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計思想
1.教材分析
“梯形的中位線”是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3.6 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線第二課時,是在學習了三角形中位線性質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的.梯形中位線性質是梯形的重要性質,是今后有關計算和論證的重要依據(jù).作為性質教學課,對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jīng)初步掌握了三角形中位線的性質及其應用,以此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多探索,多動腦,促進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交流.性質的探究過程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考查,而八年級學生類比、猜想、分析、歸納的思維方法和運用數(shù)學思想的意識比較薄弱,預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較欠缺,自學較困難.
3.教學策略
“梯形的中位線”這節(jié)課是安排在“三角形的中位線”之后,教材反映在字面上的內容較少,僅一個操作、一個概念、一個性質、一個例題而已,為了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容量和思維容量,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抓住“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梯形”這一知識生長點,通過類比、變式的方法,設計富有探究性的問題系列,力求形成“創(chuàng)設情境——建立模型——實驗探究——推理論證——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探究性教學過程.
二、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梯形中位線的概念、性質.
2.會利用梯形中位線的性質解決有關問題.
3.經(jīng)歷探索梯形中位線性質的過程,滲透轉化、類比、運動與變化等數(shù)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分析、類比、猜想、歸納等思維方法.
4.通過梯形中位線性質的推理論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意識、合作精神,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梯形的中位線性質及其應用.
難點:梯形的中位線性質的推理論證.
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含有梯形中位線的梯形硬紙片.
五、 教學過程
1.設計“最近發(fā)展區(qū)”,類比引入梯形中位線
(幾何畫板:如圖1,投影△ABC及其中位線EF.)
師:請看圖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線?它有哪些性質?從位置和數(shù)量上回答.
生:連接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線;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幾何畫板:如圖2,動畫演示點D從點A出發(fā),沿BC方向向右平移,△ABC變化為梯形ABCD,點F也隨之向右平移,得到圖3.)
師:數(shù)學中的很多圖形都是相互關聯(lián)的,由動畫演示,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為0的三角形.觀察圖3,通過類比,你認為應該給線段EF取個什么名字合適?
生:梯形的中位線.
師:數(shù)學中的概念是不能僅靠觀察來描述,類比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我們應該怎樣給梯形的中位線下定義呢?
生:連接梯形兩腰中點的線段叫做梯形的中位線.
師: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梯形的中位線.
(板書課題:梯形的中位線.)
[設計意圖:改變課本直接給出定義的做法,抓住三角形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梯形(上底為0)這一點,在復習三角形中位線的概念及其性質的基礎上,巧妙地借助幾何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通過類比、擴展,讓學生給梯形的中位線下定義,并為下一步探索梯形中位線性質埋下伏筆,符合知識“最近發(fā)展區(qū)”的主動建構過程.]
2.構建數(shù)學模型,觀察猜想性質
師: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業(yè)余愛好,大家下過跳棋嗎?
生:下過.(課件:出示跳棋棋盤圖.)
師:棋盤上的各個點之間是等距離的,行與行之間是平行的,我們不妨把兩個點之間的距離看作單位長度1,你能找出棋盤上蘊涵著的圖形嗎?
生:棋盤上的點組成了三角形、四邊形、梯形等很多圖形.
(課件:出示圖4.)
師:非常好!利用這個圖形,能體現(xiàn)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的三角形中位線的有關知識嗎?請你說說.
生:能,圖中中位線是一個單位長度,第三邊是兩個單位長度,三角形的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第三邊的一半.
師:棋盤中哪些點組成了梯形和它的中位線?請你到屏幕前找出來.
(生到屏幕前找圖形;課件:出示圖5、圖6.)
師: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存在位置和數(shù)量上的關系,梯形中位線有沒有類似的性質呢?請結合圖形加以說明.
生:圖5中中位線的長為2,上、下底分別為1、3,上、下底之和為4,梯形的中位線正好等于兩底和的一半.
生:圖6中中位線的長為3,上、下底分別為2、4,上、下底之和為6,體現(xiàn)了梯形的中位線等于兩底和的一半.
[設計意圖:變直接拋出性質為“創(chuàng)設情境——數(shù)學建?!^察猜想”過程,凸顯探究、發(fā)現(xiàn)性質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猜想能力.]
師:很好!你們還能在棋盤中找出其他含有梯形中位線的圖形嗎?是不是還有上面的發(fā)現(xiàn)?
生:能!(學生走到屏幕前找出圖形,教師出示圖7)這個圖和圖5形狀一樣,但位置不同.
師:很好!這位同學不受束縛,敢于創(chuàng)新,找到的梯形位置有所突破.以上我們發(fā)現(xiàn)的都是等腰梯形,同學們還能找到不同形狀的梯形及其中位線嗎?
生:能?。▽W生走到屏幕前找出圖形,教師出示圖8.)這是一個直角梯形,中位線的長為1.5,上、下底分別為1、2,上、下底之和為3,仍然體現(xiàn)了梯形的中位線等于兩底和的一半.
[設計意圖:通過變換角度,尋找形狀各異的梯形,可以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師:由此我們得到一個什么猜想?
生:梯形的中位線平行于兩底,且等于兩底和的一半.
3.借助幾何畫板,動態(tài)驗證性質
師:在特殊圖形中得到的猜想不一定具有一般性.我們可借助幾何畫板來檢驗我們的猜想是否具有一般性.
(課件:出示圖9,在幾何畫板中拖動梯形的各個頂點,利用幾何畫板計算功能顯示梯形中位線、上底+下底、■的數(shù)值變化.)
師:在梯形形狀和大小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梯形中位線(mEF)、上底+下底(mAD+mBC)都在變化,但的值始終沒有發(fā)生變化.
[設計意圖:借助幾何畫板的計算功能發(fā)現(xiàn)變中有不變,從數(shù)學實驗的視角驗證了猜想的正確性.]
4.依托操作活動,推理論證性質
師:通過幾何畫板的動態(tài)演示,我們從實驗的角度發(fā)現(xiàn)我們的猜想是正確的.但我們數(shù)學中的猜想還需經(jīng)過推理論證才能說明其正確性.要證明此猜想,首先要將該猜想用數(shù)學語言表述出來,怎么表述呢?
生:已知,(如圖10)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說明:(1)EF∥BC;(2)EF= BC+AD).
師:觀察結論的特征,你能想到要證梯形中位線問題需要轉化成什么問題?轉化的關鍵是什么?
生:應該轉化為我們學過的三角形中位線問題.
師:怎樣添加輔助線才能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呢?請大家獨立思考.
(讓學生獨立思考大約3分鐘.)
[設計意圖:通過創(chuàng)設獨立思考及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感知了困難、嘗試了困難,為進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
師:請大家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含有梯形中位線的梯形硬紙片,以4人小組為單位,動手操作,試把梯形硬紙片剪成兩部分,使分成的兩部分能拼成一個三角形.
(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活動,教師一方面作為組織者加強巡視,及時捕捉各組的信息,一方面作為合作者積極參與學生的討論,及時了解學生遇到的困難,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請學生到前面說明拼圖的方法,如圖11.)
[設計意圖:通過設置拼圖活動和合作交流的過程,為添加輔助線把梯形中位線轉化為三角形中位線做好鋪墊.]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你能添加輔助線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嗎?
生:能!連接AF并延長交BC的延長線于點G,那梯形的中位線EF就變?yōu)椤鰽BG的中位線.
師:非常好!你們會說明猜想的正確性了嗎?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把推理的過程寫出來,其他同學在下面完成.
(一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下面完成.)
5.編制變式訓練,優(yōu)化思維品質
例1:如圖12,梯子各橫木間互相平行,且A1A2=A2A3=A3A4=A4A5,B1B2=B2B3=B3B4=B4B5.已知橫木A1B1=48cm,A5B5=32cm.求橫木A2B2、A3B3 、A4B4的長.
變式1若A1B1=48cm,A2B2=44cm.求橫木A3B3 、A4B4 、A5B5的長.
變式2若A1B1=48cm,A4B4=36cm.求橫木A2B2 、A2B2 、A5B5的長.
變式3若A1B1+ A5B5=80cm,求A2B2+A4B4的長.
[設計意圖:抓住性質的條件“中點”這一特征,通過增加中點的個數(shù)、改變線段的角色(已知或未知)等來建構問題的梯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從復雜圖形中分解基本圖形的能力.]
6.模擬數(shù)學實驗,培養(yǎng)應用意識
例2:一場大雪過后,天氣變晴.由于受太陽直接照射,一堆被深雪覆蓋的木材(木材的粗細相對均勻,整堆木材的橫截面成梯形狀)漸漸露出了頂層(如圖13),若該堆木材共有6層.請根據(jù)現(xiàn)有的信息,試估計這堆木材的根數(shù).
[設計意圖:從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出發(fā),以本節(jié)知識為載體建立數(shù)學模型,讓學生經(jīng)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7.反思小結,重構知識體系
(1)請學生填寫表格,比較三角形中位線和梯形中位線的定義和性質.
(2)利用幾何畫板動態(tài)演示(如圖14),將梯形的上底的一個頂點沿上底運動,上底趨于零,則梯形就變成三角形,梯形中位線就成了三角形中位線;反之,就將三角形變成梯形.
(3)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運用了哪些數(shù)學思想方法?
六、教學反思
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基本都能探究得到梯形中位線的性質,能運用性質解決簡單的問題.用學生非常熟悉的跳棋棋盤圖來體現(xiàn)抽象知識的認知過程,不僅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且產(chǎn)生很強的啟迪,有助于學生理解問題的實質.
在引入和小結中利用多媒體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在運動變化中理解三角形中位線與梯形中位線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首尾呼應,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構建.
在發(fā)現(xiàn)梯形的中位線性質的教學時,讓學生在棋盤圖中找出不同位置、不同形狀的梯形,訓練學生的分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在教學梯形中位線性質的論證這個難點時,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讓學生去操作、思考、討論、探索、發(fā)現(xiàn),并加以啟示和點撥,特別注重學生的獨立探索和思考,在課堂內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自由馳騁的時間和空間.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姚王鎮(zhèn)中心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