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英國小提琴家丹尼爾·霍普年前推出了他在DG唱片公司的第一張正式錄音,之前他參與演出的一場B B C逍遙音樂會的實況,亦透過“DG音樂會”系列在網絡發(fā)行。英國《倫敦旗幟晚報》的評論將他譽為“繼杜普蕾之后英國最出色的弦樂演奏家”,期許如此之高,讓很多只聞其聲卻并不了解其人的樂迷,對這位初出茅廬但卻實力不凡的青年產生了很大的好奇。
1974年出生的霍普,雖孩提時代就進入梅紐因音樂學院學習,但起初他在專業(yè)老師眼中一直是個“后進生”,未曾予以重視,有時甚至一學期只給他布置一首協(xié)奏曲。10歲那年,他偶然得到了與低音提琴名家蓋瑞·卡爾(Gary Karr)同臺演奏的機會,這次演出引起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注意。正是那場音樂會,讓見多識廣的大師看到了這個男孩所具備的潛質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之后的幾年中對其關愛有加,不但親自指點,還安排其與自己同臺演出60余場,包括他的告別音樂會。大師的提攜,為處于成長時期且有著一絲失落情緒的霍普帶了來很大的鼓勵,也激發(fā)出他對音樂更多的熱情。數(shù)年后,當霍普離開梅紐因音樂學院時,他又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中遇到了另一位貴人,這就是曾培養(yǎng)出列賓、文格洛夫等青年才俊的名師扎哈#8226;布朗。布朗純正、系統(tǒng)的“俄羅斯學派”的教育模式,非但使他的技術更扎實、曲目積累更豐富,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如何獨立分析作品、思考音樂的能力,為他日后作為一個職業(yè)音樂家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自1996年從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yè)后,霍普便常有機會與羅斯特羅波維奇、普拉松、塔特、長野健等名家指揮的諸多樂團合作,以獨奏家身份頻繁亮相世界各地。同時,對室內樂有著濃厚興趣的他,也有幸成為著名的“美藝三重奏”中最年輕的一位成員。
在演奏曲目的選擇上,霍普從不畫地自限,始終嘗試接觸多元化的音樂領域,從巴赫到施尼特凱,從爵士到印度音樂,誠如《紐約時報》所言:“你永遠猜不到這位才華洋溢的英國小提琴家的下一步”。相對而言,他更熱衷于現(xiàn)、當代作品,并與施尼特凱、哈爾夫特等作曲家都有著密切交往。在與DG公司簽約之前,霍普就曾于華納公司錄制了貝爾格《小提琴協(xié)奏曲》,這一唱片曾獲得英、德等地的多項大獎,也曾因此得到“格蘭美獎”的兩項提名。而在他于2006年完成的收錄肖斯塔科維奇兩部協(xié)奏曲的唱片中,其演奏完全掌握了樂曲細微的情緒變化,以極度的洞察力發(fā)掘出樂曲陰暗表面下的本質,其對音色的合理把握和運用以及對樂曲細膩的處理,讓他在歐美樂壇的名聲與日俱增。
霍普對現(xiàn)當代作品的詮釋頗有口碑,所以當人們發(fā)現(xiàn)他為自己在DG的首張錄音選擇了傳統(tǒng)且大眾化的門德爾松《e小調協(xié)奏曲》時,多少有些吃驚。原來,這是他在5歲那年第一次踏進音樂廳時欣賞到的作品,當時在音樂會中擔任獨奏的是祖克曼,他的演奏讓霍普入迷,在走出音樂廳的那一刻,他就心生學習這部作品之念,由此與門德爾松的這首作品結下不解之緣。多年后當他回憶起那次聆聽體驗時,仍意猶未盡地說道:“在這25分鐘里,時間靜止了,音樂第一次如此引誘著我的耳朵和我的靈魂。”這也是他15歲舉行首次獨奏會時的演奏曲目之一。自然,這部協(xié)奏曲對他而言意義非凡。與眾不同的是,霍普在這張唱片中所演奏的《e小調協(xié)奏曲》,是門德爾松于1844年寫下的原始版本,這也是該版本的首度錄音。他的演奏靈感四射,既充滿朝氣又富于詩意,音質甜美圓潤,琴聲在樂隊的映襯下并不突出,顯得格外優(yōu)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