。要揚長避短,發(fā)揮廣東優(yōu)勢,避開弱點,其根本出路在于中央放權,擴大地方自主權限,讓我們搞活,抓住國際第三次產業(yè)結構大調整的有利時機,充分發(fā)揮廣東的優(yōu)勢,讓我們大膽去闖,大膽去干,在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中先行一步。省委作出了請求中央下放權力,讓廣東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以及試辦貿易合作區(qū)(后改為經濟特區(qū))的戰(zhàn)略決策。
大家認為,從廣東所處的地理位置,國家對廣東的要求和海外華僑的期望,希望我們能先走一步,如同下棋一樣先走一步。大家認為,中心是要求中央充分利用廣東毗鄰港澳、華僑眾多的有利條件,允許廣東在開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方面先走一步。為此,要求中央多給廣東一點權(審批權)和錢(外匯)。在赴京匯報中,要講清廣東的有利條件,先走一步可以為全國提供經驗;先讓地方松動一些,將來中央拿的外匯可能更多一些;廣東市場長期緊張,不給我們一定的權力和外匯,這個現(xiàn)實問題就解決不了。
鑒于來不及正式寫成報告,常委決定,由王全國根據(jù)常委討論的意見,向中央作口頭匯報。會議的另一項內容就是楊應彬等人根據(jù)上次常委會意見,修改形成了《關于廣東經濟工作的情況、想法和要求》,當天發(fā)給到會常委和省革委會副主任。常委決定不再討論,由楊應彬按習仲勛所提意見進行修改,送習仲勛審定;其他常委和副主任如有修改意見,可直接告訴楊應彬。
會議還提出在深圳、珠海、汕頭設立對外加工貿易區(qū)。開辦經濟性特區(qū),國外早有先例。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設立的出口加工區(qū)、自由貿易區(qū),有效地進行對外經濟貿易和技術交流。與海外有廣泛接觸的廣東各級領導干部,對海外辦特區(qū)的做法,或多或少有一些了解。當時,廣東省委對在深圳、珠海、汕頭搞出口工業(yè)區(qū)的名稱一時還定不下來,叫“出口加工區(qū)”,會與臺灣的名稱一樣,叫“自由貿易區(qū)”,又怕被認為是搞資本主義,叫“貿易出口區(qū)”,那又不像。因此暫定名為“貿易合作區(qū)”。
習仲勛認為試辦貿易合作區(qū)富有創(chuàng)意,決定將這一大膽設想在中央工作會議期間向中央領導作口頭匯報。據(jù)習仲勛后來回憶,這次會議“確認根本的出路還是希望中央給廣東放權,抓住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讓廣東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在四化建設中先走一步”。
4月1、2日省委召開的這兩次常委會議,是以習仲勛為“班長”的廣東省委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j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解放思想,開動機器,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的產物。
盧: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期間,鄧小平是怎樣接納廣東省富有創(chuàng)意的提議,確定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和試辦特區(qū),并希望廣東“殺出一條血路來”的?
劉:廣東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的是習仲勛和王全國。在直接向中央領導同志作匯報時,習仲勛鄭重其事地說,我們省委討論過,這次來開會,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在四個現(xiàn)代化中先走一走.他還講,如果廣東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可能幾年就搞上去了,但是在現(xiàn)在的體制下,就不容易上去。他的提議,中央領導同志很重視。小平同志十分贊同和支持廣東舉辦出口加工區(qū)的設想。當他聽到加工區(qū)名稱難以確定時,就一錘定音地說:還是叫特區(qū)好,陜甘寧開始就叫特區(qū)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根據(jù)小平同志的倡議,中央正式討論了這一重大問題,并形成《關于大力發(fā)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黨中央和國務院還決定派主管這方面工作的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率工作組前來廣東、福建,和兩省省委一起研究,共同起草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文件。
仲勛和全國同志回到廣州之后,5月3日召開省委常委會議,傳達中央工作會議精神。仲勛在傳達時指出,搞現(xiàn)代化“不能離開中國實情,只能搞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要走出一條中國式現(xiàn)代化道路來,小平說要殺出一條血路來”。我聽了傳達,并認真看了文件之后,感到無比興奮,覺得大有奔頭了。
盧:中央〔1979〕50號這一歷史文件是怎樣形成的?您參與了哪些工作?
劉:5月初,為迎接以谷牧為首的中央工作組的到來,我們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并且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起草《匯報提綱》和《關于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出口特區(qū)的初步設想》。
5月11日,谷牧同志帶領中央工作組抵達廣東,指導幫助省委起草文件。14日,谷牧在珠島賓館聽取了我們的詳細匯報并作了指示。
我們的匯報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中初步設想的幾點內容是:(一)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限。(二)擴大外匯收入的地方分成比例。(三)試辦出口特區(qū),進行單獨管理,利用外商資金、技術和設備,發(fā)展我國出口產品。(四)補償貿易、來料加工等需由國內配套的少量基建投資和三大材料,建議由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發(fā)放貸款。今年先撥給基建??钯J款1億元,外匯貸款1億美元。(五)幫助和支持廣東克服國民經濟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改變農業(yè)的落后面貌,扭轉電力、燃料和交通運輸?shù)木o張狀況。
谷牧認真聽取了我們匯報之后,發(fā)表意見,他希望廣東改革要快一些,“要殺出一條血路,創(chuàng)造經驗”。廣東要比中央最近的那些決定更開放一些。
翌日,我繼續(xù)和谷牧等同志研究起草文件之事。在談到外商是否愿意到中國投資問題上,我說,西德的商人就看到兩霸爭奪的重點在歐洲,一打起仗來,說完蛋就完蛋,而中國這么大,政治上穩(wěn)定,又安定團結,金融市場也很穩(wěn)定,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有遠見的外商很可能愿到中國辦企業(yè)。大家在議論中認為,中國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市場很大,加上政治穩(wěn)定,只要我們實行開放政策,保證外商有利可圖,他們是愿意來中國投資的。
5月16日,我陪同谷牧視察珠海市。我們先乘車到達順德,下午抵達中山縣的翠亨村,參觀了孫中山先生的故居,聽了孫中山54年前的一段講話錄音。這位革命先行者救國救民的思想和偉大業(yè)績,給我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晚上,我和珠海市吳健民等同志向谷牧作匯報。谷牧感慨萬千地說,和港澳“對比之下,我們落后了”?!岸嗄陙砦覀冊诔了癄顟B(tài),現(xiàn)在到了覺醒的時候了”。“看了你們這里的形勢,更加覺得中央下決心解決廣東的體制問題十分必要”。接著,他對廣東以及深圳、珠海的體制改革,深圳、珠海的城市規(guī)劃和邊防向后撤等問題,作了明確的指示。他希望廣東充分利用沿海的有利條件,發(fā)展成為“東方大工業(yè)區(qū)”。
5月20日,谷牧再次在珠島賓館和習仲勛、楊尚昆、我、王全國、曾定石等同志一起交換起草文件的意見。谷牧發(fā)表談話,要點為:
一、中央決定廣東先走一步,搞快一點,是完全正確的。港澳離我們這么近,絕大多數(shù)的居民是廣東人,他們那里已沒有發(fā)展余地,廣東從香港引進技術,搞來料加工,利用我們的廉價勞動力,很有前途。我們應當很有信心來利用港澳的條件,加快我們的建設步伐。目標第一是爭取超額完成5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二是三五年內把被日本、臺灣奪去的香港市場奪回來。第三,提出何時達到港澳現(xiàn)在的出口水平。
二、中央對廣東實行財政大包干的辦法。包干的基數(shù),可按去年或今年的實績,5年不變,到1985年要做出貢獻。外貿出口增長部分的外匯,中央和省三、七分成。除了鐵路、郵電、港口、軍工、海關等以外,干干凈凈大包干。
三、加快發(fā)展步伐。除了政策、體制以外,還要很快趕上國內外的先進工業(yè)水平,要到港澳市場、國際市場上去闖,根據(jù)商品經濟的規(guī)律安排生產,以很快適應港澳市場的需要。
四、你們要有信心有決心執(zhí)行中央這個決定,在技術隊伍、技術資料以及意識形態(tài)上做好準備,穩(wěn)步前進。還有走私問題要警惕,要堅決打擊。
根據(jù)谷牧和大家的意見,次日,專門班子突擊修改整理,拿出文件初稿。我們一再修改,并經省委常委討論,5月25日,由我最后定稿。谷牧、中央工作組和省委、省革委會的負責同志都為這一文件的起草,傾注了智慧和心血??梢赃@樣說,這份文件是集體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7月15日,黨中央和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暨福建省委的兩個報告(即中央50號文件)。中央這項重大決策,拉開了廣東改革開放的序幕!它備受廣東、福建兩省人民熱烈歡迎,在國內外,特別是港澳地區(qū)和海外僑胞中,引起強烈反應,海外同胞紛紛表示要以實際行動支援家鄉(xiāng)建設。
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
盧:省委三人小組在什么時候成立?做了哪些工作?
劉:中央50號文件下達后,省委為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成立了由我和王全國、吳南生組成的三人小組,并成立省經濟工作辦公會議,成員除我們三人外,還有薛光軍、范希賢、黃靜波、曾定石等同志。
9月間,省委召開地委書記會。9月18日,我就廣東如何貫徹落實中央50號文件,特別是如何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在會上作了發(fā)言,主要意思是:
第一,中央50號文件確定廣東到1990年外匯收入達到100億美元,趕上和超過香港目前的出口水平,這是個很艱巨的任務和很高的要求,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中央確定廣東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要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活動,必須實行對內的經濟體制改革,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對內經濟體制改革是關鍵。
第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發(fā)展生產力。改革要沖破條條框框的束縛。一是?。ǖ兀⑹?、縣、企業(yè)、社隊要有一定的自主權,特別是企業(yè)、社隊要有更多的自主權。二是要實行計劃調節(jié)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就是在制定各級計劃的同時,充分利用價格規(guī)律的作用、商品貨幣的作用,充分利用價格、利率、稅率等各種經濟杠桿來指導生產,指導建設,調節(jié)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使之適應社會的需要,促使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地發(fā)展。三是精簡各級行政機構,加強經濟組織(企業(yè)或公司)。
第三,廣東經濟體制改革,因實行全面大改的條件尚未成熟,所以先作如下改革:一是擴大企業(yè)的自主權,各地要搞積極一些,步伐要快一點。二是關于財政體制改革,省財政廳提出了增收分成和定額分成兩個方案,全省地、市、縣可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選擇其中一種,不必一刀切。三是各地很關心外匯分成,省已下決心給地方留成。
我提出的這些改革設想,已打破了過去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體制、統(tǒng)收統(tǒng)支的財政體制、統(tǒng)進統(tǒng)出的外貿體制、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商業(yè)流通體制。這些改革措施,當然是初步的、不成熟的,但當時無現(xiàn)成經驗可供借鑒,全靠我們摸著石頭過河,已稱得上是大膽的嘗試了。
盧:當時省委對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意見比較一致,但對具體方針和做法,即究竟是小搞還是中搞、大搞,認識是否一致?
劉:由于是新事物,大家對中央的重大決策,一時認識不一致是難免的。1979年9月,谷牧陪同丹麥女王瑪格麗特訪問廣州,我們向他匯報了廣東貫徹執(zhí)行中央50號文件的情況。
關于我們請示是小搞、中搞還是大搞的方針問題,谷牧指出,中央是要廣東先行一步,要廣東大搞,小腳女人小步走就起不了這個作用。廣東要快馬加鞭,搶時間走在全國的前面。廣東除了要把本身的經濟很快搞上去之外,還負有創(chuàng)造經驗、闖路子的任務。
關于特區(qū)怎樣搞法的問題,谷牧指出,一個是要立法,要組織力量突擊搞出來,北京派專家來幫助;第二是要有實際行動,搞幾個樣板,通過實踐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充實。要拿樣板來說話、宣傳。
谷牧還要求我和全國、南生組成的三人小組要形成拳頭,深圳、珠海兩個特區(qū)請示的問題,三五天要解決。要趕快成立對外經濟工作委員會,對省的對外經濟工作實行一元化領導。他還希望我們“要有點孫悟空的精神,受條條框框束縛不行”,要搞活。
谷牧這次談話,使我們更進一步明確了廣東先走一步的重要意義和實施辦法,對我們打破條條框框的桎梏,大膽地去闖出一條新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推動創(chuàng)辦蛇口出口工業(yè)區(qū)
盧:當年您是怎樣與國家交通部部長葉飛、副部長曾生以及袁庚等人商定創(chuàng)辦蛇口出口工業(yè)區(qū)的?
劉:1978年11月22日,國家交通部駐香港招商局常務副董事長袁庚同志來找我,向我介紹招商局打算在廣東寶安鄰近香港的沿海地帶籌建出口工業(yè)區(qū),建立一批與交通航運有關的工業(yè)企業(yè)的構想.
我和袁庚是老相識。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任兩廣縱隊政治部副主任,他任司令部作戰(zhàn)科科長、炮兵團長,時有來往。我聽了袁庚的介紹之后,感到十分振奮,覺得他們的構想很有膽識、很有氣魄,和我們建立出口特區(qū)的設想不謀而合。當時,我正為辦出口基地而操心,老是考慮如何開局,樹立幾個樣板的問題,現(xiàn)在招商局主動找上門來,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當即表示鼎力支持,他們有什么困難盡管提出來,我想辦法幫助解決。袁庚聽了我的表態(tài),開心地笑著說:“曾生同志曾經向我交代,在廣東寶安籌建工業(yè)區(qū)之事,如果劉田夫同志支持就干,不支持就不干?!蔽艺f:“這是大好事,有利于國家和廣東現(xiàn)代化建設,我當然支持!”
盧:廣東與交通部何時轉入實質性商談的?
劉:1978年12月18日,葉飛、曾生抵達廣州,跟我們商談籌建工業(yè)區(qū)的問題,國家經委郭洪濤副主任和袁庚等同志也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已轉入實質性商談,主要是討論工業(yè)區(qū)的地址,初期用地面積,原材料、產品購銷,境外技術人員進出工業(yè)區(qū)的手續(xù),初期所需非技術工人數(shù)額等問題。經雙方商定,工業(yè)區(qū)地址在寶安縣沙頭角、蛇口、大鵬三個公社中選擇一處。我表示,征地、用地、拆遷、基建、招工等問題,凡是在廣東省革委會權力范圍內能解決的問題,我們責無旁貸,全力幫助解決。接著,省革委會辦公廳和招商局的同志,先后到蛇口、沙頭角、鹽田、大鵬地區(qū)作實地考察,通過比較選擇,他們認為在蛇口興建工業(yè)區(qū)有利條件較多。經共同研究,廣東省革委會和交通部于1979年l月6 日聯(lián)名寫報告上報國務院。
1月31日,交通部副部長彭德清和袁庚到中南海向李先念、谷牧匯報開發(fā)蛇口工業(yè)區(qū)的構想。李先念、谷牧聽了匯報,很感興趣,十分支持交通部的構想。李先念在答應給招商局劃地之后說:“現(xiàn)在就是要把香港外匯和國內結合起來”,“我想不給你們錢買船、建港,你們自己去解決,生死存亡你們自己管,你們自己去奮斗”。他在報告上批示:“擬同意,請谷牧同志召集有關同志議一下,就照此辦理?!?/p>
2月2日,谷牧召集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開會,研究如何落實李先念的批示。在袁庚介紹開發(fā)蛇口構想之后,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說:我們本來早就想把珠海和寶安兩個縣開放。他和同是計委副主任的顧明又接著說:這個地方主要應以出口為主,外銷還外債,國家不給錢;參考幾個國家的自由貿易區(qū),要搞出一個法律來。谷牧最后說:你(指袁庚——筆者注)回去和習仲勛、劉田夫同志商量,不要說按香港的辦法辦,實際上也不能按國內辦法辦。要給你們方便,不怕你們多賺錢。小平同志認為不僅寶安、珠??h可以搞,廣東、福建的其他縣也都可以搞。
2月8日,袁庚從北京飛回廣州,向我和李建安等傳達李先念、谷牧的批示和谷牧在研究落實上述批示的會議上的講話精神。雙方著重商談了工業(yè)區(qū)的供水供電問題。我聽了傳達之后,感到國務院會議給我們提供了幾個很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央早就想把寶安、珠海開放;二是要參照外國自由貿易區(qū)搞出一個法律來;三是小平同志認為不僅寶安、珠??h可以搞,廣東、福建的其他縣也都可以搞。
我和習仲勛都認為李先念、谷牧的指示很重要,因此以省委辦公廳粵辦字〔1979〕14號文件形式下發(fā)。這一文件對于廣東向中央提出先走一步和試辦特區(qū),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1979年上半年,蛇口工業(yè)區(qū)進入緊張的勘測設計階段,各路施工隊伍陸續(xù)進入施工現(xiàn)場。7月20日,工業(yè)區(qū)破土動工。同年11月18日,廣東省、深圳市與招商局三方代表在廣州簽訂了《關于經營蛇口工業(yè)區(qū)的內部協(xié)議》。
1981年2月25日下午,省委負責人在廣州聽取了袁庚關于蛇口工業(yè)區(qū)當前急待解決的幾個問題的匯報,并進行了討論。會上,袁庚提出急待解決的問題,包括重申蛇口工業(yè)區(qū)進口區(qū)內生產建設所需的設備、原材料和部分必需的生活資料,以及出口區(qū)內生產的產品,實行免稅,開放蛇口港口等問題。任仲夷在講話中強調,各部門對建設特區(qū)都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只要能辦到的,有利于特區(qū)建設、符合經濟特區(qū)管理條例精神的,都要多開綠燈;并表示,只要省委能辦到的問題一定幫助解決。屬于中央才能解決的,我們共同向中央請示。我在講話中也盡量滿足了袁庚提出的要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fā)展,蛇口工業(yè)區(qū)碰到的問題越來越多。為了擺脫條條塊塊的牽制和束縛,蛇口工業(yè)區(qū)一再地要求授予更多的自主權。這些要求得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廣東省的大力支持。
在蛇口工業(yè)區(qū)籌建和開發(fā)過程中,我曾多次前往考察,袁庚同我直接聯(lián)系,他們遇到難題也隨時來找我,我及時幫助他們解決。省政府先后批準關于設立蛇口工業(yè)區(qū)口岸、蛇口工業(yè)區(qū)與香港通航等文件,為他們順利開展工作創(chuàng)造條件。
袁庚后來感慨地說:“蛇口曾經有過10年的輝煌,創(chuàng)造了一種與外界不同的經濟政治環(huán)境,成為一方熱土。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最重要還是由于中央和省的支持。那時候,胡耀邦、趙紫陽、萬里、谷牧、胡啟立、任仲夷、劉田夫他們對蛇口的關心真是沒得說?!?袁庚在蛇口苦干實干十多年,他跟廣東地方領導干部接觸聯(lián)系不少,但他僅列舉任仲夷和我。這說明仲夷同志和我確實是為蛇口工業(yè)區(qū)的創(chuàng)辦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
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出口工業(yè)區(qū),蛇口工業(yè)區(qū)的開發(fā),走的是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帶有很大的風險性。但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已被稱之為“蛇口模式”。
1984年2月27日,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同志在向中央所作的《關于陪同鄧小平同志視察廣東、福建、上海的情況報告》中指出:1979年12月份,我任國務院副總理時,曾帶領國防工辦幾個部長到蛇口考察,以確定如何支持和幫助交通部招商局開發(fā)蛇口工業(yè)區(qū)的方案。那時,蛇口是一片海灘和荒山,路面坑坑洼洼,連廁所和洗臉水也沒有。這次陪同小平同志視察,深圳和蛇口的面貌就大不一樣了,高層建筑林立,道路四通八達,萬噸級碼頭、直升飛機機場開通使用,電訊、供水、供電、防洪、供氣和處理污水等初具規(guī)模,一個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新城在我國南海前沿崛起??吹竭@些,心情十分興奮。不禁想起一句古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我覺得王震的評價是非??陀^和中肯的。 (待續(xù))(責任編輯 汪文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