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雙峰縣荷葉鎮(zhèn)富托村富厚堂——清朝兩江總督曾國藩故居內,最為生動、最有靈感的“精神中心”是曾國藩藏書樓。它面積約2000多平方米,分為南北兩棟,南棟又分“公記書樓”和“樸記書樓”?!肮洉鴺恰泵娣e最大,為主人公曾國藩收藏文書檔案和書籍之所在?!皹阌洉鴺恰睘樵鴩蠊釉o澤所用。藏書樓為青磚木質結構,上下共三層,第一層為閣樓,空間較高,不作藏書用;第二層,用于收藏文書檔案及書籍資料,南北各有三個窗戶,間內光線較暗;第三層設計別致,三面一米以上處為全窗式,每個窗子均可向外撐開,窗下方有一可推拉木板,晴天時將方格窗向外撐開,可讓樓內通氣;陰雨天將窗子下木板往上推,可封閉窗戶,擋風防雨。三樓南面的門直通往外走廊,外走廊用來曬檔案、曬書籍。整個書樓,正如《臺灣曾氏文獻》主編吳相湘先生所述:“自庭院中遠眺,有些像國立北平圖書館。”
富厚堂藏書樓收藏中含金量最高的,是曾國藩自己生平所思、所書、所言的歷史記錄文字。僅收入《曾國藩全集》的奏折、家書和日記就達數(shù)十萬字,其中包括抄錄的朝廷諭旨、奏稿副本,以及朝廷給予曾氏及家人的褒獎榮譽字、匾、實物等。
在曾國藩的影響下,他的子孫后輩無論是在朝中或地方為官還是在海外經商,每年都要回富厚堂小居,并對住宅進行維修,特別是對藏書樓進行了嚴格管理。藏書樓建成初期,樓內收藏由曾紀澤兼管。后曾紀澤公務繁忙,曾國藩《諭紀澤》:“家中書籍,亦需請一人專為管理,否則傷濕、傷蟲?!痹谠疾炝硕辔粦械膱D書檔案管理者之后,彭芳六成為富厚堂藏書樓第一位文書人員,第二位是賀老頭,第三位名叫王之陵,第四位名叫王席珍。這4位圖書管理人員,前3位早已去世,王席珍尚健在。他們對富厚堂藏書樓的管理都十分嚴謹,視藏書樓為機要重地。
如今,王席珍老人已是90歲高齡,中等個頭,身軀微彎。1931年,年僅13歲的王席珍,跟隨父親王之陵開始協(xié)助管理藏書樓。自父親王之陵去世后,她一人獨管此樓,一守就是20個春秋,到46歲還未提婚事,以至終身未育。
“文書檔案、書籍史料是無價之寶,要像愛護生命一樣保管好?!蓖跸溆涀「赣H的叮囑,像父親那樣一絲不茍。幾十年來,王席珍每天一大清早,就來到藏書樓,在五花八門、密密匝匝數(shù)十萬卷的文書檔案和書籍中,不停地忙于粘貼、上線、裝訂、陳列、編目錄,防潮通風、打掃衛(wèi)生等。她力求將繁雜而瑣碎的事務做得精益求精。后來,為保護藏書樓,王席珍干脆將家搬進了曾府。王席珍這一行動后來成為她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罪過”。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曾國藩的子孫大多外出,獨守富厚堂藏書樓的王席珍,使出渾身解數(shù),將覬覷書籍的不速之客拒之門外。王席珍勤奮好學,耐心細致地管好了書樓,保護了書籍檔案,贏得了曾家?guī)状说男湃闻c贊揚。當年,留學英國、創(chuàng)辦長沙藝芳女校的曾氏后裔曾寶蓀回雙峰,當她看到祖上留下的書籍琳瑯滿架,類別、目錄分明,書樓一塵不染時,以“看護書樓,亦如自己生命”來評價王席珍,贊嘆王席珍“是個任勞任怨、負責盡職的好人”。于是將王席珍的報酬由每月谷一石加至兩石,每月銀元一塊加至兩塊,也算是一種物質上的獎賞。曾寶蓀在家期間,再度執(zhí)鞭教育侄輩學習英文時,竟然讓王席珍也參加學習,并要求王席珍按英文字母擺放書籍和查找英文資料??箲?zhàn)時期,幾名美國軍事顧問來到富厚堂,發(fā)現(xiàn)在這樣一個閉塞的山旮旯里,居然有會說英語的鄉(xiāng)里女人時,一個個驚喜異常。
王席珍以及她的3位前任,以他們細心照看與管理,使富厚堂書籍檔案收藏極大限度地減少于因戰(zhàn)事、動亂所遭的流失,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中國歷史上文書檔案、書籍資料收藏的罕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