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一句鼓勵的話:無論晴空或陰雨,我為自己快樂的生活盡最大的努力!
對自己的快樂負責,是來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換言之,是要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
在敲這扇門之前,先讓我們再問一遍在第一扇門前所問的問題:你想要快樂嗎?相信你的答案和絕大多數(shù)人一樣是肯定的,但擁有快樂只是光想還不夠,因為有許多人缺乏愿意使自己快樂的有力承諾,那仍然有如停留在第一扇門的門口,猶豫不決地玩著門把、摸著門板,很難登入快樂之堂。
現(xiàn)在,你決定推開第一扇門進來了嗎?那讓我們來看看第二扇門是什么?門上寫著:你能對自己的快樂負責嗎?你會問這是什么意思?讓我來打個比方,第一扇門有如你渴望參加一場棒球賽,而第二扇門則有如你站上打擊區(qū),開始揮舞著球棒準備擊球了。
對自己的快樂負責,是來自內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換言之,是要擁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而且相信無論生活如何,都能盡力善待自己,嘗試成長和進步,進而得到快樂。
吳小姐經(jīng)歷了一連串的打擊和變故,原以為她會一蹶不振,誰知道過了一段沉淪的日子,她告訴我說:“我想通了,我不要做一個失敗者,我要開始積極地過生活,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任何要來的事。”吳小姐是一個快樂的人,因為快樂的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和環(huán)境下,他們也不接受自己是失敗者或犧牲者,他們注意力的焦點放在問題的解決,而且期望能使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
對自己的快樂負責,并非是一般所謂的責任感,我們見到一些人很有責任感,他們遵從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規(guī)范行事,他們對工作負責、對家庭負責,而且不做違法敗德的事,甚至可能是好公民、好人。然而,他們并不快樂,因為他們私下常批評上司、同事,回家常責怪孩子、配偶,看媒體報道則常咒罵社會一些犯法、沒有公德心的人。諸如以上種種情形,意味著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只是單純或直接的反應,甚至沒有自我意識地過生活。
一個快樂的人并非從未碰到挫折失敗,但他們會真誠地面對現(xiàn)實,也不會否認和逃避創(chuàng)傷或痛苦。
與不快樂的人不同,快樂的人依然是好公民、好人,但卻不會對人對事對物怨忿在心,他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內涵,清楚地掌握生活步調和樂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快樂負責。
快樂的人不會玩“怨天尤人”的游戲,他們避免或減少怪罪他人和外在環(huán)境,也不輕言自責內疚,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這種游戲不但對自己身心健康無益,而且容易造成生活諸多的不快樂。
快樂的人也不玩“自我防衛(wèi)”的游戲,他們很少為了自己的面子找理由或借口,也不過分保護自己或防人占便宜,因為他們是以真誠、開放的心胸過著生活。當然,在這世上沒有人敢說他從來不怨天尤人,從來不防人為己,畢竟我們都非圣人。強調的重點是,處于過猶不及的兩個極端都可能帶來傷害或不幸,而快樂的人傾向于減少玩這種游戲,即使偶爾有這種經(jīng)驗,對他整個豐富的生命而言也是瑕不掩瑜,無損于他生活中的真正快樂。
當日子過得不如意或不順心時,要讓自己快樂是不容易的事,尤其在環(huán)境的壓迫或挫折下,希求對自己的快樂負責更是困難。然而,即使是悲慘或不幸事件來臨,我們也無須被動地做犧牲者或受害者。只有當我們停止扮演這種不幸的角色,才能使自己脫離苦難,重新得到快樂。
1989年11月下旬,臺灣中部九二一大地震后的兩個月,我和臺灣暨南大學輔導與咨詢研究所所長蕭文教授一起為南部高中職的教師主持校園心理重建的講習班,會中聆聽蕭教授在中部災區(qū)的一個助人經(jīng)驗。他講了在某校的教師支持團體里一位女老師的故事,當時令在場的所有人動容。蕭教授說,在團體中他起先見到這位女老師,覺得她開朗樂觀,而且熱心助人,因此認為她家應該沒有受到什么災害,誰知其他的老師告知,她是老師當中受災最慘重的,不僅住家房屋全毀,且有好幾個親人傷亡。當時,蕭教授十分驚訝于這種不尋常的情形。
之后,這位女老師也與大家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她說震后,她如同別人一樣,被暫時收容住在帳篷里,最初的一個多星期,她完全陷在愁云慘霧的悲傷中,甚至每天以淚洗面,幾度不想活了……有一天,她聽到隔壁帳篷里有幼兒一陣一陣的哭聲,許久未停止。當她趕過去才發(fā)現(xiàn)這孩子餓了,而又無任何家人在旁。她連忙找出熱水瓶,泡了牛奶抱起孩子喂食,使孩子停止了哭泣。奶尚未喂完,孩子的母親匆匆趕了回來,剛才她是去領救援物資了。聽著孩子母親不斷的道謝,她自己的心里有一個亮點般的領悟,就在那刻她感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價值,重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于是,她走出了悲傷的陰霾,開始主動去關心其他住帳篷的鄰居,回到學校后又積極幫助同事和學生……
這個女老師的真實故事反映出了人遭受苦難后依然能創(chuàng)造快樂的非凡意義。一個快樂的人并非從未碰到挫折失敗,但他們會真誠地面對現(xiàn)實,也不會否認和逃避創(chuàng)傷或痛苦。
西方有句諺語:“每朵烏云周邊都有其銀襯”。它告訴我們應看到一件負面事情的正面意義
盡管每個人生命中遭遇的創(chuàng)傷或痛苦不同,但必須承認這是人類共同經(jīng)驗的一部分。如何自苦難中再創(chuàng)快樂?只有像這個女老師一樣,先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接受痛苦的事實,而后對其有新的領悟,這樣才能從挫敗、傷痛中找到正面意義和經(jīng)驗以及對未來的啟示。
西方有句諺語:“每朵烏云周邊都有其銀襯(Every cloud has a sliver lining)?!碑斘曳h辭典查其意時,發(fā)現(xiàn)中文意譯為“禍中有福,苦中有樂”,雖然覺得此譯雖未全然達意,但至少告訴我們應看到一件負面事情的正面意義。然而,事實上有些苦難是沒有“銀襯”的,尤其是一些天災人禍帶來無可挽回或補救的創(chuàng)傷,那就要尋求周遭親友或專業(yè)心里咨詢師的鼓勵和支持,從而有信心和耐心通過時間點點滴滴的考驗,以重新創(chuàng)造生命的樂趣。
在《終生快樂的九步驟》(The 9 steps to Life-long Happiness)一書中,作者雷克·佛斯特和格瑞·希克斯把生命的改變比喻為類似風車的作用,小的改變如同吹在風車上的和風,大的改變則如同暴風;而我們內在的準備狀況和功能就像是風車般地將風轉為有用的能量,風小時可用的能量少,風大則可用的能量多,關鍵在于我們的狀況和功能是否良好。所以,即便是挫敗、傷痛這樣的狂風暴雨,只要我們勇于面對和有新的正向領悟,并采取建設性的行動,就不僅能讓我們超越苦難,而且也為未來儲備更強大的能量。
如果你想要快樂,并且愿意對自己的快樂負責,恭喜你!從此,你已進了第二扇門,下一步準備發(fā)現(xiàn)和尋找快樂。最后,給自己一句鼓勵的話:無論晴空或陰雨,我為自己快樂的生活盡最大的努力!
編輯/彭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