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提倡‘有啥吃啥’,強人以一律。巴金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說是應該‘吃啥有啥’,結果招致討伐。今日當不致如斯也?!薄@句話是已故歷史學家、文匯報老報人唐振常在《鄉(xiāng)味何在》一文中的結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百姓從“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到現(xiàn)在甚至是“不知吃啥”,飲食文化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稘h書#8226;酈食其傳》:“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边@“食”的問題,就是人們生活最基本的問題,也是天大的事情。吃得好了,人們才能安居樂業(yè),才能和諧生活。一粒米里看世界,兩根箸間話國情。從老百姓日益豐盛的“菜籃子”里,從普通家庭的餐桌上,我們得出答案:中國人民飲食內容乃至飲食文化正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這三十年,正所謂“有滋有味”的三十年。
“從無到有”的苦樂年華
【關鍵詞:票證歲月】
倪叔星老人今年八十歲了,是一位普通的青島市民?;貞涍@“有滋有味”的三十年,老人家毫不遲疑地告訴我們四個字——從無到有。
改革開放初期,倪叔星和老伴李淑娟及三個子女住在延安路31號的居民樓里。那個年代,對于城里人來說,糧食關系跟戶籍關系一樣重要,每家都有糧證,上面寫著一家有多少人,每個人多少定額。月初,倪老就拿著糧證去糧店領糧票。1978年,老伴李淑娟是青島棉織二廠的工人,糧票定額很高;倪老在青島漁業(yè)公司行政科工作,雖是干部,糧票卻沒老伴多,不過每個月有五斤魚的補貼。他們的子女也都剛剛參加工作,所以,生活條件還是相對寬裕的。每月家里能有150斤的糧食,足夠五口人吃。
宋秀文老人今年75歲了。她的老家在即墨牛齊埠,從小學起就搬到了青島的親戚家,從此在市區(qū)定居。記得在老家的時候,頓頓都是咸菜、雜面饅頭,家里人口多,糧食緊張的時候,甚至吃不飽。改革開放初,宋秀文在城里的生活過得挺不錯,每月定量的糧票供應讓在食品廠的她每頓都能吃得上白饅頭。宋秀文此時再回到那個小村莊看望父母,當她跟親人們坐在炕頭吃飯的時候,驚訝地發(fā)現(xiàn)老家小飯桌上有了不小的變化。宋秀文問父母,怎么不吃餅子了?現(xiàn)在大伙兒都吃得飽嗎?父親很樸實地說:“鄧小平上臺,一年以后吃餑餑。”農(nóng)村糧食供給也充足了,饑一頓飽一頓的日子再也不會出現(xiàn)了。
當然,無論城里鄉(xiāng)下,足夠吃是一回事兒,吃什么又是另一回事了。那個時代的符號非常相似:推開不同的門,每張餐桌上的飯菜是相似的;每家房間置辦的家具是相似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人們都希望有豐富的蔬菜和副食品供應。然而,食品種類非常單一,“有什么就得吃什么”,白菜、蘿卜和土豆是最常見的蔬菜,雞蛋要用糧票換。由于當時肉類受國家控制供應,城市里不賣肉。但是農(nóng)村不受控制。所以出現(xiàn)了趕集。好多城市居民都去李村集買需要的肉類、蛋類。談及往事,不少“過來人”都笑著說,自己還去過農(nóng)戶家里“換雞蛋”呢。
物資匱乏的票證歲月里,青島卻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海產(chǎn)品是不用“票”買的。想吃蛤蜊、海蠣子、鮮魚,那不算“口糧”。但是,想買到卻也不易,大家很早就排著長隊等,往往排了半天隊,好不容易輪到了,卻賣完了,后面排著的就只有失望而歸。
“買菜”不簡單,做飯也不易。那時候用散煤燒爐子做飯。煤,還是要用煤證換的。每家每戶都在門口壘一個“煤池子”,把煤儲備在里面。用散煤燒爐子做飯的年代,家家戶戶都要受煤炭的“重度污染”。炒著菜,爐子不旺了,拿起炒鍋,往爐子里一加煤,便弄得滿屋子煙塵。炒出再香的菜肴也落著星星碳末,大煞口福。
八十年代初,剛參加工作的張修發(fā)與妻子準備結婚,需要操辦一場“婚宴”。那時候的飯店大都是國營的,飯菜也不像現(xiàn)在的“規(guī)?!薄@蠌堄浀米钣忻氖恰扒鄭u飯店”早上的包子和甜沫、“春和樓”的餃子以及自家附近一家小飯店里8分錢的湯面……在飯店置辦“婚宴”?——誰都不會想到。這頓飯理所當然是在家吃。那時候沒有冰箱,先是托“關系”買冷凍肉,再是找親戚朋友一起湊菜票,準備各色蔬菜,最后,當然少不了備酒。白酒是最經(jīng)典的“青島棧橋”,紅酒是“青島葡萄酒”,啤酒便是散裝的、延續(xù)至今的“青島啤酒”,能有這么一桌“體面”的婚宴,在當時已屬不易。親朋好友來家里,跟鄰居借來桌子椅子,熱熱鬧鬧一整天。
改革開放初期,正是物資匱乏的年代。
生于70年代的人,改革開放初期算是他們的青春期。對于那段生活,長于他們的人也同樣經(jīng)歷過,但由于年齡的差異,那個年代留給他們的印象更為深刻,他們的記憶也更為清晰。費曉玲便屬于青島長大的70后。她回憶起“讓我們蕩起雙槳”的韶華,一臉熱情和興奮。那時候,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的曉玲常受到媽媽的獎勵。有一天,媽媽獎勵她香蕉,她甭提多高興了,先一小口一小口咬,后來連小口都舍不得了,就舔著吃,都吃完了還不忘把香蕉皮再舔一遍。現(xiàn)在一看到兒子吃冰激凌的樣子,她就會想起那時的自己。還有那推著小車賣冰棍的老大爺,一聲聲“冰棍兒——”的吆喝,猶如歷史的回聲,回憶起來是那么親切,吃著幾分錢的綠豆冰棍,能讓心情好上一個夏天。
1993年,國家正式放開糧食銷售,一夜之間,曾經(jīng)與老百姓飯桌息息相關的糧票失去了原有的意義,“糧票比錢還有用”的那段票證時代正式畫上了句號。沿用了38年的糧票宣布取消,全國居民購買糧食不再需要定額分配的票證。這一最具計劃經(jīng)濟色彩的票據(jù)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如今,再拿出當年的糧票,回憶著悠悠歲月里鍋碗瓢盆、柴米油鹽的故事,那一本本詳細記錄收支的賬本,里面的賬目也由最初的大餅換成了包子、雞蛋,再到現(xiàn)在的面包牛奶。當年吃著冰棍的孩童已為人母,改革開放初期那段歲月成為人們記憶中不可復制的苦樂年華。
“吃啥有啥”的新“食”尚
【關鍵詞:天天像過年】
進入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似乎不經(jīng)意間,大家一下子都“富”起來了,今天張家來頓清蒸魚,明天李家燉個紅燒肉,后天王家包肉餡餃子……冰箱也塞的滿滿的,要什么有什么。家家“油水”都足了,真可謂“天天像過年”。
改革開放使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同時也帶來飲食文化的變革。富裕起來的人們,進飯店的漸漸多了起來,海參、鮑魚開始出現(xiàn)在飯店里。除了本地特色海鮮,魯菜也不再獨占風騷。川菜、湘菜、粵菜、西餐廳、茶座等也開始入駐島城,刮起飲食業(yè)的新風尚。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為“中華餐飲名店”的四星級酒店紅日賓館,正是九十年代開張的。當時他們還是以上海菜為特色。紅日賓館的陳副經(jīng)理介紹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對“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僅僅“靠海吃?!笔沁h遠不夠的?!澳脕碇髁x”被當時的許多飯店引用并且深受人們的歡迎。一時間,五湖四海的特色佳肴都引入了青島,云霄路一條街作為地標性小吃街,紅紅火火的迎接著八方來客。
1993年,來自美國的肯德基在青島中山路開了第一家餐廳。開張的頭幾年,幾乎天天爆滿,想買個漢堡要排好長時間的隊,大多是家長帶著孩子來“開洋葷”的??系禄m是“快餐”,卻讓更多的青島人接納了“外國飯”。隨后日本料理、韓國燒烤、意大利比薩、法國菜等紛紛引入島城,市民不出市便能吃遍世界。
說起這個時代的新“食”尚,不得不再一次提到“婚宴”。婚宴在九十年代發(fā)展非常迅速。場地也由原來最簡陋的自家拼桌子湊椅子,變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飯店筵席。
陳芳是香港回歸那年結的婚。那時的婚宴已經(jīng)不是八十年代的新娘點煙、當眾“啃”蘋果、親戚朋友一起哄鬧新房了。專業(yè)婚宴酒樓的出現(xiàn),讓婚宴市場急速擴大,變得豐富了很多。婚宴的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桌上的食品五花八門,酒水飲料應有盡有,香煙喜糖人人都發(fā)。但是人們并不十分在乎餐桌上的零零碎碎,更多的是要求婚宴氣氛喜慶和大氣。雙方家長給陳芳和老公在麗晶大酒店擺了三十桌,宴請了親朋好友,同學同事。無論規(guī)模、檔次、文化含量都讓人耳目一新。
九十年代末,“年夜飯”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在家吃餃子”了。過年親戚多才熱鬧,可是家里坐不下;年輕人想省時間、圖方便,留出更多的時間玩兒;小兩口剛剛結婚,過年去誰家不去誰家決定不了——飯店的年夜飯應運而生。
“年夜飯”都“走出去”了,百姓再張羅什么事情也習慣去飯店了。飯店成為聚會最基本的“載體”。1999年開始,膠東路開始住房改造。家住膠東路26號的幾戶人家,到離膠東路不遠的飯店吃了頓“散伙飯”。二十幾年的老鄰居,早已親如一家,膠東路的老房子更是養(yǎng)育了幾代人。這一拆遷,大家再坐到一起,老鄰居再湊這么齊,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這天的餐桌上有菜有魚、有茶有酒,更有濃濃的鄰里親情。
張永荷老人今年75歲,青島7中畢業(yè)。老太太上學的時候,7中的校名是“圣功中學”。當年風華正茂的同學,畢業(yè)后很多離開了青島,去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幾十年如白駒過隙,再見面時他們都已經(jīng)兒孫滿堂。老同學有從北京趕來的,也有從上海、深圳趕來的。品嘗著海味兒,回憶那年少往事,說起剛考上大學的小孫女……老同學們約好了,再過十年還到這個飯店敘舊。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物資供應逐漸市場化。市場上食物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不僅當季的蔬菜水果、蛋禽類、肉類、各色主食應有盡有,即使冬天也照樣能吃到夏天的水果。面包、蛋糕、牛奶、餅干、方便面等副食品也漸漸走入市場,占據(jù)一席之地,人們很快喜歡上這些營養(yǎng)價值高、口味又好的食品,日常消費也慢慢傾向于各式各樣的副食產(chǎn)品。1998年主食消費占食品消費支出比重為17.6%,比1978年降低18.7個百分點,而副食消費所占比重48.7%比1978年提高12.7個百分點。飲食追求精細化特征日漸凸現(xiàn)。
從憑票購買,買只燒雞也要排長隊,到帶著孩子買肯德基炸雞翅;從空空的菜籃子,到“天天過年”的百姓飯桌;從國營飯店的包子甜沫到私營餐館的海參鮑魚;從追求吃得飽到細糧與副食搭配的新消費時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島城市居民家庭開始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化。
與“食”俱進的后現(xiàn)代生活
【關鍵詞:享受生活,美味健康,關注食品安全】
改革開放不但讓人們吃飽吃好,更讓大家認識到:飲食,已經(jīng)不單單是“吃的”,它漸漸形成了一門文化,其內涵也在日益豐富。飲食,與百姓享受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享受,要先說說寶寶。現(xiàn)在市場上的嬰幼兒食品多種多樣,年輕的媽媽們更是在寶寶的“吃”上下足了功夫,讓孩子體會到母乳以外的食物味道和其中的樂趣。專家說了,嬰兒的營養(yǎng)講究均衡攝取,這樣才能防止某種營養(yǎng)的缺失給寶寶成長帶來的危害。不同種類的食物提供的營養(yǎng)素是不一樣的。淀粉類食物中含的蛋白質比較豐富;蔬菜水果類含的礦物質、纖維素多一些。所以,一歲左右的寶寶可以添加嬰兒米粉、嬰兒面條等作為輔食。堅果類要算是微量元素的寶庫了。核桃、榛子、芝麻、花生等,都富含鋅、鐵、錳、硒等多種元素。媽媽們把核桃仁敲成小碎末,再給寶寶拌在飯里。這樣的待遇,恐怕只有“新世紀”的寶寶才能擁有,牙牙學語、蹣跚學步的他們,真是“食”代寵兒。
改革開放在70年代人身上留下的痕跡,最為明顯。他們上大學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流行“party”了。奶油生日蛋糕、青島啤酒、水蜜桃香檳、嶗山可樂、魚香肉絲、糖醋里脊……成了聚會必不可少的添加劑。一位70后說,那時候年輕人在一起,尤其是男生們在一起,要是不“哈”點兒“青島啤酒”,就覺得少點兒什么,根本玩兒不痛快。現(xiàn)在的這些同學,已經(jīng)過了而立之年。職場中的他們約好時間再出來聚會,散散心就去酒吧,高腳杯輕輕一碰,那份活力便找回來了;想聊聊天就去咖啡廳喝下午茶;圖溫馨就攜家眷到酒店包間,幾戶人家來個家庭晚宴……而街頭上三五成群,喝著罐頭瓶子里散裝啤酒的年輕人和大街小巷中提著裝滿啤酒的塑料袋匆匆回家的上班族所組成的青島“街景”,早己退回到歲月深處。
范婷婷是個“趕時髦”的年輕人。下午三點到四點半經(jīng)常自己或者約客戶去喝下午茶,晚上常常跟朋友們到酒吧消遣。下午茶起源于英國。150多年前,從未種過一片茶葉的英國人,卻用東方的舶來品創(chuàng)造了自己獨特華美的飲茶方式,以內涵豐富、形式優(yōu)雅的“英式下午茶(Afternoon Tea與High Tea)”享譽天下。150年后,當這個名詞成為舶來品來到中國,有著幾千年茶文化的大國,除了綠茶、紅茶改造成“茶飲料”外,又新添了“下午茶”。在青島,除了各大星級飯店有下午茶,各處的咖啡館、西餐廳也都在四點左右流行起了“teatime”。全職太太這個時間停下手中的家務享受陽光,上班族可以和范婷婷一樣,借此機會忙里偷閑或者約見客人,大學生們則利用下午茶浪漫的約會。酒吧在島城流行有好長時間了,棧橋邊上的“向日葵”酒吧,1996年開張,是島城最早的酒吧之一。每天到這里的,大多是中國或者外國的年輕人,看著無敵海景,來上一杯威士忌,酒吧時光悠游而過。酒吧的多元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在,影響著漸漸成為社會主流的年輕一族??鞓返臅r候,可以三五成群的喝著啤酒侃大山;郁悶的時候來杯烈酒消消愁……鬧吧、靜吧,依照心情選擇其一吧。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jīng)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食品也越來越挑剔,食品價格已經(jīng)不是最先考慮的問題了?!奥斆魇浅猿鰜淼摹?、“美麗是吃出來的”、“健康是吃出來的”,含多少營養(yǎng)成分,能否增強抵抗力,是否有減肥功效或者有沒有農(nóng)藥、化學添加等因素成為市民選擇食品的關注點
今年年近七旬的齊老太太,平時對穿衣打扮、家電家居之類一切從簡。就是這“吃”,從不馬虎。老太太專門找到咸陽路的一家蔬菜公司,這里的蔬菜是從莒南運來的無污染水果蔬菜。每次去都要花將近兩百元“買菜”。平時給老伴買的降血壓保養(yǎng)品不少,孫女要“減肥”,要給她多買含纖維多的食品,兒子兒媳上班辛苦,采購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品成為首選。能夠買到稱心如意的蔬果,齊老太太很是開心。
不過,有開心的也就有鬧心的。2003年,災難性的SARS奪走了很多生命。追及“非典”根源,野生動物果子貍竟是病毒的主要載體。而人們大膽地食用野生動物,不把“享受”野味當回事兒的行為,釀成了人類不能承受之重的苦果?!胺堑洹笔故称钒踩蔀椤敖裹c”。這場“戰(zhàn)役”告一段落之后,中華醫(yī)學會會長、廣州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院士表示,果子貍體內的冠狀病毒依然會迅速變化,如果對果子貍這樣的野生動物不嚴格控制,這種病毒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流行病菌,重新引發(fā)非典疫情。
今年9月12日,三鹿受污染奶粉致嬰兒泌尿系統(tǒng)結石事實初步認定。奶粉的“三聚氰胺”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接著其他品牌奶制品、“咯咯達”雞蛋、四川廣源桔子、毒蠶蛹……也走入我們警覺的視線。
從2001年瘦肉精事件,2003年“非典”事件,2005年蘇丹紅事件直至今日“三聚氰胺”事件,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加強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重視食品安全已經(jīng)成為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社會管理水平和國家法制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每一次出現(xiàn)食品安全問題后,國家都會加大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力度。比如,2003年結合非典防治,全國各地區(qū)都開展了餐飲業(yè)專項整治;再如,今年的“毒奶粉”事件,全國范圍內徹底進行了一次奶制品清查。這些措施無疑會使食品市場恢復秩序,同時規(guī)范食品的生產(chǎn)加工過程,也讓消費者放心。
近日,從青島創(chuàng)建“全國食品最安全城市”動員大會獲悉,青島市將努力在2010年底,在食品安全監(jiān)督管理、品種檢測、消費者滿意度等“食品放心工程綜合評價”指標上均達到并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將“全國食品最安全城市”打造成城市新名片。
從前吃飽吃好,現(xiàn)在提倡“吃不飽才是最健康的”。吃的健康,科學營養(yǎng)的觀念深入人心。山東省烹飪協(xié)會副會長陳靜如說,現(xiàn)代社會多元化的飲食結構促使人們崇尚更加健康科學的飲食生活,主食又回歸到粗糧,改變了一段時間大魚大肉、精糧細糧的飲食習慣。這是正確的飲食觀念。而關注食品安全、引導飲食健康、飲食消費、飲食習慣的報道多不勝數(shù),報紙每天登,電視每天播,互聯(lián)網(wǎng)更是方便快捷。要吃無污染的蔬菜、當年的糧食、活蹦亂跳的魚蝦、排酸的肉禽、非轉基因的花生油……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青島飲食文化的發(fā)展已經(jīng)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島城名牌“小吃”不斷發(fā)展,海鮮依舊是青島的“美味名片”,市區(qū)美食街縱橫交錯,外國餐點更加地道。市民的生活質量發(fā)生了質的飛躍,購買力不斷增強,飲食習慣、消費觀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奶奶的廚房是爐子、散煤和豬油;媽媽的廚房是排氣扇、煤氣罐和紅燒肉;我們的廚房是油煙機、天然氣和有機食品。當年爺爺說吃喝講究的是味道,爸爸說要注重品質,而現(xiàn)在的我們更在意健康。有滋有味的三十年,一段值得細細品味的記憶。
三十年流行的零食
零食,是各個時代生活滋味的萬用密碼,是三餐之外不可或缺的生活佐料,給人的感覺總是甜蜜而溫馨的。戀舊的70后、漸漸成熟的80后、還有“非主流”的90后,不妨回想一下陪伴我們成長的零食,以文字的方式犒賞那一顆顆孩子氣的童心。
#61548;70后:此情可待成追憶
1、冰棍
冰棍兒,應該是70后最為熟悉的記憶了。那個時候,每到夏天,看到一個保溫桶上面包著厚厚的毯子,不用說,這就是賣冰棍的。不帶顏色的是純冰棍,5分一根,綠色的是綠豆冰棍,1毛一根。那時候一分分攢起來的錢都換成一根根的冰棍了。
2、爆米花
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老爺爺扛著一口葫蘆一樣的黑鍋,搖著搖著,“嘣”的一聲,將米變成膨大起來的雪白的爆米花。爆米花老頭是那時最受歡迎的魔術師。
3、糖稀
兩根小木棍,加一團半透明的糖稀,來回攪拌,還可以拉成很長的線,并且不容易斷,好吃又好玩。一放學,校門口賣糖稀的就被同學們圍了滿滿一圈。
4、糖瓜
粘粘的糖,甜甜的味兒。小時候最常見的“獎勵品”。
5、果丹皮
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的。非常成功的一種山楂制品,1毛錢一根。
6、麥乳精
麥乳精是顆粒狀的,有點像現(xiàn)在的果珍,不過沖出來有奶味,比奶稀多了。意猶未盡之時,還可以躲著父母拿勺子舀著干吃,結晶后的顆粒在嘴里慢慢溶化,濃縮千絲萬縷的甜蜜。有時去看病人,也會拿這個送人。算是那時不錯的營養(yǎng)品。
7、棉花糖
一勺勺的糖進去,一團團“棉花”出來,口感很好。
#61548;80后:就這樣日益豐盈
1、各色面包
“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豬肉卷是永恒的?!边@是加菲貓的經(jīng)典名言。不少80后的女孩受加菲貓的影響,覺得剛出爐的香噴噴的面包確實比男生更難拒絕。
2、雪糕
各種口味的雪糕就像當年的冰棍兒一樣受歡迎。商店、超市、學校門口……冰柜里的雪糕永遠不能每樣都嘗個遍,鮮奶的、巧克力的、水果的,每一樣都很好吃。
3、肯德基、麥當勞
對于80后來說,肯德基、麥當勞既是主食,也是零食。從1993年中山路第一家肯德基開張到現(xiàn)在數(shù)不勝數(shù)的肯德基、麥當勞,由此可見洋快餐的影響力。
4、臺灣雞柳
所謂臺灣雞柳,就是學校門口小作坊的油炸雞肉條。只是包裝的紙袋子上印著“臺灣雞柳”,還格外強調“正宗”。80后學生時代的必選零食,味道非常鮮美,從1元到5元,稱重計算。
5、膨化食品
一袋袋的“上好佳”,雖沒有任何營養(yǎng),但就是舍不得,放不下,吃不夠。
6、方便面
課間的時候,方便面可以干嚼當零食。中午放學后,可以泡著當午飯。紅燒牛肉味兒的、香菇燉雞味兒的,都受到大家的喜歡。最重要的——方便嘛!
#61548;90后:別說我們不懂“品味”
1、冰激凌
冰激凌是雪糕的升級版。和路雪、雀巢、八喜……各路品牌一路吃過來。冰激凌始終花樣百出,所以,從童年到現(xiàn)在,可以百吃不膩。非常難得的是,無論是兩塊五的“甜筒”,還是陽光百貨好幾十元的“哈根達斯”,吃起來都相當美味。
2、巧克力
那句“只融在口,不融在手”的德芙巧克力廣告詞,讓80后愛上了“德芙”。后來的90后不僅喜歡“德芙”的牛奶巧克力,還熱愛“費列羅”榛仁巧克力、“好時”的“小身材大味道”以及“吉百利”的太妃糖……
3、超炫棒棒糖
如今,“非主流”的照片中定要有個“道具”的話,那就莫過于棒棒糖了。90后從小吃到大,而且棒棒糖也“越吃越大”,到現(xiàn)在,差不多能蓋住半個臉頰。
4、酸奶
細數(shù)90后的零食,酸奶可能是最健康的一種了??谖兑渤尸F(xiàn)多樣化?,F(xiàn)在,“減肥”的孩子還拿它當飯吃呢!
5、西式糕點
蛋撻,黑森林,芝士蛋糕、藍莓蛋糕,都是90后熟悉的點心。因為“酸酸甜甜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