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長青,男,新疆兵團人,兵團作協(xié)會員,文化工作者,曾任兵團二師文聯(lián)秘書長,做過雜志,有文學作品在報刊發(fā)表,出版《欲望》等?,F(xiàn)居佛山。
僅說讀書是一般性概念,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看書學習;善于讀書則不然,是指掌握了一定的讀書技巧之后的看書學習。讀書需要技巧,讀死書,死讀書,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難以得到所期望的讀書效果。中華民族一向都有讀書學習的光榮傳統(tǒng),古時就有“頭懸梁、錐刺股”堅持學習的典型人物。還有一種說法叫:“讀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蔽艺J為,這只是說明了讀書的其中一個“真諦”,那就是多讀書,讀好書。一個人活到百歲,能夠坐下來安心讀上一百本好書就不錯了。那些愛吹噓自己讀了多少部名著的人,常常只是一些“牛皮匠人”罷了。學問就是學問,學問是講求學以致用的,而不是用來進行“花瓶式”展示的。想讀書成才,就要追求一種讀書的境界和技巧,讀好書,會讀書,巧讀書。
我們可以試著運用這樣幾種方法:
一、不妨來點“實用主義”。一個有志于讀書成才者,應(yīng)該“選讀”一些有用的書,而不是毫無目的“亂讀書”。最近社會上倡導(dǎo)讀書活動的真正意義,并不是想讓人們把自家床頭堆滿書籍,而是要針對工作和生活需要,讀一些可以用得上的好書。在強調(diào)“實用主義”的同時,如果你想博覽群書,在知識寶庫里“深挖洞、廣積糧”的話也無不可。
二、不妨來點“專項追求”。有意識主攻一門學問或者技能,使自己在一個方面成為“專家學者”。這種讀書方法,應(yīng)該大力提倡。僅以鄉(xiāng)村為例,目前各鄉(xiāng)鎮(zhèn)已相繼出現(xiàn)了一大批種養(yǎng)殖和市場經(jīng)營能手,這些“能手”如今缺乏的不是技術(shù)技能,而是缺乏相關(guān)理論知識上的提高。我們完全可以找準突破口,組織“專業(yè)對口、素質(zhì)對口、能力對口、興趣對口”的培訓(xùn)和引導(dǎo),說不定就能引導(dǎo)他們在素質(zhì)上有一個飛躍。
三、不妨來點“手抄檔案”。有句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苯裉煺稽c,明天抄一點,日積月累,說不定就摘抄成了特別有用的并且相當于一本或者十幾本好書的知識性資料。用時,隨手翻來就可以找到。閑時,隨意瀏覽說不定就產(chǎn)生了嶄新的心得體會,從而在知識的“存量”上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
四、不妨來點“刻苦精神”。讀書是個苦差事,白天工作晚上讀書的事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來。我們應(yīng)大力提倡刻苦精神。這種刻苦的讀書精神,不是任何組織能夠強加到讀書者頭上的,而完全是讀書者的自覺意識。一個真正有志于讀書的人,必須首先要鍛造自己的刻苦精神,持之以恒地讀,堅持不懈地讀,在工作中讀,在閑暇里讀,養(yǎng)成讀書好習慣。
五、不妨來點“實踐勇氣”。學習在于實踐,讀書在于運用,不要為讀書而讀書。讀書的關(guān)鍵,就在于如何把知識運用到工作和生活實踐。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但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而且還需要一定的實踐勇氣。不能怕失敗和挫折,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反復(fù)讓知識與實踐進行融合碰撞,學一點實踐一點,實踐一點再學一點,最終達到知識的“價值積累”和熟能生巧的效果。
六、不妨來點“青貯技術(shù)”。北方農(nóng)民把夏天的青飼料貯存起來,以備冬季之需。讀書也不能采取“吃光花光用光”的“三光”政策,也要有貯存。世界上所有的學問都是互相關(guān)聯(lián)的,所謂“觸類旁通”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知識積累多了,就容易理解和運用更多的知識,這是一種讀書與貯備知識之間的良性循環(huán)。一個人開始接觸到的新鮮知識都屬于“青飼料”,“現(xiàn)吃”一部分,貯存一部分,這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當然,如何讀書,如何用書的學問很大,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夠概括的,也不是看了這篇文章就可以掌握的。讀書者應(yīng)該在讀書和用書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和掌握其規(guī)律,最終在讀書過程中“琢磨”出適合自己的“大名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