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理解,現(xiàn)在很多年紀輕輕的人都嘆息‘老了老了’,而一些真正的老人卻活得生機勃勃!
我在珞珈山道上走路,坡不陡,卻氣喘吁吁,不禁感嘆:“畢竟三十多歲了,體質大不如從前?!蔽易猿暗貙ν姓哒f,在古代,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絕對可以算到中年行列了。近日正在讀唐宋大家的文章,發(fā)現(xiàn)韓愈和柳宗元這樣大有成就的人都只不過活了四五十歲,這多少影響了我對于年齡的感覺。并非有意在此等問題上撒嬌,好像美人遲暮似的,而是這個年代的人普遍存在著一種焦慮,我也不例外。
我那位同行者是學歷史學的。他奇怪地看看我,說:“不可理解,現(xiàn)在很多年紀輕輕的人都嘆息‘老了老了’,而一些真正的老人卻活得生機勃勃!”
他說得有道理,我也可以舉出很多例子來證明。但問題是,為什么年輕人會有光陰促迫“已然蒼老”的年齡錯覺?為什么總感覺自己的年華還沒有好好綻放就逐漸地趨于衰敗?難道我們已經失去了從容面對時間的心境了嗎?
年齡感恐怕是與志趣相關的??傆X得自己“老了”的原因,首先是失趣,然后是喪志。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人,對于人生有太強的索取意欲,于是就拼命地榨取時光,可榨取的結果是使自己失去了活著的趣味。不是說不要奮斗,但一個人一定要能夠從奮斗的過程中享受樂趣,否則即使能夠“成功”,也會很快衰敗。失趣必定會導致喪志。中國很多運動員咬著牙苦練多少年拿到金牌登頂成功以后,厭倦感、蒼老感油然而生,基本也失去了繼續(xù)練下去的欲望。
同行者跟我聊起了他所認識的兩個也有著“年齡錯覺”的老人,只不過他們的“錯覺”指向另一個相反的方向。兩位都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一位是武漢大學的劉緒貽老先生,美國史研究專家,今年已經九十二歲了,堪稱高齡。可是他至今思維還非常敏捷,心態(tài)也很年輕。與小伙子們一起爬山,不見得落后到哪里。到了山頂,隨便找塊地就坐下。坐大客車,也樂意跟大家一起顛簸。他說,從1936年開始每天早上用雙手干洗臉部50次,上世紀70年代后增加到每天干洗80次。生活對他來說每天都是興趣盎然的,到現(xiàn)在他還從事編著工作,你能說他的生活沒有質量嗎?
還有一位老先生,心態(tài)就更年輕了。他就是治近現(xiàn)代史的史學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章開沅先生。章先生今年已經七十九歲了,可在他七十一歲時,人家問他年紀,他都答是“十七歲”,七十二歲時答“二十七歲”,簡直像個老頑童。他以一種非常幽默的方式堅持自己不服老的態(tài)度。有人又問他“最欣賞的人是誰”?他的回答是兩個字:“孫文?!闭孪壬芯拷F(xiàn)代史,尤其長于辛亥革命史研究,還是孫中山基金會理事,對于這個答案,大家覺得合情合理。于是再問他:“你是因為研究近現(xiàn)代史才欣賞孫中山的嗎?”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得意神情,笑答:“你們都聽錯了,我最欣賞的不是辛亥革命的孫文,而是那個踢足球的小姑娘孫雯!”
圖/彭長征 編輯/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