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移動通信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帶動了移動計算技術的蓬勃發(fā)展,隨著各類移動終端的普及應用,人們迫切需要探索新型的基于移動計算技術的應用。文章以移動計算技術家庭教育應用為背景,側重移動計算技術在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應用前景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系統(tǒng)化的、便捷化的兒童成長記錄支持系統(tǒng)需求迫切,而移動計算技術所帶來的多媒體支持能力、便捷的可攜帶性和情景特性支持能力為構建新型的兒童成長家庭記錄系統(tǒng)提供了可能。
【關鍵詞】移動技術;孩子成長;成長記錄
【中圖分類號】G4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 (2008) 12—0067—04
一 背景
移動通信技術帶動了各類移動終端的出現(xiàn)。當前,中國大陸地區(qū)的移動設備有,PDA、掌上電腦、電子辭典、手持移動設備(Hand held PC)、移動電話等,在這些移動設備中,使用得最廣泛的是移動電話。自2007年以來,因對農(nóng)村市場的開拓和手機單向收費政策的實施,中國移動電話用戶進入高速增長期,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截至2007年9月,移動電話用戶較上年末新增6225.7萬戶,達到5.23億戶,普及率為39.9%,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移動電話普及率高達96%以上,僅從2007年第三季度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看,移動電話用戶以每月700萬-800萬的數(shù)量增加,由此可見,移動電話正逐漸受到更多人的歡迎。
除了這些終端的大量涌現(xiàn)外,它們的多媒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日漸增強。從2004年具有拍照功能的手機,到2005年集成MP3功能的手機,再到2006年風靡的集MP4播放/攝錄、百萬像素拍照和MP3音樂播放功能于一體的MP4手機,手機的多媒體功能日益強大。目前市場上中低檔手機除支持語音通話、短消息、多媒體消息之外,普遍具有攝像、錄像、視頻播放、電子書、上網(wǎng)、辦公、GPS等功能,一些高端移動設備的功能則更為強大。伴隨著移動設備功能的不斷增強,人們不僅可以將這些移動設備作為通信、娛樂的工具,還可以將它們作為工作、學習和教育子女的有利助手。
種類繁多、功能日漸強大的各類終端也帶動了新型移動計算應用的出現(xiàn),如移動博客,移動博客即在移動終端上使用博客,目前國內已經(jīng)有很多開通移動博客服務的網(wǎng)站,常見的移動博客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在設備上安裝相應的客戶端軟件(如Mrabo),開通移動博客后即可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發(fā)表和查看日志、上傳圖片、與好友在線聊天、查看相冊、音樂以及建立通訊錄等;第二種是直接向博客網(wǎng)站信息臺發(fā)送媒體文件(彩信)即可實現(xiàn)移動博客,彩信BLOG不僅支持文本、圖片,也支持語音和視頻文件,非常便于用戶使用;第三種是針對Nokia智能手機的“寫e生活”,這類設備中內置“寫e生活”功能,它可以以日記形式自動存儲手機收集的多媒體條目(如照片、視頻、短信息以及彩信),比如當用戶遇到新鮮事情,可以用隨身攜帶的設備拍下來,連同感想一起記錄到寫e生活里面,寫e生活幫助用戶連接所在博客網(wǎng)站建立日志,并且發(fā)送和接收信息。
基于移動電話不斷普及、移動設備功能不斷強大、新型應用的不斷涌現(xiàn),許多公司和教育機構開始嘗試使用移動技術為學校教育服務,如江蘇電信推出家校e通平臺、思訊教育互動平臺推出的校訊通業(yè)務,此類服務大多通過移動設備通話和短消息功能,加強學習和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以校e通平臺為例,該平臺包括平安短信、親情電話、班級總機、短信互動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等幾個方面,通過該平臺,老師可以查看學校的發(fā)送的公告、通知和家長的留言,向家長或學生發(fā)布相關信息(如消息、作業(yè)、評語、孩子成績);家長可以查看學校的通告、老師發(fā)送的信息,還可以和老師們進行短信溝通,除此以外,家長可以接收和查詢孩子的到校、離校時間。國際上已經(jīng)有將移動技術用于構建移動教育的應用研究。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移動技術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正是以移動計算技術家庭教育研究為背景,重點探討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現(xiàn)狀、需求及其移動計算技術支持的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應用前景。
二 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現(xiàn)狀及需求調研
為了解移動計算技術在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應用前景,我們首先開展了當前中國大陸在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現(xiàn)狀調研工作,調研工作采用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抽樣群體覆蓋高等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家庭、廣播電臺等領域部門,抽樣地區(qū)包括北京、重慶、黑龍江、遼寧、山東、山西、甘肅等地,定性研究主要采用小組訪談、中小學征文、電臺短信息征集、深度訪談等形式,其中,小組訪談中共訪問了6組群體,共57人;深度訪談訪問了6組家庭;征文比賽共有8所中小學,11個班級的近420名學生參加;短信征集在大連人民廣播電臺交通臺和體育臺開展,為期一周;定量研究則采用問卷調查法。為突出重點,調研工作關注了人們對兒童成長記錄的態(tài)度及其當前家庭中兒童成長記錄方面的現(xiàn)狀。
1人們對兒童成長記錄的態(tài)度和看法
調查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較為完整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意義,并基于現(xiàn)有條件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嘗試。83.1%的家長認為有必要保存孩子的成長記錄,其中41.9%的家長認為非常有必要(見圖1)。調查中,家長從家庭生活和教育兩方面出發(fā),提出了對孩子成長記錄意義和作用的想法和體會,認為有效地記錄孩子成長過程可以給孩子留下美好的回憶,促進其不斷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可以促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及家庭間信息的共享和交流;能夠增強家校溝通與合作的力度,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
在上述作用中,增強家校溝通是兒童成長記錄的重要功能,這是因為,出于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家庭成員對孩子成長記錄在促進家校溝通與合作方面期望很高,家長越來越“不滿足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的家長會”,不滿足短時間內交換的信息數(shù)量和信息內容(通常僅限于學習),他們希望能與老師共同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為家校溝通提供更加詳實的原始資料,這樣,一方面,通過成長記錄,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孩子的在校學習情況,促使他們積極地加入子女的學習生活中來,與孩子分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并進而更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教育;另一方面,利用成長記錄,教師對孩子的了解將超越時空的限制變得“可視化”,他們可以了解孩子的部分家庭生活,全面掌握孩子的特征、態(tài)度、需要和興趣,從而能夠對孩子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措施。
孩子成長記錄在促進家庭與家庭之間交流方面的作用也受到普遍認可,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家庭間的交流日趨減少,但“孩子卻是永恒的話題”,人們希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借助孩子成長記錄獲得那些有經(jīng)驗家長的幫助和共享信息”。
2 兒童成長記錄的現(xiàn)狀
如圖1所示,目前仍有近20%的家長沒有認識到成長記錄的重要意義,不會有意識地形成成長記錄,此為意識形態(tài)原因。余下的近80%的家長雖然認識到其重要意義,但由于一些客觀的原因,這部分家長與上述20%的家長一樣尚未形成孩子成長記錄。在這部分家長中,51.3%的家長偶爾會記錄孩子成長過程,7.8%的家長完全沒有記錄孩子成長記錄的習慣(見圖2),這些家長有的是“由于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記錄孩子的成長情況”,有的認為“記錄起來太麻煩,沒有那么多精力”,有的認為“即使偶爾進行了記錄,時間久了還是會丟失,倒不如干脆不記”。不論出于何種原因,其結果都造成了生活財富、教育資源的巨大流失。
三 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的問題分析
如上所述,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較為完整的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意義,并基于現(xiàn)有條件進行著各種形式的嘗試。目前,在兒童成長家庭記錄方面,家庭主要利用照相機、攝像機等傳統(tǒng)終端設備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個別家長會輔助保存實物或記日記的方式,然而,設備的便攜性差、時效性弱等缺點往往使家長錯過了很多值得記錄的瞬間,與此同時,記錄后無法及時保存、整合與共享帶來的問題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完整的、系統(tǒng)化的兒童家庭成長記錄的形成,總結這些內容,我們發(fā)現(xiàn),當前,在兒童成長記錄形成中,仍存在各種各樣急需改善和解決的問題。
1 記錄內容不全面
造成記錄內容不全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尚處在嘗試階段,家長并沒有形成強烈的成長記錄意識,缺乏對記錄信息的敏感性,很多時候往往是“當時沒這個(記錄下來)概念”,此外,在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記錄方式與手段的離散化、片段化,各種記錄設備與方式的使用帶來了記錄信息難以方便的整理和系統(tǒng)化。
2 現(xiàn)有記錄手段情景化支持差
有的時候雖然意識到需要進行記錄,但受周圍環(huán)境和設備的制約,無法及時記錄。現(xiàn)有設備通常只支持對預設性情景的記錄,而很多情景化的、上下文相關的記錄需求卻因為記錄設備的缺失而導致成長記錄難以有效生成。
3 物質性的記錄管理不當,易丟失
家長保留的物質性東西,如兒時的照片、第一篇作文、第一副畫、獎品獎狀等物品,容易造成家長們管理的困擾。往往因為時間太久,加上中途多次的物品整理、搬家等事情后,就會出現(xiàn)“是留著了”,但“不知道放哪兒”的情況,最終造成這些物品的丟失。
4 成長記錄不適合廣泛的呈現(xiàn)和共享
目前家庭中的記錄性東西,多數(shù)沒有及時上傳和共享服務支持,只能供家庭成員間,以及特定時間,例如家長會上同他人進行簡單的共享。
針對以上問題,及其移動計算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我們認為,普遍存在的各類終端、越來越便捷的無線通信技術能夠用來解決上述問題,從而為兒童成長記錄及其記錄的有效共享提供系統(tǒng)化解決方案,滿足廣大家長對兒童成長記錄的記錄需求。
四 構建基于移動計算技術的家庭記錄支持系統(tǒng)
如前面所述,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一方面帶動了移動業(yè)務從話音業(yè)務向數(shù)據(jù)業(yè)務、多媒體業(yè)務遷移,更是帶動了各類便攜式終端的出現(xiàn),這些終端在圖像生成、視頻片斷捕獲、便捷存儲等方面提供了越來越強大的功能。此外,移動通信技術已經(jīng)形成了WPAN(Personal Area Connectivity)、WLAN(Local Area Connectivity)、WMAN(Metro Area Connectivity)、WWAN(Wide Area Connectivity)全范圍的覆蓋,且在向寬帶移動通信系統(tǒng)演進,如WiMAX技術、Beyond 3G技術等,因此,無所不在的信息捕獲能力、自由傳遞的信息通信能力為隨時隨地的成長記錄生成與共享提供了技術支撐,這些能力同業(yè)已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相結合,使得我們可能構建基于移動技術的嶄新的成長記錄平臺。
基于移動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針對兒童成長記錄需求分析及其存在問題的現(xiàn)狀分析,我們提出了圖3所示的兒童成長家庭記錄系統(tǒng)結構圖,在這一系統(tǒng)結構圖中,擬提供的系統(tǒng)功能包括:
(1) 終端用戶能夠利用無線終端的多媒體功能,提供對于多媒體視頻、音頻、語音、圖片等情景化兒童成長記錄的實時記錄與實時提交;提供便捷、靈活的兒童成長記錄終端環(huán)境,包括手機、PDA等設備。為使得數(shù)據(jù)提交到后臺支撐系統(tǒng),可以通過GPRS、CDMA和802.11等無線網(wǎng)絡通信環(huán)境。系統(tǒng)用戶對于系統(tǒng)使用必須接受認證服務器的認證;
(2) 終端用戶所提交的兒童成長多媒體信息提交到后臺兒童家庭記錄支撐系統(tǒng)上,以特定的功能單元進行有序、規(guī)則化組織,以方便系統(tǒng)用戶的有效共享,這些用戶包括家長、教師、兒童、各類專業(yè)或混合社群等;
(3) 兒童家庭記錄支撐系統(tǒng)兼容對傳統(tǒng)數(shù)字記錄媒體的存儲與管理,從而有效地集成傳統(tǒng)記錄媒體與工具對兒童成長記錄的生成能力,通過集成、一體化的系統(tǒng)應用,將傳統(tǒng)相機、音視頻設備所采集的數(shù)據(jù)有效的提交到后臺兒童家庭記錄支撐平臺進行管理。進一步的,這種功能可以從家庭拓展到學校;
(4) 在后臺支撐系統(tǒng)平臺中,提供形成“孩子成長需求共同體”功能?;诩议L希望和其他家庭交流這一需要,平臺根據(jù)對用戶記錄數(shù)據(jù)的分析,將用戶情況進行分類、對比,鼓勵存在同樣的或者類似的問題或需求的家庭形成“孩子成長需求共同體”,再由平臺給該共同體提供類似于“聊天室”的交流空間,家長可以在此空間內就關心的話題進行交流,這樣可以促進同類家庭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經(jīng)驗分享,幫助遇到困難的家長解決問題。
五 結論
論文研究工作表明,成長記錄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廣泛、真實的需求,而現(xiàn)有的記錄工具及條件導致成長記錄離散化、片斷化,阻礙了有效成長記錄的形成。移動技術所提供的多媒體信息資源豐富的生成能力、便捷的共享能力為克服上述缺點提供了可能,為此,本文提出了移動技術在家校共同關注孩子成長中的應用設想,這一設想將在未來的研究中給予進一步的實現(xiàn)和驗證。
參考文獻
[1] Chi-Cheng Chang. Building A Web-Based Learning Portfolio for Authentic Assessment.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in Education.2002:129-133.
[2] Kenji Matsuura, Keiji Niki, Masahiko Katayama, and Yoneo Yano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Portfolio Environment for both PC and PDA clients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2005:79-81.
[3] Madhumita Bhattacharya, and Mike Mimirinis. Creating E-portfolio with OSP.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7:947-948.
[4] Laiuml;la oubenaiuml;ssa-Giardina, Helen Hensler, and France Lacourse. E-portfolio as Intercultural Cognitive Environment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7: 911-912.
[5] Johannes C Cronjé. E-portfolios and cross-cultural assessment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6: 494-496.
[6] Umer Farooq, Wendy Schafer, Mary Beth Rosson, and John M. Carroll. M-Education: Bridging the Gap of Mobile and Desktop Computing.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and Mobile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2002:91-93.
[7] Tanko Ishay, and Dawn Wood. Enhancing effective Portfolios through Agent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ologies. 2005: 409-413.
[8] Debora Maria Coelho Nascimento, Arturo
Hernández-Domínguez, and Aleksandra do Socorro Silva. Developing a Teaching Supporting Tool based on Electronic Portfolio. Agents and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2005: 349-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