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是個煤炭大市,蒲縣是臨汾的煤炭大縣,喬家灣是蒲縣的產煤大鄉(xiāng),是個富得流油的地方,偏偏木坪村腳下這塊土地,沒有一丁點兒煤炭,還缺乏水源,土地貧瘠,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子。但是窮村子卻率先建成了美麗的新農村,像一顆明珠鑲嵌在呂梁山深處,縣上把他們作為樣板,許多人到這里來參觀取經。
今年8月,記者來到這個美麗的木坪村,采訪了他們建設新農村的事跡,度過了愉快的一天。
支部書記付保國:木坪村像是個鬼也不下蛋的地方。喬家灣遍地是煤,這里地下煤面兒也不見;土地又是沙漏地,老天爺下點雨,一股腦兒全漏到地底下;小氣候也怪,往往周圍下雨,這兒只是陰陰天打個雷,能有好日子過么?
村里不僅窮而且散,713口人,165戶,分成7個自然村,南山上的花里坡和石瑤村離北山頂的山頭村和廟坡村,相隔要五里山路。
村里經濟來源有三項,一是勞務輸出,270余個勞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達150余人。二是搞運輸,全村經營著大大小小20來輛機動車,為周圍的煤炭企業(yè)拉煤拉石頭。三是留守村里的人種莊稼的收入。
說到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借了國家支農好政策的東風。2003年縣上召開會議傳達國家移民扶貧的政策。我們很快提出申請,并開始搞規(guī)劃。2005年扶貧局撥給移民扶貧款29萬元。我們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借這個東風起的步。
建移民新村這錢當然不夠,還要各家拿一點??墒怯械挠绣X,有的沒錢,有的錢多,有的錢少。先后召開了10次會,錢少的蓋房65平方米,有錢的蓋131平方米,方案才最后定下來。
村委主任張全海:建移民新村要占山下村里的地,我們便組織填土造地,主要勞動力是移民戶,干部黨員也總動員。干了幾個月,占了25畝地,我們填出了30畝地,一里一外還多出了5畝。第一年新地不熟,我們對占地適當做了補償。
付保國:移民新村建了一年多,村干部輪流工地值班,2007年5月完工,9月份南北山上70戶村民全部遷入新居。大家那個高興呀,家家都放了鞭炮,貼了紅對聯。剪彩當天,家家給村委會送錢,有的一百,有的五十,說這是喜錢,用在村里的喜事上。
憑借著國家扶貧移民政策的東風,我們的新農村建設也全面展開,硬化巷道、建廣場、栽電桿、安路燈、建沼氣、有線電視入戶。還蓋起了村衛(wèi)生所,建起了二層小樓的小學校。以往,我們山上的娃娃,由于離本村學校遠,就到別的村小學去借讀,我這當支書的心里很不是滋味?,F在50多個娃娃全部入本村小學讀書,讀書聲一響,歌兒一唱,村子里馬上就有了文化的味兒。
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建新村哪一項都有上級的支持,前前后后撥款四五十萬元,也感謝村里的黨員干部,都犧牲了個人利益,一心撲在村里的建設上。
張全海:新農村建設先后投資150余萬元,上級撥了幾十萬,支書個人拿出了30余萬,把多年經營車輛掙的錢全搭進來了。
付保國:這不算什么,應該感謝大家伙兒。山里建設不比平川,處處要挖土壘堰,光是壘堰的石頭,好幾百立方,都是我們自己出車出工拉回來又壘上去的。
我們這兒地下沒煤,還缺水。新村一建,人口一多,吃水就成了大問題。我們跑遍了周圍山山嶺嶺,在4千米外山里找到水??h上水利局給了幾千米管道,大家就挖溝、劈山、過梁,硬干了一個月把水引進了村里。這要雇傭施工隊,恐怕10萬元也打不住。結果只花了3萬元。
采訪結束,我們在村里轉了一圈。村莊坐落于羅克公路邊的一個山坳里,背風朝陽,建筑依山趨勢,層層而上,新村規(guī)劃齊整,一律單層平頂,門樓皆大紅瓷磚鑲面,只那門楣上的題款,略見各家主人的不同追求與心愿。
辭別木坪村,回城路上,腦子里冒出兩句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有了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