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6單元。)
【案例背景】“長文短教,短文深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常用的方法?!队洺刑焖乱褂巍肥瞧∑肺模匀粦撌嵌涛纳罱?。這篇文言文,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傳達出微妙復雜的心境。此文深教的著眼點,我定位為引導學生深刻體會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教學預設時,課堂程序主要設計為三個大環(huán)節(jié):一、讀順(讀得通順,力求字正腔圓);二、讀懂(掃除文字障礙,讀懂字面意思);三、讀透(走近蘇軾,體會蘇軾微妙復雜的心境)。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讀透”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了引導學生讀透課文,我采用品讀文章重點詞句和引入相關資料相結合的方式。本以為,課堂會循著我的預設思路有條不紊地開展,但是,在課堂教學時,意外卻不期而至。
【案例描述】課堂進入了“讀透”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為了引導學生讀懂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情感,我作了如下設計。
●文章中,作者發(fā)出感慨,哪一句直接表明他的感慨?關鍵是哪個字?
我先拋出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快找出了答案:“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關鍵字是‘閑’?!苯又?,我引導學生體會“閑”字的內(nèi)涵。先讓學生給“閑”字組詞,再讓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文中“閑”字所傳達的情感,它和哪個詞語的意思比較接近?這個問題有難度,學生的回答雖有些意思,但都與文本隔著一層,未能真正講透。
見此情形,我開始引入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1.背景介紹(旨在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明白蘇軾歷經(jīng)生死大劫,在黃州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2.蘇軾寫于黃州的詞句(旨在讓學生感受蘇軾在黃州寂寞、凄涼的心境)。3.蘇軾的儒家理想(旨在讓學生明白蘇軾有政治上的遠大抱負,有著堅守精神。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使蘇軾的心中充滿了憂傷、寂寞和凄涼)。
●這種心情下,如何理解蘇軾月夜游寺的行為?
接著,我把學生引回到文本,提出以上疑問,學生很自然地回答:“是一種排遣、發(fā)泄?!蔽已a充:“文中蘇軾的心中充滿了憂傷凄涼,抒發(fā)了貶謫的悲涼和人生的感慨?!睂W生感受到了蘇軾憂傷、寂寞、凄涼的心境后,我便接著引導學生感受蘇軾的曠達樂觀。我引入資料:儒道的隱逸觀(旨在讓學生感受蘇軾的曠達樂觀)。
●被貶于黃州困苦境遇中的蘇軾,傳達給我們的情感僅僅只是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嗎?
同樣,我把學生引回到文本,又提出疑問。于是,就有一些學生回答:有喜悅之情,我感受到了蘇軾的曠達樂觀。見學生循著我的引導答出了我所需要的答案,我很高興。于是,我對“閑”字進行了小結:“‘閑’既表明自己有著閑情逸致,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從而,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曠達樂觀?!?/p>
就在我準備再通過品讀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描寫景物的句子來進一步感受蘇軾的心境時,課堂出現(xiàn)了意外。有學生舉手說:“文章中,讀不出蘇軾悠閑喜悅、曠達樂觀的一面,相反,文中蘇軾的心境是憂傷悲涼、郁憤難平的,作者含蓄地發(fā)著心中的牢騷?!?/p>
我一愣,忙請他陳述理由。這位學生是班中的語文尖子,知識面廣,文本也鉆得深,曾一集不漏地看完康震教授主講的《百家講壇(蘇軾)》節(jié)目,對蘇軾有一定的了解。他說:“蘇軾是個曠達樂觀的人,比如《水調(diào)歌頭》這首詞就體現(xiàn)了他的豁達。但在《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文中,他傳達出的心境是悲楚辛酸、郁憤難平的,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句,是出現(xiàn)在文章最后的,是全文的中心句,最能傳達作者情感。“閑人”什么意思?“閑人”就是不能為世所用的人,蘇軾有才華難以施展,有抱負難以實現(xiàn),他以“閑人”自詡,不是表達自己的悲憤之情嗎?”
話音剛落,班中立即響起了一陣掌聲,好多學生點頭贊許。確實,他分析得挺有道理,回想自己研讀課文時,不也認為作者在文中表達了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嗎?只是后來看了教學用書和相關的資料,才把蘇軾在文中體現(xiàn)的心境理解成: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文學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元的,“知人論世”是一種解讀的方法,“著眼于文本”更是一種解讀的方法。于是,我決定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循著這位學生的發(fā)言繼續(xù)深入下去。我說:“剛才好多同學認為文中作者的心境是憂傷悲涼、郁憤難平的,他抒發(fā)的只是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而沒有傳達出悠閑喜悅的心境,沒有表現(xiàn)出曠達樂觀的情懷。那文章傳達出的作者的心境究竟是怎樣的?請同學們再次細細品讀課文,抓住關鍵的字句進行分析。”
學生再次朗讀,幾分鐘后,開始發(fā)言。
生1:我認為作者的心境應該是悲涼的。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色調(diào)幽冷,雖富有詩意,卻給人以凄清寂冷之感。如果作者要表達自己悠閑喜悅的心境,那畫面的色調(diào)應該暖色一些。
生2:我認為作者的心境應該是悲涼孤苦的?!澳顭o與為樂者”,表明作者的心是孤獨的,既然是孤獨的,又能有多少快樂呢?“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不尋別人只尋張懷民。只因張懷民與他同是天涯淪落人,兩人同病相憐,互寬互勉。
生3:我認為作者是有欣喜之情的。至少他看到皎潔的月光是高興的,“月色入戶,欣然起行”,“欣然”一詞,直截了當?shù)伢w現(xiàn)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生4:我認為作者有一顆閑適的心。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語言優(yōu)美,意境空靈,如果沒有一顆閑適的心,又怎能描繪出如此至純至美的畫面呢?
…………
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他們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臨近下課,我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覺得文章傳達出的情感是微妙復雜的,既有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也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不過,‘賞月的欣喜’與‘漫步的悠閑’這兩種情緒是淡淡的,是短暫的;‘人生的感慨’與‘貶謫的悲涼’則是作者的情感基調(diào),是自始至終流露在字里行間的。當然,文學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元的,只要有理有據(jù),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p>
【案例反思】
●課堂教學要重預設。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因為教學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必須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與安排,因此教師上課前至少要明確6個問題:1.這節(jié)課我要教什么?2.這節(jié)課的學習,要求學生達到怎樣的目標?3.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的教學程序如何安排?4.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5.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師生如何互動?6.學生學這篇文章會遇到哪些困難?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引導學生深刻感受作者在文中所傳達的情感。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做了精心預設,通過品讀文本與引入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一步步感受作者的心境。在這過程中,我受《教師參考用書》和一些習題的影響,把作者的心境理解為“人生的感慨、貶謫的悲涼、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并想盡方法把學生朝這個方向引導。其實,只要學生感受到作者寂寞、凄涼、憂傷以及自我排遣的心境就行了。再者,引入的資料多了一些,使學生在沒有讀懂文本之前,就已有了一個橫在他們與文本之間的結論。
●課堂教學更重生成。當課堂出現(xiàn)意外事件時,我們?nèi)粞b聾作啞,則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若否定批評,則會泯滅學生的智慧火花。教學這篇文章時,本來我準備通過品讀文中的景物描寫來進一步感受蘇軾的心境,可是,那位學生的發(fā)言讓我只能調(diào)整教學進程。這樣一來,學生覺得得到了老師的尊重,思維容易被激活?;叵氡竟?jié)課中出現(xiàn)的意外事件及其處理方式,我認為,要想讓課堂生成更精彩,應該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當課堂出現(xiàn)意外事件時,我們一定要冷靜沉著,相信自己能夠應對這一切,能夠從容指導學生。第二,要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說出個人的見解時,我們的態(tài)度要真誠,要溫和,并善于引導。第三,教師要有扎實的教育教學功底。學習不僅是學生的事情,也應該是教師的必修課,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經(jīng)驗與知識,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興縣高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