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裝備的威力如何?防空兵器試驗中出現(xiàn)故障的原因在哪里?緊張而又激烈的演習中“交戰(zhàn)”雙方誰是勝利者?最準確的是查看靶標,而要找回這些導彈靶標絕不像步槍打靶扛回靶子那樣簡單。駐巴丹吉林大漠深處的空軍D基地某站搜索連就是承擔這一任務的特殊戰(zhàn)斗分隊,他們常年奔波于戈壁荒灘沼澤,為給科研試驗提供第一手材料,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導彈和靶標殘骸。這支有30多人的連隊成立40多年來,官兵成功找回科研試驗急需的各類導彈、靶標殘骸2400多枚,在戈壁灘上來回行程240多萬公里。
意外發(fā)生了!
一枚導彈發(fā)射后起飛正常,飛行軌跡正常,但導彈大機動與目標遭遇時卻沒有爆炸。
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次意外。“搜索分隊出動!”指揮員一聲令下,從試驗區(qū)的不同方位,飛出一支支小分隊,直奔戈壁大漠深處。
站長潘建斌——這位從事搜索任務10年多的“老兵”在出發(fā)前就預感到這將是一次艱難的任務。到達理論落區(qū)后,經(jīng)GPS定位,發(fā)現(xiàn)落點處在一片沼澤中。4月份,戈壁灘寒氣襲人,沼澤洼地的鹽堿水結了厚厚的一層冰。
官兵們沿著黃羊、野兔走過的小路小心翼翼進入了沼澤區(qū)。剛走出沼澤進入沙地,官兵們的衣服卻被不知名的荊棘劃破。艱難地搜索中,時間在一分分地過去。
突然,三級士官趙國軍激動地喊“找到了!”在沼澤的中央?yún)^(qū)域,有一個比兩間房子面積還大的彈著區(qū),彈坑已灌滿了冰水。“注意安全,先砸冰排水!”不等領隊潘建斌站長說完,官兵已跳入冰水中,用臉盆、水桶把彈坑里的水舀向低處。
戈壁灘上雖寒風刺骨,但冰水中的官兵個個頭上冒著熱氣。兩個小時后,導彈殘破的尾翼露出了水面。根據(jù)廠方人員判斷,導彈撞擊地面后,戰(zhàn)斗部已發(fā)生爆炸。而導彈空中未爆炸的原因,很可能與導彈戰(zhàn)斗部一個控制銷子未解開有關。技術人員希望能找到這枚銷子和相連的部件。
導彈已經(jīng)爆炸,官兵們可放手去干。他們用雙手從泥水中一塊殘片一塊殘片地往出摸。往下越掏越深,水沒到了官兵的腰部、胸部,尖利的石塊、導彈殘骸的棱角將官兵的手一次次的劃破,但沒有一人退縮。
一枚不到半支鋼筆大的固定銷終于找到了。看著渾身結滿了冰,不停哆嗦的官兵,試驗廠家的專家感動地說:謝謝你們了。
近年來,按照高技術條件下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要求,總部、空軍在大漠深處組織了多次大型戰(zhàn)法研練。如何及時評判“交戰(zhàn)”雙方的勝負,搜索分隊的官兵交上了滿意的答卷。
為了當好演習的“法官”,搜索分隊官兵次次都要靠近“戰(zhàn)火”最密集的前沿。急需哪個靶標,官兵們就會沖向哪里。為了盡快找到靶標,每次實彈打靶前,搜索分隊官兵都要認真研究導彈和靶標的性能、了解飛行軌跡,根據(jù)風向、能見度等因素確定觀察哨的位置、制訂搜索預案。有時,導彈、靶標的殘骸將觀察哨的頂棚砸得砰砰作響,但卻保證了在第一時間找到靶標殘骸,判斷出射擊效果,為首長決策及時提供依據(jù)。
成功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2000年底的一次任務,扮演“藍軍”的靶彈偏離了攻擊航線,“紅軍”的導彈追著靶標飛出了預定的落區(qū)。因靶標飛行距離超出了測量設備的跟蹤范圍,一時無法判斷出到底是誰取得了勝利。
判斷勝負只有靠靶標來驗證。光測顯示,靶彈落入了一片青石山區(qū)中。在地形復雜的區(qū)域搜索一枚靶彈殘骸如大海撈針。
為防止意外,每次出發(fā)前,大家都要背兩只水壺,帶足兩天的干糧。多次組織過大型任務的上級領導魯歡曉、測量專家陳有生同官兵們一起參加了搜索任務。把官兵從宿營點送到搜索區(qū)域后,司機馬相偉也隨隊搜索。
兩天過去了,官兵們搜遍了周圍10平方公里,還未見殘骸的蹤跡。這時許多官兵的腳上已多處打了血泡。司機馬相偉怕車輛晚上凍住,每早三四點鐘,在大家熟睡的時候,他還要起來將汽車發(fā)動半個小時。
搜索分隊及時向上級匯報了任務進展情況,上級的態(tài)度很堅決:無論如何也要找到靶彈。搜索分隊決定將搜索范圍從10公里擴大到15公里?!罢业搅?找到了!”領隊劉海濤在半山腰揮舞著大頭帽。在初升朝陽的映照下,他成了最美的剪影。
一個個新型裝備在這里取得“出生證”,一批批導彈通過了鑒定試驗??尚卵b備研制的名單上沒有搜索分隊官兵的名字,他們是地空導彈科研試驗事業(yè)的“幕后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