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飼養(yǎng)土雞的歷史悠久,對飼養(yǎng)雛雞有一定的經驗。隨著養(yǎng)雞業(yè)的發(fā)展,農民可利用簡易的農村房舍飼養(yǎng)雛雞,這樣既可充分利用閑置房屋,又給農民增加了收入。
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自制平面育雛網室內平面網離地面1.0~1.4米,用木料、鋼管等支撐形成一個平面,上面用塑料網鋪平,根據房舍條件可把平面網分隔成多個小區(qū)。平面網所用木料、鋼管等必須能夠承受100千克以上重量,以便于飼養(yǎng)人員操作,地面可用水泥鋪平,便于清理雞糞。
改造房舍要根據房舍的大小、結構進行改造。農村房舍多為雙坡式,首先在房內設立通道便于飼養(yǎng)員進出操作,其次在房舍的頂部開2~3個通風口,便于通風換氣。育雛用的煤爐一般置于房屋的正中間通道上。
飼養(yǎng)用具準備按飼養(yǎng)數量,準備一定數量的飲水器、料桶、食槽、溫度計等工具。
育雛舍的消毒進雛前一周應對育雛房舍進行徹底的清洗與消毒,消毒可用甲醛與高錳酸鉀進行熏蒸消毒。
預溫進雛前5~6小時開始預溫,溫度在進雛時要達到35℃以上。
育雛
溫度是育雛成敗的關鍵初生小雞的神經系統不健全,體溫調節(jié)能力較差,對溫度變化比較敏感。第一周雞舍溫度應控制在33~35℃之間,以后每周下降2℃,一直降到20℃左右。夜間外界溫度低,室內溫度要比白天高l℃。我們可根據雛雞的活動狀態(tài)來判斷溫度是否適宜。若雛雞表現活潑,無擠堆、食欲正常、叫聲清脆,表明溫度合適,反之則過低或過高。
控制光照與飼養(yǎng)密度為了促進雛雞的生長發(fā)育,使其適時性成熟,應對雛雞采取補充光照法進行補光。第1~2天光照為23小時,以后每天遞減0.5小時,直至減到自然光照。雞的飼養(yǎng)密度不可過大,過大會造成雞的擁擠。采食位、水位不足會造成雛雞發(fā)育不整齊,增大了患病和死亡機率。
加強通風換氣小雞體溫高,呼吸快,代謝旺盛。雞群密集,一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含量必然會增加,所以在飼養(yǎng)過程中一定要適時進行通風換氣,同時也要解決好通風與保溫的矛盾,做到既不影響雞舍溫度的變化,又能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做好疫苗接種工作搞好雛雞的免疫接種工作是防止雞病的發(fā)生與傳播,促使規(guī)模養(yǎng)雞成功的關鍵所在。這就是人們常說“養(yǎng)得起,死不起”的道理。對雞的免疫程序應結合雞的品種與當地傳染病的流行情況,制定出科學的免疫程序,如1日齡時接種馬立克氏疫苗,7日齡時接種新城疫Ⅳ系疫苗,14日齡時接種傳染性法氏囊疫苗,21日齡時要接種新城疫系疫苗。另外,根據需要接種雞痘、傳染性候氣管炎、禽流感等疫苗。
搞好消毒工作育雛室要謝絕參觀,飼養(yǎng)場地必須注重雞舍及其環(huán)境的消毒工作,凡是進入育雛室的人員,必須嚴格消毒,方可進入。室外可用3%~5%漂白粉、2%~3%來蘇兒、0.1%石灰乳消毒。
預防應激雛雞對周邊環(huán)境變化特別敏感,易引起應激。雛雞許多疾病是因為應激直接或間接引起抵抗力下降而發(fā)生的。育雛期間主要的應激因素有免疫接種、斷喙、轉群,此外還要注意其他應激,如飼養(yǎng)人員的頻繁走動、用具的撞擊、強光的刺激、氣候的突然變化等。要采取各種措施,盡可能減少應激。每次接種前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多種維生素,可有效緩解和預防應激。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經常觀察雞糞的變化根據雞糞顏色的變化,可推斷出雛雞是否生病,如拉白色稀糞則可能是雞白痢,拉紅色稀糞則可能是球蟲病等。要多雞察,一旦發(fā)現異常,立即診治。
分階段稱重根據雞品種的生長指標,每隔l0天稱一次體重,根據體重是否達標來增加或減少飼喂量,同時還可以通過稱重,把一些體重較重或較輕的雛雞分開飼養(yǎng),以使它們能夠同時達到開產時的標準體重,避免開產時整齊度不高。
防止煤氣中毒農戶飼養(yǎng)雛雞多采用煤爐來供熱,這種取暖方式勢必會生產二氧化碳。雞對一氧化碳特別敏感,空氣中超過一定含量就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在飼養(yǎng)過程中一定要適時的通風換氣,把一氧化碳減少到最低含量。
對死亡雛雞的處置有些農戶衛(wèi)生條件差,對疾病的發(fā)生認識不夠,甚至少數農戶的雞群發(fā)病后,死雞尸體隨處亂丟。這樣就給環(huán)境造成了很大污染,為雞群再次患病埋下了禍根。因此,要高度重視死雞的無害化處理,對于死雞可采取深埋、焚燒等處理方法。
固定專人飼養(yǎng)不管是養(yǎng)多養(yǎng)少,都要養(yǎng)成專人負責、定期供水、供料的好習慣,切勿因為農忙而疏忽,使雛雞飽一頓、饑一頓,導致不良的應激反應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