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閱讀淺易文言文”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基本要求,而準確斷句和掌握修辭則是閱讀淺易文言文,把握文言文文意的兩把鑰匙。
要想正確斷句,就要掌握一些斷句的基本方法。
1.抓動詞。一句話中謂語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謂語動詞,分析動詞與它前后詞語之間的關系,就能正確斷句。例如:“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的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qū)分出兩個句子。
2.找虛詞。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后,往往是應該斷句的地方。我們只要抓住了這些虛詞,了解它們在句中的位置,斷句也就準確迅速了。
發(fā)語詞和句首助詞常出現于句首,有領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斷句。復句中的關聯詞一般也用在句首,在這些關聯詞前可點斷。句末語氣詞等虛詞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斷句。例如: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エM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置于句首的虛詞有:夫;置于分句首的虛詞有:以、則、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斷句法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并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奇?zhèn)エM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用虛詞斷句法解決了。
3.看“曰”字。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言”為標志,一般情況下碰到它們都要停頓,且大多用冒號頓開,后面“曰”的內容一般要加雙引號。如果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例如: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保ā而欓T宴》)
4.辨句式。文言文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文言句式一般分為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倒裝句等,把握文言句式的特點也有利于我們正確斷句。例如: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
該句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我們做好了這道題。
5.依總分。文言文中有時上下句之間是總分關系,我們可依此進行斷句。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論語·卷八》)
我們可發(fā)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就容易斷句了。
掌握了斷句的方法,不過是還原了文章的原貌;要知曉文意,除了要有語法和詞義的知識外,還需要了解一定的修辭。
1.比喻。文言文中有時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加強表達的效果。例如:“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保ā哆^秦論》)“金城”在文中比喻堅固的城墻,而不能譯成“金屬筑成的城墻”。
2.借代。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保ㄖT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布衣”就是一種借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事物特征來代指平民。
3.互文。這類句子,在內容上往往前后互相補充,常常收到言簡意賅的效果。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獗臼恰安灰蛲馕锃h(huán)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里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
4.諱飾。諱飾實際上也是一種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諱而改變了說法。如對于“死”,帝王之死叫“山陵崩”“宮車晏駕”“千秋之后”,老百姓之死則稱為“填溝”。了解了這些說法的真正含義,我們才能準確地把握文意。
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的寶藏,通過準確斷句和把握修辭做到通曉文意,既有利于豐富我們的知識,又可以提高我們的能力。
跟蹤訓練
一、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陸子既老且病,猶不置讀書,名其室曰書巢??陀袉栐唬骸谤o巢于木,巢之遠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襲人者。鳳之巢,人瑞之;梟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奪燕巢,巢之暴者也;鳩不能巢,伺鵲育雛而去,則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為未有宮室之巢。堯民之病水者,上而為巢,是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窮谷中,有學道之士,棲木若巢,適為隱居之巢;近時飲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則又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墻垣猶之比屋也而謂之巢何邪?
陸子曰:“子之辭辯矣,顧未入吾室。吾室之內,或棲于櫝,或陳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起居,疾痛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②,而風雨雷雹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陸子嘆曰:“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吾儕未造夫道之堂奧③,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因書以自警。
(選自陸游《書巢記》)
注釋:①杪:樹梢的細枝。②覿:相見。③堂奧:房屋正中偏前的廳堂之中,這里指道的精微之處。
1.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猶不置讀書(購置)
B.鳳之巢,人瑞之(意動用法,認為……吉祥)
C.間有意欲起(偶爾,有時)
D.或枕藉于床(墊,襯)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鵲巢于木 鳳之巢,人瑞之
B.乃引客就觀之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
D.或棲于櫝,或陳于前 雀不能巢,或得燕巢
3.用“/”為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黑體字的部分斷句。
①今 子 幸 有 屋 以 居 牖 戶 墻 垣 之 比 屋 也 而 謂 之 巢 何 耶?
②客 始 不 能 入 既 入 又 不 能 出 乃 亦 大 笑 曰 信 乎 其 似 巢 也。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此非吾所謂巢者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陸游一生酷愛讀書、藏書,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為“書巢”,可是別人并不理解他為何把居室命名為“書巢”。
B.本文的主旨是教導人們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以防犯輕浮淺薄的毛病。
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記“天下之事,聞者不如見者知之為詳,見者不如居者知之為盡”的道理,以免貽笑大方。
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奧,自藩籬之外而妄議之,可乎?”與蘇軾《石鐘山記》中的“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觀點非常相似。
二、閱讀下文,完成后面的問題。
劉晏初為轉運使,獨領陜東諸道,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食貨輕重之權,悉制在掌握,國家獲利而天下無甚貴賤之憂。晏又以為戶口滋多,則賦稅自廣,故其理財常以養(yǎng)民為先。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縣雨雪豐歉之狀白使司。豐則貴糴,歉則賤糶,或以谷易雜貨供官用。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須蠲免,某月須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縣申請,即奏行之。應民之急,未嘗失時,不待其困弊、流亡、餓殍,然后賑之也。由是民得安其居業(yè),戶口蕃息。
晏為人勤力,事無閑劇,必于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晏專用榷鹽法(即食鹽專賣法)充軍國之用。晏以為官多則民擾,故但于出鹽之鄉(xiāng)置鹽官,收鹽戶所煮之鹽轉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縣不復置官。其江嶺間去鹽鄉(xiāng)遠者,轉官鹽于彼貯之?;蛏探^鹽貴,則減價鬻之,謂之常平鹽。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由是國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晏于揚子(即長江)置十場造船,每艘給錢千緡,或言所用實不及半虛費太多晏曰不然論大計者固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今始置船物,執(zhí)事者至多,當先使之私用無窘,則官物堅牢矣。若遽與之屑屑較計錙銖,安能久行乎?異日必有患吾所給多而減之者,減半猶可也,過此則不能運矣。”其后五十年,有司果減半。及成通中,有司計費以給之,無復羨馀,船益脆薄易壞,漕運遂廢矣。
(選自《資治通鑒#8226;唐紀四十二》)
1.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食貨輕重之權(權衡)
B.豐則貴糴,歉則賤糶(買,收購)
C.由是民得安其居業(yè)(使……安)
D.戶口蕃息(休息)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當先使之私用無窘 有司計費以給之
B.故其理財常以養(yǎng)民為先 則或咎其欲出者
C.轉官鹽于彼貯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晏又以為戶口滋 后將軍趙充國以為不可聽
3.用“/”為文言文閱讀材料中黑體字的部分斷句。
①或 言 所 用 實 不 及 半 虛 費 太 多 晏 曰 不 然 論 大 計 者 固 不 可 惜 小 費 凡 事 必 為 永 久 之 慮。
②常 以 厚 直 募 善 走 者 置 遞 相 望 覘 報 四 方 物 價 雖 遠 方 不 數 日 皆 達 使 司。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官獲其利而民不乏鹽,由是國用充足而民不困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遽與之屑屑較計錙銖,安能久行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敘述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劉晏理財“以養(yǎng)民為先”,他采取種種措施來讓國家獲利,卻不使百姓特別富?;蛘咛貏e貧困。
B.劉晏在豐年買進糧食,到歉年再低價賣出,并預先了解各地歉收的情況,及時奏請朝廷免除稅和提供救助,他從不等到百姓困窘至極、四處流亡、已經餓死,然后再去賑濟他們。
C.劉晏認為“官多則民擾”,所以采取“簡政”措施,只在產鹽的地方派設官員,在其余州縣都不再派設任何官員。
D.劉晏設場造船,開始計費較充裕,后來考慮“虛費太多”,就減少一半,導致船只“脆薄易壞”。
參考答案
《文言文閱讀之把握文意》
一、1.A(“置”字應解釋為“放棄”)
2.A(A項第一個“巢”是名詞作了動詞,可譯為“筑巢”;第二個“巢”是名詞,可譯為“巢穴”。B項中的兩個“引”釋義為“拉”。C項中的兩個“而”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可是,卻”。D項中的兩個“或”可譯為“有的”)
3.①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戶墻垣/猶之比屋也/而謂之巢/何耶?
②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4.①有時甚至不能走路,于是就自己笑著說:“這不就是我所說的巢嗎?”
②聽說的不如看到的了解得詳細,見到的不如身居其中的了解得更詳盡。
5.C(應為警戒自己和他人)
二、1.D(“息”字應解釋為“增生,繁殖”)
2.C(A項中的兩個“之”都是代詞,可譯為“他們”。B項中的兩個“其”都是指示代詞,相當于“那”。C項中的第一個“于”可譯成“在”,第二個“于”可譯成“對于”。D項中的兩個“以為”都可譯成“認為”。)
3.①或言/所用實不及半/虛費太多/晏曰/不然/論大計者固不可惜小費/凡事必為永久之慮。
②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遞相望/覘報四方物價/雖遠方/不數日皆達使司。
4.①官家獲得了其中的利潤又讓百姓不缺乏食鹽,因此既能使國家費用充足又能使百姓不受困窘。
②如果馬上與管事者斤斤計較而降低船價,那造的船又怎么能夠航行得長久呢?
5.B(A項中“卻不使百姓特別富?;蛘咛貏e貧困”不符合原文意思;C項應為在其余州縣不再派設“鹽務官”,而不是完全不派設其他方面的地方管理官員;D項中“虛費太多”是別人所言,“減少一半”是后來“有司”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