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攀升令經濟形勢劇變
近期的通脹壓力不斷攀升令經濟形勢大變。隨著能源價格刷新高位,世界各地的央行均須面對不斷增加的通脹風險。香港消費物價通脹于6月份攀升至6.1% ,是自2007年8月以來的最高位。更令人憂慮的是,價格上升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
今年較早時,令人關注的是食品價格帶動的通脹,當時影響食品供應的因素看似只屬短暫現(xiàn)象。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食品價格自2007年9月以來連續(xù)9個月以雙位數字上升,而且沒有跡象顯示會于短期內回落。
通脹亦已蔓延至食品以外的范疇,非食品通脹由年初約2%上升至近月逾4%。導致非食品通脹節(jié)節(jié)攀升的源頭是什么?是港元偏軟,還是全球油價飆升?
通脹源頭何在?
港元偏軟
港元偏軟,令香港這個極度依賴進口的經濟體承受入口通脹壓力。舉例說,香港于2007年的留用進口食品及燃料分別為770億港元及880億港元,其價值分別占相應進口總額77%及95%。留用進口產品的價格于今年首季上升6.5%,是自2005年9月以來最大的升幅。這對本港通脹數字究竟有什么影響?
由于港元與美元掛鉤,隨著美元下跌,今年本港的實際貿易加權港匯指數加速下滑,并且自2005年11月以來下跌了13.7%。根據政府的一項研究顯示,港元每升值10%可令通脹下降0.6%。換言之,目前港元已貶值13.7%,可能對本港通脹上升幅度的影響應低于1%。
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的一項研究顯示,匯率波動平均對本港消費物價通脹變化的影響少于1/3,而內需及物業(yè)價格在過去20年對消費物價通脹變化的影響則多于2/3。
上述研究顯示,相對來說,港元偏軟對本港通脹的影響有限,本港近期的通脹似乎受油價飆升的影響更大。
油價飆升
原油價格自本年初起上升逾40%。由于香港極為依賴進口能源,全球供求變化對香港的影響至為顯著。油價飆升的影響似乎已蔓延至其他行業(yè),導致近數個月的電費及交通費顯著上升。
鑒于油價及商品價格在國際市場有可能仍未見頂,相信高油價的影響仍會繼續(xù)延伸。原油價格在7月11日飆升至歷史高位每桶147美元,目前仍然在高位徘徊。一般而言,石油的價格越高,對石油進口地如香港的不利影響越大?,F(xiàn)時的油價,按通脹作出調整后,實際上已超越1980年的高位。
此外,油價升幅越大及上升勢的時間越長久,所造成的不利影響亦越大。自1970年代以來共發(fā)生了數次石油危機,但是這次升勢卻維持了更長的時間。
通脹走勢何去何從?
若歷史可以作為借鑒,香港的通脹應會躍升,而實質經濟增長則會放慢。然而,更值得關注的可能是經濟回落的幅度。全球經濟前景及貨幣政策均視乎油價走勢而定。盡管對于油價升勢何時停止仍未有定論,但各界已逐步將油價預測向上調整。按照油價走勢推測,我們認為未來的經濟形勢可能有三個局面,分別是“全球滯脹”、“全球經濟放緩”以及“工業(yè)國家經濟回落”。
香港通脹持續(xù)高企
雖然通脹似乎是緊隨油價升勢,并觸發(fā)了中央銀行于近數月收緊貨幣政策,但我們認為現(xiàn)階段出現(xiàn)類似1970年代“全球滯脹”局面的機會不大,除非爆發(fā)戰(zhàn)爭或其他事件中斷石油供應,令油價進一步飆升。
同樣地,“工業(yè)國家經濟回落”的情況似乎已成為過去。最新的經濟指標顯示,美國經濟的弱勢似乎已蔓延至工業(yè)國家以外的經濟體系。
在美國帶動的全球經濟放緩大勢之下,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已呈放慢跡象。中國內地出口增長由5月份的28.1%大幅減慢至6月份的17.6%,這亦是第2季實質經濟增長削減至10.2%的主要原因之一。
至于亞洲區(qū)內其他較小的經濟體系, 受波及的程度更大。香港6月份的出口下跌0 . 6 %,而5月份增長1 0 . 3 %,因輸往內地的出口下跌6.2%,輸往美國的出口持續(xù)疲弱,輸往歐洲及亞洲主要市場的出口亦大幅放緩。新加坡6月份的非石油類出口亦下跌3.5%,根據新加坡貿易及工業(yè)部的領先預測數字顯示,新加坡的經濟增長亦由第1季的6.9%放慢至第2季的1.9%。
鑒于美國經濟持續(xù)放緩,加上食品及油價節(jié)節(jié)上升,亞洲開發(fā)銀行最近調低亞洲發(fā)展中國家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至5年來的低位。全球經濟似乎正處于“同步回落”的境況。在這個大氣候下,香港的通脹勢必繼續(xù)攀升。然而,政府最近推出的110億港元紓解民困措施,或可壓低未來數個月的消費物價指數,有助將今年全年的通脹維持在5.0%水平。
展望前景,由于油價處于高位,2009年的通脹應會繼續(xù)高企,但相信通脹不會大幅攀升,因全球經濟回落最終會減低石油需求,為油價及通脹上升幅度設限。我們預測2009年的通脹為5.0%,與今年相同。
免責聲明
本檔由恒生銀行有限公司(“恒生”)提供,內含之資料,乃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搜集,而當中之意見僅供參考之用,意見內容不一定代表“恒生”之見解。撰寫本檔之分析員證明于本檔內所發(fā)表之意見,乃準確反映分析員就有關金融工具或投資項目之個人意見,而有關分析員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之報酬,并無任何部份直接或間接與本文件內之特定建議或意見有關。本文件的內容并非(亦不可作為)買賣外匯、證劵、金融工具或其他投資之要約或邀約。本檔的任何部份均嚴禁以任何方式再分發(fā)。
本檔所載之資料或只屬指示性,并且未經獨立核對?!昂闵睂Ξ斨兴d之任何資料、推測或意見,或作出任何此等推測或意見之基礎的公正性、準確性、完整性或正確性并無作任何明示或默示的擔保、申述、保證或承諾,亦不會就使用或依賴本檔所載之任何資料、推測或意見承擔責任或法律責任。投資者須對本文件所載資料及意見的相關性、準確性及充足性自行作出評估,并就此評估進行認為需要或合適的獨立調查。所有此等資料、推測及意見均可予以修改而毋須事前通知。
“恒生”及其聯(lián)系公司可以其名義買賣,可能有包銷或有持倉于所有或任何于本檔中提及的證券或投資項目。“恒生”及其聯(lián)系公司可能就其于本檔所提及的所有或任何證券或投資項目的交易收取經紀傭金或費用。
本檔所提及之投資項目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投資者必須根據其各自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及獨特需要作出投資決定,并在有需要時諮詢獨立投資顧問。本檔并不擬提供專業(yè)意見,因此不應賴以作為此方面之用途。
本文件并無考慮任何收件人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特定需要。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項目之價值可升亦可跌,而過往之表現(xiàn)亦不一定反映未來之表現(xiàn)。本檔并不擬指出本檔內提及之證券或投資項目可能涉及的所有風險。